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職場如江湖,先人已指路(2 / 3)

如果僅僅用薪酬來判斷這個工作適合自己與否是並不全麵的,金錢不能成為我們的職業目標。你看看那些真正取得成績的職業人,就算是他們處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初期階段時也不會單純從金錢角度來考慮,而是參照自己的價值觀和職業理想來腳踏實地地奮鬥,這樣的人反而更容易獲得成功。金錢不過是正確價值觀所能夠生成的附屬品而已,當你依賴自己的職場價值觀來追求事業時,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隨之而來,金錢亦然。

2.“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你是對是錯

如果可以,我建議你盡量在一個行業領域中持續地做下去,不要輕易改行換業,因為改行不僅僅涉及工作事務的變更,還會讓你損失掉很多先前累積的資本。當然,我在這裏說的是“慎重”不是“禁止”,如果到了非改行不可的地步,那麼我建議你下一個所要選擇的行業與此前的行業之間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內在的關聯性能夠讓你此前所積累的資源(諸如人脈、技能、經驗等)得到持續發展和進一步強化。行業間如果有著清晰的關聯脈絡,也就是互通性,那樣你就能夠少走很多彎路,少說幾個“萬事開頭難”。所以,如果你決定跳槽,首先選擇同行業,其次便是有關聯性的行業。好比說你原來做的是橋梁設計,後來又從事了房地產公司的工程管理,這兩者就有互通性;再比如說,你此前做過教師,後來辭職後選擇做企業培訓師,同樣可以。

行業間關聯性的這套理論主要是為了保證你的職業資源不被浪費,如果你不斷地將時間和精力分別浪費在不同的行業中,最後照樣很難有係統性的發展。這個道理看似簡單,然而卻是很多職場門外漢看不透的

“門道”。一個專業技能較好、整體素質合格的人,我們給他打10分,這個10分在同一個領域中疊加10次就是100分,反之,將它分散在多個領域裏,則任何一個領域都很難得到半數的分值。現今社會中高科技迅速發展,任何一個行業都值得一個人為之付出一生的奮鬥,更何況如今的職場空間有著很細的分工,所以倘若你對某個行業有著透徹的見解,那麼你的收入和生活也會勝過其他的人。

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企業了嗎

其實不少人跟我提到過自己在選擇第一份職業的時候會在很大程度上考慮父母、朋友的意見,也會考慮所選企業是否距離就讀的大學近。這樣會將眼前的一些問題輕而易舉地解決掉,好比說你進到大學附近的一家企業裏,省去了每天坐車的時間和花費,但是你也將自己長遠職業發展的鑰匙丟棄在一旁了。正是因為最初就業的時候沒有考慮周全,才會有日後的很多麻煩。因此,很多人的職業規劃實際上是起步於開始跳槽之後,發現這個企業根本不適合你,這才想到自己沒有將企業選擇容納到職業規劃中來。

選擇不同的企業就代表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模式,進到企業就職也有很多發展的機會,因為企業裏麵也有很多貌不驚人但獲利能力高、行業地位高的隱形冠軍。在選擇企業的時候,你會發現國企、民企和外企有著各自的風格,關鍵是看你正處在什麼階段中,以此來考慮所要選擇的企業類型。在國企成績平平到外企卻大展手腳的人也不在少數!也有一些人雖然在外企裏麵頭頭是道,但讓他著手經營民企那不一定能拿得起。所以還是那句老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你要去“王謝堂前”還是進到“尋常百姓家”,好好掂量一番。

我對這三大類企業恰好都有所接觸,總的來說,國企主要看你的素質,外企拚的是能力,而民企則是兩者兼顧了。一般情況下,大企業在培養人才的時候會充分考慮到使其能與企業內部的戰略導向同步,人才要實實在在作為公司戰略推進的助力。另外大企業也有著相對規範的製度,工作內容也較為標準。而中小型的企業則在工作內容上有著較大的差別,也不乏身兼多職的情況,好比說這家企業在招聘行政的時候會考慮你是否還能夠身兼翻譯或法律事務等。

