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確職業定位
張仲景從此立誌學醫,也就是“職業目標”已經確定,想要實現成為良醫的目標,他需要經曆一番學習和積累。基於對醫藥專業的熱愛,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開始了刻苦的鑽研和臨床實踐。為了讓自己的專業技能得到提升,他曾拜訪名師張伯祖,學習其多年以來積攢的從醫經驗。張仲景為人謙遜和善,每每提出問題,總要思慮周全,實在沒有良策才會請教自己的師父。
3.樹立職場榜樣
偶然的一次機會,張仲景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見齊桓公》的故事,他對扁鵲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此後便將其視為自己的職場榜樣,並刻意查閱了扁鵲的從醫事跡,立誌向他學習。這為他將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
在古代社會中職業分工尚不夠細致,人口也相對分散,人們對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也不比今天這樣了解透徹。張仲景算得上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將自己的智慧與職業規劃相結合做出了一番成就。
我國有句古話叫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其實古人在製定自己的職業規劃時也不是貿然下手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原則和方法。在這一節中我們就來談一談古代人職業規劃的“三大法寶”。
古代職業規劃三大法寶分析
法寶一:天時
孔子曾按照時間順序將自己的一生進行了客觀規劃,他這樣說:
“吾十五有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的這段言論獲得了當今社會中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為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起到了必要的參考性作用。
(1)十五有誌於學。指的是從少年時期就要立誌學習,不僅僅要豐富知識、提升技能,還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學以致用、行知合一。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好解釋。
(2)三十而立。指的是在事業上有明確的目標,在生活上有堅持的原則,從心理上能夠分析事物的對錯,在交友上能夠辨別人們的善惡。我們自然想到了那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也可以將其理解為重視人脈的積累。
(3)四十而不惑。指的是有一個全麵的自我認知,隨著時間的發展、經曆的豐富,我們也不能迷失掉自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總是抱怨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對自我能夠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這就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內在含義。
(4)五十知天命。指的是有了事業和家庭,接下來應該明白自己的命運了,也就是說一個人一生中的總體發展方向應該有所定數了。孔子是建議人們不要再抱有朝三暮四的浮躁心態,應當躬身實踐、發憤忘食。隨著年齡的老去,我們在事業上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少,務必將能夠做成的事情全心全意來完成。
(5)六十而耳順。指的是事業也罷,生活也好,你在經曆的過程中不要忘記“傾聽”二字,能夠耐心聆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自己才能夠日漸進步。事業上不要固執而行,別人的提議或許能夠讓你茅塞頓開。而那些負麵的沒有價值的蜚短流長則沒有在意的必要了,這就是說要做到“樂而忘憂”。
(6)七十而隨心隨欲,不逾矩。指的是一個人在事業上過於投入則就會達到忘記年齡“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奮鬥的曆程中也會心無旁騖,做到“但問耕耘,莫問收獲”。
法寶二:地利
《孫子兵法》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這是孫子從兵法的角度來對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做出的概括,他認為決定戰爭勝敗與否的因素不僅僅隻有內因,還有天、地等外因。
