在微媒體時代,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製造者與傳播者,信息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傳播。網絡的隱秘性使得造謠者可以輕易地傳播謠言。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個人觀點,特別是可以在匿名的環境下進行表達,容易導致權威性和公信力的缺失,這是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主要缺陷之一。由於國家對網絡信息發布的管理尚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網絡上的信息真假難辨,而虛假的信息可能會使人易於產生過激行為,也為群體性事件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網絡謠言有些來源於網民以訛傳訛,有些更是具有詐騙之嫌,而這些謠言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負麵影響。社會公眾不僅會對虛假謠言信息信以為真、喪失甄別抵抗能力,而且有時甚至會演變成為社會焦點輿論的引線,甚至將網上的過激行為延伸到現實社會環境的具體行動中,造成社會的動蕩與不安,影響社會的穩定。要讓真相跑贏謠言,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政府必須要有作為。
虛假信息當傳播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輿論,政府對已經形成的輿情必須進行有效引導,加強對輿情的管理。在瞬息萬變的微媒體時代,信息的流動性與傳播速度對政府信息發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及時關注網絡輿情,能對網絡突發事件采取緊急應對措施,對事情的進展隨時向公眾進行報告,特別是利用微媒體自身巨大的傳播力進行反製。以網對網,實際上就是利用微媒體平台為輿論服務。微媒體是最強勢的、影響最大的網絡載體,輿論製高點就在微媒體平台上,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微媒體自身進行信息發布和與公眾的互動,使公眾看到真誠的、負責的政府。
“搶鹽風波”對政府輿論引導的考驗
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引發全球性恐慌,搶購食用鹽從日本周邊國家和地區如中國、韓國和港澳台地區迅速發展到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最終蔓延過太平洋,甚至在美國也掀起了軒然大波。在國內一些地區,連醬油和榨菜都在食用鹽被搶購一空後被心存恐慌的民眾大量囤積。幾乎在同一天的時間,網絡上關於搶鹽的信息鋪天蓋地,超市的鹽被搶光。有媒體報道稱,全國各地超市出現食鹽搶購潮而紛至脫銷,京滬部分超市、便利店也出現食鹽遭遇搶購後的暫時“短缺時段”。“搶鹽風波”潮考驗著互聯網時代政府對輿論的引導以及應對能力。
3月17日,在看到民眾對於食用鹽的需求發生非正常增長之後,一些不法經銷商乘機哄抬物價。為遏製市場亂象,國家發改委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開展市場檢查,堅決打擊造謠惑眾等不法行為。隨後,各地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呼籲民眾理性對待與核泄漏有關的各種傳言,引導民眾樹立理性消費觀念,並在核實後發布中國沿海未出現汙染跡象的權威消息。
同日,工信部通過微博或官方網站發布信息,目前我國原鹽年產量約6800萬噸,能保證人民的生活用鹽。衛生部也向公眾介紹,如果過量攝入碘會導致人體多種病變,比如可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和甲狀腺功能減退,孕婦暴露於高碘可導致新生兒甲狀腺腫和甲狀腺機能減退等,希望引起民眾的重視。
中國鹽業總公司同期也啟動應急工作機製,要求各地鹽業公司保證市場供應、維護價格穩定,並通過微博向全社會發布一係列信息。
在互聯網時代,謠言多數是在短信、微博、網絡社區等渠道內的人為傳播,隨後經過一些意見領袖的評論、轉發,開始以幾何速度傳播擴散。事實證明,在各地發生搶鹽事件後,我國政府在第一時間作出果斷決策,各地各部門及時通過微博這個新的信息發布渠道,公布事態真相、發布權威信息、出台穩定鹽價政策、打擊囤積居奇行為,有效起到了引導民眾認識、緩解民眾情緒的作用,體現了政府輿論引導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提高。
江蘇響水化工廠爆炸謠言政府多渠道公布真相
2011年2月10日淩晨2時許,有傳言說江蘇響水化工廠發生爆炸,導致陳家港、雙港等地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開始產生恐慌情緒。響水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高度重視這一事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深入村組穩定群眾情緒,維持交通秩序。同時,通過政府網站、微博、手機短信、電視、電台及時向社會公布事件真相,向廣大群眾講明當時並沒有發生化工企業爆炸和泄漏事故;該縣安監、環保等部門還深入到全縣各化工企業,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安全生產監管,確保不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當群眾從各個渠道知曉事件真相後,事態逐漸平息。2月12日,兩名涉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劉某、殷某被刑事拘留,另有兩名違法行為人朱某、陳某被行政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