4.“要麼立馬走,要麼幹到底”,停滯不前就是後退

我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要麼趕緊活,要麼立馬死。”短短的一句話裏透出了實實在在的人生價值理論。你不妨細細參悟一下這句話的深意,他是對人的一種有力的督促,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光陰,好好生活,不要抱怨。在這句話的基礎之上我將它演變成了這樣:“要麼立馬走,要麼幹到底。”如果你打算待在這個崗位上,那麼,請你閉上抱怨的嘴;如果你不能閉上抱怨的嘴,請你立即離開,去尋找適合你的工作。

一個內行人或許也善於言辭,但一定不是無休無止地抱怨嘮叨,他們會將無限的精力投入到有限的工作時間裏,沒有抱怨的理由,更不屑於抱怨。你看看在職場中做出成績的那些人,哪一個不是在工作崗位上埋頭苦幹、專心研究呢?難道他們就沒有憂愁和煩惱嗎?難道他們當真有著金剛不壞之身嗎?其實不然,每一個人,包括那些職場精英,他們都會經曆職業倦怠期,也就是遇到職業生涯中的瓶頸,這時候他們需要找到突破瓶頸的辦法,或是借助於外力,或是通過自身情緒的排泄來處理,一味地衝動抱怨對事情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容易將事態向著預期中的反方向去引導。當你在工作中心亂如麻的時候,當你麵臨重大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設法將問題簡單化,讓自己的思路清晰化,忌諱反反複複地重複問題,抱怨自己的處境,如果你一直這樣抱怨,大家一看就知道:哦,原來他工作了這麼久還是初入職場的樣子,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碰亂撞。

一些職場新人混淆了學曆和能力的概念,他們認為有知識就是有能力。一些職場員工則誤認為時間就是經驗,其實並不盡然。有的人在一個行業領域裏待了近十年,但一直在做一些無所謂的皮毛,看來看去都是熱鬧,沒有悟出其中的門道來。可是有的人卻能在三四年中對自己的職業說出有創造性的見識。所以說,我們人在企業中,但不要受企業的局限,也不要被學曆、經驗帶領著亦步亦趨,應當用更高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好比說,普通員工關注的是自己的職位,而總經理則會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問題,總裁則會將目光放到整個行業上,董事長則花費大量精力研究產業。我這樣一說,很快就一目了然了:你想做董事長,那你就有必要學一些董事長該學的東西。

5.“他們給我的錢太少了!”你有沒有說過這句不成熟的話

看過這個故事嗎?有一位智者總喜歡到河邊釣魚,他總是能夠滿載而歸,兩個少年羨慕不已,同時來向智者請教奧妙所在。智者對第一位少年說:“你能夠來我非常高興,這滿滿的一筐魚算是我給你的禮物。”少年拿著魚大喜而歸。智者對第二位少年說了同樣的話,但是這個少年搖搖頭說:“我不要魚,請將捕魚之術告訴我吧!”於是便有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說法。

這個故事很好地詮釋了“內行人看門道”的意義,你有沒有覺得我們在工作中掙到的錢就好比是筐裏的魚,是我們能夠實實在在看到的東西,也算得上是追求的目的。很多人為了高薪而趨之若鶩,卻不知道在那個崗位上能不能實現自己內在的價值,也不考量自己在那個行業裏能不能學到足夠的本領。這就是典型的重視“魚”而忽視“漁”的表現。我認為一個職場新人不應該將自己的目光停留在薪金的多寡上,而應當看重自己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提升。如果你一直抱怨“公司給我的錢太少,我不想幹了”,毫不客氣地說,你的眼界太需要放寬了,這樣的抱怨明顯透露出不成熟。

這世界上100%讓人滿意的企業是不存在的,但成功的員工卻不在少數。我見到過那些終日抱怨企業的員工,或是認為福利待遇不優厚,或是覺得上司領導過於苛刻,其實這都不是好現象。我的建議是“要麼立馬走,要麼幹到底”,你的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實質問題。你不妨留心觀察一下那些總愛抱怨的人,幾年之後他們依然在抱怨,做出的成績微