所謂“地”,首先讓人們想到的是地理位置的選擇,但我覺得這僅僅是一方麵,此外還可以延伸到我們平日裏所遇到的一些時機、運氣。具體到職業規劃上還包括企業的基本狀況、招聘的條件、發展前景的評估和競爭對手的能力等,這些都屬於需要謹慎分析的外部條件。
所謂“天”則主要偏重於時機,兵法中講究的是晝夜、溫差、陰晴和季節等氣象情況。但放到現在的職場領域來講則主要意味著就業形勢,即社會大環境為你提供了怎樣的職業機遇。這裏麵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我們難以全權掌握,但是記住一句話:“機遇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在時機尚未到來之前,你先將自己磨煉到優秀,這樣你才有可能把握住下一刻的命運,也就是我們說的“未雨綢繆”,盡早製定職業規劃。
法寶三:人和
《孫子兵法》中說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其中的“道”“將”“法”緊扣“人和”這個詞意,那麼孫子所講的用兵之道和職場規劃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1)人和之“道”。這裏的“道”指的是智慧,也就是說在進入職場以後要讓用人單位認可你的才能,覺得你能夠勝任他們所提供的崗位,你要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大集體中,適時展現自己的忠誠。操控求職之道你務必將打入職場的經驗、方法融合起來。
(2)人和之“將”。從職業規劃的角度考慮,就是要將自己的職業道德體現出來。古人最看重的是智謀、仁愛、勇敢、誠信和嚴明,從兵到將的角色轉換需要將這5類品格秉持下去,職場中發展同樣也不例外,你隻有具備了將才的品行才能夠得到上級的信任和提拔,從而擺脫新兵的身份。
(3)人和之“法”。《孫子兵法》中的“法”指的是策略計謀,要想在職場中獲得勝利同樣不能死拚硬打,而要巧勝。所以,作為求職者理應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製作和投遞簡曆、麵試和談判中脫穎而出。其實一個新人能否取勝於職場和主考官有著很大的關聯,盡量做到有備無患總是好的。
在古代社會中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利,但是卻存在很多“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的高人,經過了我們的分析解剖想必你對其中的秘訣也有所領悟了,古代人尚且知道用自己的智慧來規劃人生,更何況我們這些現代人呢!
古人精彩職業規劃麵麵觀
職業規劃是不是當今時代的產物?答案是否定的。通過上一節的闡述我們知道了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就已經出現了職業規劃。在這一節中我將會以一個具體的案例來講述古代人在製定和踐行職業規劃時的智慧,而我所選定的這個代表人物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背景想必大家已經頗為熟悉了,他生活在群雄逐鹿、人才輩出的東漢三國時期。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很多有才、有能、有計謀的人都急於爭相上位,然而諸葛亮卻與眾人的思維定勢恰好相反,他選擇長期隱居在南陽草廬中,出山之後選擇為劉備集團奔走效力。劉備集團是當時最為勢單力薄的團隊,然而,諸葛亮卻憑借著自身的能力讓這個貌不驚人的“小企業”變成“大勢力”,而他個人也實現了事業的圓滿成功。實際上,這一切都依賴於當初他為自己製定的那套近乎完美的職業規劃。
那麼,諸葛亮究竟是怎樣來製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呢?
1.在職業發展定位上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
諸葛亮在年幼的時候就已經胸懷大誌,他一直將管仲和樂毅這兩位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高參”視為自己的榜樣,並發誓要成為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的優秀謀略大師。有了職業目標之後,就要尋找職業動力,而為光複漢室貢獻自身的力量就成為了他的職業驅動力。與此同時,他也有了較為全麵的自我認識,他知道自己善於厚積薄發,尋找時機將長期積累的才能發揮出來。
諸葛亮的職業規劃
2.對當時集團的領導人物有獨具慧眼的發現
