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腳踏實地,重新上路(1 / 3)

年輕人在尋找工作的時候不要因為一時的打擊而灰心喪氣。你的職業命運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麵試官不過是你職業生涯的一個指路人而已。他們說出你在職場中的真相,從客觀上也能夠讓你少走一些彎路,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麼在求職路上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盡人事,還是聽天命

在這幾年中前來應聘的人有很多,最後以失敗而告終的也不少。我並不認為麵試官對一個應聘者說出“你不太適合”這句話時就代表著對他的否定,那隻是不適合,個人與崗位需求的吻合程度欠佳,僅此而已。所以,年輕人在尋找工作的時候不要因為一時的打擊而灰心喪氣。你的職業命運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麵試官不過是你職業生涯的一個指路人而已。他們說出你在職場中的真相,從客觀上也能夠讓你少走一些彎路,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麼在求職路上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所以,要我說,有時候沒有被錄用反而是一次成功的麵試,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這類的案例不在少數。倘若你覺得自己的職業命運是能夠算得出來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你固執地認為我進這家公司是上天注定的,非要成為這裏的成員不可,那好,滿足你了,你來吧,來了以後發現自己能力不足,怎麼企業文化這麼怪異,為什麼提成拿得這麼少,又不幸運地被安排到自己不擅長的工作崗位上,同事之間的關係還沒有上一家公司融洽,唉!這命啊!怎麼樣,看看你算的職業命準不準?現在終於開始相信:原來職業規劃根本不是算命。

有一些人混跡於職場多年成績甚微,我們來看看這些人大都有著怎樣的共性:一開始不清楚自己到底應該在哪個職業領域中發展,所以貿然隨便進了某個企業,種種不合適不滿意,之後又糊裏糊塗地跳了幾次槽,回頭一看工資基本還是原地踏步,唯一的長進就是對不同行業、不同職位有了一些摸爬滾打的經驗,隻可惜每一種行業都是淺嚐輒止,經驗也大多是負麵的教訓。浪費了自己最重要的幾年光陰,轉眼就到了而立之年,在事業上連個大方向都沒有,隻會越來越慌張,最後一事無成。

你不要忙著嘲笑這樣的人,據我這幾年的觀察,這類人中八成以上都是天資聰明的,為什麼越聰明反而越讓自己的職業命運不堪呢?或許是他們認為沒有什麼工作是自己承擔不了的,所以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來嚐試各類工作,聰明是多了一些,但內心的堅持反而少了一些,最後所有的結果都是蜻蜓點水。蜻蜓點水也就罷了,遺憾的是他們對自己規劃中的失誤毫無察覺,隻是簡單地將其歸納為命運不濟,這就不免有怨天尤人的嫌疑了。由此可見將職業規劃等同於算命的那些人更容易缺乏核心競爭力,很難改變底薪長跑的狀態,而上天所賜予的才智也都白白丟棄了。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群人,他們與上麵所提及的員工不同,他們覺得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不假,但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存在很多轉機的,頭腦有多靈活命運就有多靈活。這些人不一定有著很高的起點,也並非都來自重點學校,甚至所選擇的專業也不見得多麼熱門,但是他們能夠準確把握職業發展的方向,遇到工作瓶頸的時候也能夠靈巧扭轉思路。所以在努力了幾年之後他們在職場中的價值並不遜色於那些高起點的人群,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個中型企業擔任財務總監,他從來沒有出過國,學校則是一所不知名的專科院校。一開始他的導師給了他這樣的預言:

“隻要踏實本分,做個會計也會自得其樂。”這話聽著很舒服,細細琢磨才發現原來導師也將他定位成職場中的一個普通小會計呢!曆經財務生涯十餘載,他在職場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華麗轉身。從最佳出納,到優秀會計,再到主管會計,最後又晉升為財務總監,可以說他的每一步都踩得踏實穩健。後來在母校聚會的時候再次見到導師和同窗,才發現原來曾經在班級中最不起眼的自己如今卻吸納了眾人羨慕的眼光。他的職場收益完全在於他對職業規劃內容的把握和應用,職業規劃的執行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非他人。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一開始被人預測為平凡無奇的職業命運到最後竟有了180度的大轉彎,讓同齡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望塵莫及。在我所認識的職場精英中,有一部分人有著低學曆,卻拿著高薪水,他們為了改變命運所付出的辛勞是常人難以體會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我規劃和執行力,沒有一份想和命運抗爭的膽量,他們又怎麼能夠獲得這般的成績呢?