不足道。而不抱怨的人則會在原來的企業領域有不錯的發展,或是開辟了嶄新的職業疆土。除非你真的有將抱怨升華為建議並呈遞給企業老板的本領,否則你還是將抱怨的時間用來思考比較好,如果抱怨成了習慣,你的意誌恐怕也要消磨殆盡了。

積功德隻是個傳說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種鮮為人知的行業—河豚加工業,你肯定知道河豚本身是有毒的,但是去毒以後的河豚卻味道鮮美,所以這種河豚加工業才開始出現。在日本河豚加工的程序非常複雜,一名新入行的河豚加工員必須要接受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嚴格培訓,最後還要進行考核,取得合格成績之後才能夠領取執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一條河豚要花費加工員20分鍾曆經30道工序才能夠完成。在這裏我要提出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加工員一定要經過30道工序?29道工序不可以嗎?不可以!少一道工序可能不會人命關天,但卻有損這個行業的信譽。相反,多一道程序則就意味著多了一份功德,為這個行業增加了一份可信度。

現在,你可以回答我在標題中提出的問題了,積功德隻是個傳說嗎?答案是否定的。我認為積功德並不僅僅單純是指職業道德,還包括從細節上來累積行業資源。

在2009年時,我曾經麵試過一個剛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她所學的專業是計算機編程,簡曆上寫著畢業於2008年,並且在跟我單位相關的一家企業從事過一年的工作,也就是說她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在經過談話後我發現她其實對具體的工作操作了解甚微,我很失望地了解到她的身份其實是一名應屆畢業生,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當時我略有吃驚,她給我的解釋是:想通過編寫虛假簡曆的形式最快地獲得工作機會。我肯定了她的誠實,但從細節上來說她沒有符合我預期的標準。

細節是多麼重要你知道了吧?河豚加工員會告訴你工作中積功德是多麼重要,而那位我曾經麵試的女生則能夠告訴你麵試過程中細節的分量。其實,不僅是在麵試和工作時要注意細節,要想職業道路走得順暢,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也必須考慮到細節的要義。然而,我遺憾地發現絕大部分職場新人在規劃自己的職場生涯時都將目光定位在宏大的目標之上,忽視了眼前細小事務所能夠帶來的利益。實際上,如果你真的希望按照自己職業規劃的方向前行,那麼你一定要學會從小事著手,以此來改變自己在職場的現狀。以下是我對職場新人需要累積的細節進行的分析,希望對你在職場的發展有所幫助:

細節處的功德

1.按照每天、每周、每月所要做的事情來進行細化分類,將這些事情歸檔

工作中的閑暇時間一定要利用起來。比如說,列一個清單將自己的實際工作進行分析,標明其開始的時間,列舉詳細的事務,完成之後將這些記錄的資料歸類存在文件夾中。它能夠幫助你在下次工作的時候更有條理,對日後你提出升職請求會是一個不錯的“證據”。這個細節意味著—我能夠有條不紊地完成任務,我能夠踐行自己的職業規劃並留下良好的記錄。

2.抽出時間寄出一封感謝信,做職場有心人

這個細節能夠證明你在職場上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如果你在事業的發展上曾經得到過別人的幫助和提拔,不要忘記花費一些時間來親手寫一封感謝信。感謝信用手寫的形式更能夠將你的敬重和誠意傳遞出去,它本身也成為人們之間良好互動的一種必要記錄,從長遠意義上來說能夠為你帶來更多的幫助。

3.設計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個人商務卡片

我有一個朋友,他在商務領域順風順水,我發現他就是一個特別注重細節積累的人。他曾經為自己設計了一堆商務卡片,這些卡片並不代表哪個公司,隻是在人際互動的時候他會將這些卡片放在信件中,或者在一些聚會場合遞給他人。其獨特的設計很快豐富了他的個人形象。高品質的商務卡片能夠讓收到的人在心中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這個細節看似不起眼,卻很能夠促進人脈資源的延伸。

