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危機發生時,由於視角不同甚至有意為之,有些媒體或網民提出的問題很尖銳,也可能有一定的誤導性,政府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很容易落入問題的陷阱。所以,必須培養辨別能力和有效的應對技巧,以機智、有效的回答來掌握主動。
(一)在微媒體平台上回答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對網友提出的問題要準確回答,但也要留有餘地
微媒體上有很多網友在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可按照“線上問題、線下解決”的思路,在耐心傾聽的基礎上準確地告知問題處理的現實操作程序,便於網友向相應部門反映問題。必要時可以直接告知網友,微媒體自身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常規渠道,網上反映問題是一方麵,但在現實行政程序中可以得到更妥善的解決,以此獲得網友的理解,避免網友希望依靠微媒體解決問題而采取過激言論。
2.先說事實,後講原因,再報進展
由於微媒體具有極大的傳播影響力,所以在對網友提出的問題作出回複時,要謹慎發言,力求事實清晰、意見統一,避免個別官員的不當言辭造成政府公信力受損。此時,可以采取“先說事實,後講原因,再報進展”的次序,合理有序地對突發事件和焦點事件作出說明,不要使發言工作陷於被動。
3.和網友應當密切對話互動,但要避免爭論
微媒體信息往往字數有限,不易於全麵、完整地描述事件全貌,也常常容易使人對看到的文字和信息產生誤解。政府部門或官員既要和網友密切對話互動,也一定要注意避免因為觀點不同而與網友激烈爭辯。當遇到問題無法說清、對方難以理解或采取過激言論時,要主動求同存異、“大事化小”。對於客觀存在的惡意糾纏行為,也可以在給予客觀說明後不再置評,避免造成爭論或爭吵的局麵。
(二)回答問題時應遵循的一般性原則
1.不回答假設性問題
有些假設性問題容易讓人上當,很容易把新聞發言人繞進去,使其落入陷阱。不回答假設性問題在國際上是通行的做法,碰到假設性問題,可直接回答“我不回答假設性問題”、“現在還不存在這一如果的問題”、“這是一個假設性問題”等。例如,在某部門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發言人:“如果毛澤東主席還在的話,他如何看待現在工人的下崗問題?”這個問題明顯就是一個陷阱,如果予以回答,很可能出現麻煩。因為發言人畢竟不是毛主席本人,不能為毛主席代言,此時隻需回應對方“我不回答假設性問題”即可。
2.不貿然回答自己不知道的問題
有的問題其實是子虛烏有的或者是虛構事實的,而回答問題者如果為了顯得對答如流而貿然發表評論很可能會鬧笑話,回答這類問題的方法就是隻回答自己知道的,隻對核實過的事件發表評論,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可以回答說“你說的這件事,我不了解情況,不便發表看法”或“我願在核實情況後給你一個負責任的答複”,等等。
3.不要越權回答其他部門主管的問題
有時會有一些問題,並不是在回答問題者所主管的範疇之內,即便對問題做出了正確的解答,在回答了之後也是越權行為,主管部門難免會有看法。而更多的情況下,因為回答問題者並非來自主管部門,即使了解一些情況但也並非全貌,對於問題的回答就會存在瑕疵。穩妥的做法就是將與自己無關的問題不做回答,可以說“我不適合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是回答這一問題的合適人選”、“這不是我部門主管的範疇,請向某某部門提問”等,但“推”也要推得合理,屬於自己管轄範圍內的事情應該給出負責任的答複。
4.“以我為主”,不要被提問者牽著走
被提問者牽著走就是被問題牽著走,對方問什麼回答什麼,完全進入對方設置的議程,最後完全偏離主題。“以我為主”就是牢記主題,把握回答問題的主動權。做到“以我為主”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避免打乒乓球式的一問一答,這樣容易偏離主要方向或者落入問題陷阱;二是盡快將話題轉向自己熟悉的方向,要通過回避或過渡性語言將問題轉移到自己的主題上來,通過使用一些過渡性的語句,如“這個問題很好,但我從這個問題想到另一個問題……”、“你說得不錯,但真正的問題是……”、“但是,關鍵的關鍵是……”都能夠作為有效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