你完全可以將改變職業命運視為一件有趣的事情。現在你不妨看看周圍有多少無法掙脫命運的人,覺得無法得到跳躍式的發展,想去尋求自己曾經定下的職業目標但又舍不得丟棄眼前的既得利益,每天都處在糾結和矛盾中。時間流逝,年齡見長,想要轉行的成本也日益增大,曾經想要創業的萬丈豪情也在無聊的日常事務中消磨殆盡。但是有的人卻能夠白手起家,學曆不代表能力,文憑不代表水平,奮發圖強,有針對性地學習,在實踐中提升能力,不斷增加自己在職場中的硬件籌碼,這是改變職業命運的有效手段,想盡一切辦法總能夠獲得一份與預期目標相匹配的回報。

我在工作中也見過一些不斷抱怨的人,他們似乎滿腹苦水,無處發泄。我認為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抱怨,主要是因為在工作之初就缺乏一個合適的職業規劃,或者是僅僅做了一些短期的職業指導,而這樣的職業指導在自己尋找到勉強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後就被停止了,他們在參加工作之後也不願意花費心思來研究與職業生涯相關的書籍。就在前幾天我恰好遇到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我有意將話題引向職業規劃上來,卻發現他根本不接茬,因為他對職業規劃全然沒有概念。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有的人到了三十而立的年歲依然要為自己的職業去向感到迷茫,甚至還要在這種迷茫中繼續周旋下去。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對職業理解得過於片麵,隻是將其作為自己掙錢謀生的工具而已,沒有從高遠的角度上來考慮職業規劃的事宜。實際上一切與職業規劃相關的理論和技巧最終都需要走向實踐的環節,想要改變職業生涯的命運,首先要懂得選擇。

現在我就告訴你一組公式:職業規劃≠職業算命,職業選擇>職場努力。有成功者就有失敗者,要不然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成敗之分呢?那你說這些失敗者就沒有努力嗎?當然不是,他們的努力程度往往不亞於成功的人。我見過不少職場失利的人在職業發展上的努力甚至要比那些順風順水的人還要多得多,可是越努力道路反而越狹窄。而另一些人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較為吃力,但是會在以後越來越輕鬆,最後在職場上得心應手。之所以二者有差異,根源就在於選擇不同。

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強調的就是選擇的重要性,我覺得這俗話說得好極了,因為人生最大的兩個選擇就在其中:第一,找一個正確的人生伴侶;第二,做一份能夠開發自身潛力的事業。你想想看,白天我們需要在職場拚搏,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業,甘之如飴;晚上我們回到家中和家人在一起,溫馨自在。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人生嗎?

“選擇”這兩個字看起來簡簡單單,但是裏麵卻大有文章,好比說我們擇偶,明明自己心有所屬,但是偏偏算命的說你們八字不合,你怎麼辦?猶豫了,糾結了,最後信命了,放棄吧。如此重大的人生選擇竟然在一個算命者的一句話中草率為之,你說是不是讓人歎息?再來看看事業,“隨便找個工作就行!”你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簡直是不用一絲一毫的心思。你在商場挑選一套衣服也得比試一番,問一下價格,尋求一下朋友的意見吧,怎麼找個工作比挑個衣服還隨意呢?你知不知道你這一個不假思索的選擇承擔著未來幸福的重量?當然,這世界上沒有人會選擇對自己不利的事物,之所以還是有了這樣的選擇,原因是他們不懂得如何選擇。