4.盡己所能為企業中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提供方法

當然企業中的大型問題更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但作為職場新人的你因為經驗的局限很難在大型問題上嶄露頭角,那麼,為什麼不將目光轉移到對小事的處理上呢?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新員工,她在聽到同事們對打印機屢屢出現問題抱怨不止時,將打印機的規格記下並寫了一份購買新打印機的申請遞交給領導,很快地,同事們的煩惱得到了解決。將自己的想法以書麵形式呈遞給企業領導,這不過是舉手之勞,卻體現了她的解決方法和考慮的周全性。

5.聯係性的電子郵件要勤發,人際脈絡不可斷

我一直覺得人脈並不局限在本行業中,跨行業的人脈同樣需要,隻要你所能夠聯係到的對你事業發展有助的人我都建議你和他們保持聯係。偶爾發封電子郵件,將你的近況分享給大家,同時了解別人在做什麼,也會對你接下來工作的方向有一個預見。這些你所聯係的人並非隻局限在客戶或業內人士,當今的社會,你想去羅馬,哪條路都可以。所以說,用簡短郵件的形式來維持自己的人脈是你在擴展事業的路程中不可少的一步,說不定這些人正好能夠為你提供一些對事業發展有益的信息呢。

6.資源共享,樂於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奉獻給團隊

憑借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同事達到共同進步也是職業道德和職業涵養的體現。在工作中解決同事們編程上的疑惑,利用自己在語言上的天賦幫助同事們糾正語法的錯誤,或者幫助同事們解決一些事務上的小問題、小困難,抑或是將自己所知道的工作捷徑分享給大家,讓集體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這些都是對集體所做的貢獻。不要小覷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它們更能夠展現你在集體中的價值,提升你在企業裏的地位,我覺得“細微處見真知”就是這個意思。

具體到工作事務中,要想讓細節發光發亮則一定要養成勤檢查的習慣,事情做完之後不要一走了之,而應當仔細檢查一遍,梳理一下頭緒,看看有沒有因為粗心而忽略的細節,同時要吸取教訓,杜絕再犯。職場中的精英們各有千秋,或是才華橫溢,或是擅長交際,其實掌握細節也是一種競爭力,這就是為什麼自古就有“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的說法。你隻要比別人多留意一個細節,你成功的概率就要比他人高出幾分。

或許你也曾經看過很多因為重視細節而在職場中獲得成績的故事。最為典型的就是應聘的時候麵試官會故意製造一些阻礙,看看應聘者中有沒有人會發現,而他們在發現這些事情之後又會采取什麼樣的行動,是視而不見還是主動掃清障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是麵試官們給出個人評價的標準,甚至會關係到你是否會被錄用。

人們似乎都更願意去做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忽視觸手可及的小事,然而卻不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正所謂“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再小的事情也有其本身的作用,我們在工作中更應該持有事無巨細的心態,這樣才能夠將工作做細做好。

古代職業規劃的三個法寶

東漢的張仲景在醫學上的造詣很深厚,被人們稱為“醫聖”,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更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將治療方法、藥物選擇和醫學理念融為一體的經典之作。這樣一個名垂千古的人物在他的擇業初期也是經過了一番“職業規劃”的,當然,在那個年代中還沒有“職業規劃”的係統理論,但他在事業上具體行動卻恰好符合了職業規劃的特征。

張仲景職業規劃

1.全麵自我認知

年少時候的張仲景博覽群書,喜歡鑽研道術,雖然他讀書破萬卷,但起初並沒有明確的奮鬥方向,他就產生了“自我認知”的念頭,悉心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他有一位忘年之交,也是其同鄉,名叫何顒。

何顒對他分析道:“你聰明過人善於思考,但在個人氣質和人脈融通上資質欠佳,如果為官從政則必定受到局限,施展不開,但倘若你選擇從事醫學研究,則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何顒的評價讓張仲景對自己有了一個更為全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