諸葛亮知道自己出山之後的命運將會與所選擇集團的領導人物息息相關,所以,他將當時有潛力、有實力的領導人物都透徹地分析了一番。曹操—實力最為雄厚,廣攬人才,他的勢力已經占據了將近半個中國,也最有資格來挑戰全國的統治權;孫權—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但內心偏於安逸,隻求自保;劉備是當時勢力最為薄弱但成長速度最快的人物,有與曹操、孫權平起平坐一爭天下的潛力,也是將來三足鼎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3.對所選中的領導人物的背景、性格和能力進行分析
諸葛亮選中的是劉備,為什麼會是劉備?他在這裏是經過了一番分析的。首先,劉備的背景是漢朝皇族後裔,也是社會上人們覺得“名正言順的漢室繼承者”。這種背景條件較為正麵,能夠在未來的發展中成為潛在增值力,這是曹操和孫權所不具備的。其次,劉備的職業價值觀與諸葛亮的職業價值觀有著高度的吻合,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個人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的匹配”,二人都是為堅持光複漢室的理想而奮鬥。再次,劉備的性格特征也是優勢之一,總體來看他寬厚謙和,這樣更能讓集體的凝聚力變強;同時他有著堅韌頑強的脾性,敢於同強大的敵人相抗衡。此外,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集團環境分析。當時曹操和孫權兩大集團中早已經是人才濟濟,且有著較大的規模,諸葛亮投奔到二者中的任何一方最多不過是個“中層管理者”,而劉備則不同了,他手下的名將能士相對而言很少,諸葛亮憑借自己的能力破格進入高級領導層不成問題。
4.為應聘做全麵的準備,讓麵試過程精彩到無可挑剔
諸葛亮絕不是一般的聰明,他極其善於自我推銷,並且早早就為自己的“麵試”做了充足的準備,這些準備足以讓求才若渴的劉備眼前一亮。首先,諸葛亮很好地運用了口碑效應,讓外界人士對他給出了“躬耕壟畝”這種踏實肯幹的好評價;其次,他為了將自己的心誌含蓄地表達出來,特地寫了一篇《梁父吟》,文中將自己的職業取向做了詳細闡述;另外,諸葛亮經常在同好友們進行交流時用管仲和樂毅來自比,這樣一來,不但展示了自己的卓越才華,而且透露出自己對兩位榜樣與其明君之間和諧關係的向往之意。也就是說,諸葛亮運用自我推銷等各種手段將自身的才能和求職意向等相關信息傳遞給了劉備。
5.麵試過程中隨機應變、發揮良好,一舉俘獲集團領導人的心
有了前麵為應聘做出的全麵準備,隨後便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用當今職場的話來講就是麵試正式開始了。劉備對諸葛亮的麵試是在一個完全私密的空間和時間裏進行的,也就是流傳千古的“隆中對”。在這次麵試的過程中,諸葛亮有了幾近完美的表現,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嚴謹的邏輯和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將個人對實時形式、國內軍事和對手集團的戰略進行了全麵而深刻的分析。這些言辭舉動讓劉備大為吃驚。
6.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鞠躬盡瘁,讓領導和同事心服口服
經過了完美的麵試,諸葛亮不但被劉備錄用,而且被奉為了上賓。劉備將所有重大決策權交付到諸葛亮手中,在軍事機密上更是隨時隨地同他協商探討,甚至在劉備臨終時還上演了托孤讓位的感人一幕。諸葛亮在工作崗位上則恪守職責、傾盡心力,在職業道德上則更是無可挑剔。他對劉備始終忠誠一心,並與之建立起深厚的君臣之情。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集團的事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最終果然與孫、曹兩家平起平坐。諸葛亮的付出讓劉備集團的各層領導人和同事心服口服。
諸葛亮精彩的職業規劃讓他從一個亂世孤兒蛻變為曆史偉人,可見古人在職業規劃時也是經過了深刻而明智的思考的。試想如果諸葛亮當時沒有製定和踐行這套職業規劃,那麼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他還會為人所知嗎?古人尚且懂得用職業規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我們當代人呢?職業規劃的重要意義如此可以一目了然了。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曆史人物—呂布。呂布在東漢末年是出了名的驍勇善戰,所到之處人人畏懼,要論武藝本領可以說是極其高超的,但是他在曆史上所獲得的聲名與諸葛亮卻相差甚遠,更被人嘲笑為“三姓家奴”。本來應該是勇夫,最後卻被說成是懦夫,其原因何在?依我看來,還是因為呂布不善於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固定的職業目標,沒有跟對正確的集團領導,而在其失敗的職業生涯中,主觀因素則成為重要原因。
那麼,呂布是如何錯誤地規劃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的呢?
1.職業技能強,但沒有樹立正確的職場價值觀
呂布在《三國演義》的出場戲是在董卓宴會重臣時,其他人戰戰兢兢,唯獨呂布怒目冷對,他之所以能夠如此囂張主要是依仗自己過人的武藝本領,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呂布是惹不起的將才,對他也是很敬畏的,甚至董卓都不能將他怎樣。遺憾的是,他沒有一個確定的職場價值觀,空有超強的職業技能,他心裏對正義和邪惡勢力做不出明晰的辨別,隻是覺得但凡能夠給自己好處的就是正確的,更不用說勵精圖治匡扶漢室這樣的宏偉理想了,那對他而言簡直是天方夜譚。
2.頻繁跳槽,在行業領域中聲名逐漸敗壞,自己封死了前程
起初呂布是為丁原君效力,幾次為了丁原君而與董卓翻臉。後來董卓集團看上了呂布的超強職業技能,想要將其挖來,就對他進行利誘,先派人對他進行洗腦,再以赤兔馬來做誘餌,果然呂布動心了,他果斷背棄了前任丁原集團,甚至在跳槽之後立馬在前任集團背後捅了一刀。再後來,呂布為了美女貂蟬與董卓又反目成仇,最後又讓董卓命喪斷頭台。此時,他在業界的聲名已經臭名昭著了,盡管呂布後來又在曹操集團門下毛遂自薦,曹操也因其才能而略有動容,這時劉備發言了:“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一語點破其頻繁跳槽的惡名。
3.不懂籠絡人脈,獨斷專行、自恃聰明,最後到了孤立無援的田地
當時袁紹要攻打劉備,劉備恰逢處在呂布門下,袁紹與劉備分別寫信給呂布希望呂布站在自己這一邊。呂布自恃聰明沒有幫助其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利用“轅門射戟”來巧妙地回避了二者,自己則置身事外。大家都是聰明人,袁紹與劉備自然看透了呂布的奸詐,都發覺他不是可以同伍之人,此後便對他越發疏遠。這就為日後在他陷入絕境之時劉備出來火上澆一把油埋下了根基。
4.打擊職場合作者
其實要說呂布一直孤立無援也並不恰當,因為他有一個相當出色的合作者,這個人智謀甚高,名曰陳宮。呂布本來就是有勇無謀之人,陳宮曾經屢屢向呂布獻上計謀,按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一位合作者呂布早就敗亡了。不過到最後呂布的失敗也與陳宮有著某種牽扯,這主要是因為呂布先伸出手來打擊自己的職場合作者,怨不得旁人。陳宮起先與王允站在同一個隊伍中,時勢的安排讓他跟了呂布,他有著非常清晰的職業目標,想要找到合適的同伴在職場上創下一番大事業。後來陳宮發現呂布為人驕橫無禮,對自己的策略也根本不放在心上,所以逐漸在心理上對他感到失望,最後雙雙在職場中失利。
5.嚴重缺乏危機公關能力
不得不說呂布的業務能力很高,即便是稱不上帥才也算得上是一名將才,不過可惜他的組織紀律性很差勁,也幾乎沒有什麼決策能力,在外交公關能力上同樣不及格。說他組織紀律性差,是因為他到一個集團中並不遵循人家的企業文化,“看著碗裏望著鍋裏”是他一再跳槽的最好證明。另外話又說回來,呂布這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職業規劃的意識,後來盡管他自立門戶開始創業,但是整個集團中竟然沒有一個相應的人力資源部,沒有人對他進行過職業指導,當呂布處於職業倦怠期的時候也沒有獲得來自外部的足夠關懷。這一切都是他對外公關能力欠缺所造成的。
呂布所犯下的三大職場忌諱主要是因為他沒有及時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所以一度讓自己陷入混沌的狀態中。試想,如果呂布能夠提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統籌,那麼憑借他本身的職業技能想要在東漢末年豪傑並起的年代裏成就一番事業那也是未嚐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