因為不會選擇,所以懷揣著浮躁的心將一份又一份的工作換來換去,抱著僥幸的心理希望在這樣的過程中用中彩票的概率來發掘出掙大錢的奧秘。年複一年,迷惑不減。你為什麼不靜下心來按照職業規劃的正確流程來做選擇呢?或許你就能夠驚奇地發現那片適合你生長的土壤,沒有選擇的行動多半是事倍功半。在這裏我又要說一句俗話了—“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成功是最終的目的,那麼可以有多條道路供你選擇,不過你要明白這些道路不是別人為你開辟好,而是需要你來做鋪路人。昨天的你選擇了怎樣的道路,明天的你就會擁有與之相對應的人生;今天的你選擇了什麼樣的事業,未來的你就會擁有一個與之相等同的職業生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大學一畢業各自奔前程呈現出截然不同

命運的原因了。

再回到那個公式上:職業規劃≠職業算命,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那麼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人命天定”這一說法了。你的職業命運的實際操控者不是別人而是你自身,你可以參考那些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但是我認為那些理論究竟有沒有實質性的意義還是需要你在現實中親身體驗方能夠下結論。我建議你首先將自己放在現實環境下來積極考慮所能夠涉及的問題,將值得利用的機會充分利用起來。縱然是暫時處在一種不利的職場狀態中,或是從事了一份不被別人看好的事業,也不要輕易氣餒,你的職業狀況依然可能通過你的正確選擇和踏實努力而得到改善,這隻是一個過程問題,一個時間問題,時機成熟了,一切就會豁然開朗。

再回到這個公式上:職業選擇>職場努力,職場努力並非不重要,隻是選擇的權重更勝一籌,選擇對了再進行努力,選擇是努力的前提,選擇錯了,越努力越迷失。在這裏所指的職業選擇並不僅僅局限於最初的那個選擇,而是指在職業發展中所涉及的一係列選擇。因為在職業發展的旅途上,每一個選擇之間都具有連續性,也就是說你不能覺得其中的哪次選擇就為你的成敗定性了,我們也很難將所有選擇都完成在同一時間中,畢竟事情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所以,在職業生涯起步階段或是遇到了職業瓶頸的時候都不必心急,再難再苦都還是會有可供選擇的餘地的。認真把握選擇權,保持頭腦靈活性,爭取自己的職業路徑能夠沿著規劃穩步前行,踏實一些,隻要你爭取,你想要的總會到來。

職場支點理論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開始學習寫作文,老師耳提麵命:“要有中心,不要跑題!”小學時代一去不複返,老師的這句話你還記得嗎?在我們追求事業的時候,就好像是一篇尚未落筆的作文,你要定下什麼樣的中心思想,有什麼樣的論證論據來支持你的中心,這些你都考慮好了嗎?我覺得工作和作文在某些地方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文有中心才能合格,職業有支點方能優秀,咱們就來談談在職場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幾大支點,我們按照行業、職業、企業和個人這樣一個遞進順序來分析。

職場五大支點

支點一:行業選擇和自身條件關係微妙,要參悟

我朋友的女兒今年大學畢業了,她學習的是人事管理專業,算是熱門專業。熱門有熱門的好,也有其不好的地方,好比說該專業的畢業生在職場中供大於求,這就是其不妙的地方,這個小姑娘自然也麵臨著重重就業壓力。幾經奔走之後,她被一家小企業錄用,與專業相對口從事管理。偶然的一次碰麵,她告訴我自己打算去那個小單位裏走馬上任了,我直言不諱地跟她講:“有欠妥當”。她一臉茫然,可以看得出那表情裏更多的是失望。我跟她解釋,任何一個企業都是需要管理人員的,小型企業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倘若真的這樣去想,那隻能證明我們依然停留在理論層麵上,沒有跳到現實中來。現實是什麼樣的一種現實?

現今的小型企業在管理的意識上較為模糊,也往往缺乏規範的模板,像一些微型企業、小型企業他們更偏重於業務上的發展機會,而對於人才管理、金融管理等項目尚未發展到戰略層麵上。這時候,如果她要去小企業裏拉業務,我覺得不錯,一來可以自我鍛煉,二則也給了企業生存發展的機會,雙贏。更何況每一個大企業都是從微型企業、小型企業演變而來的,所以說,做業務去小型企業,完全可以。但是至於做管理,尤其是人事管理,我更建議這個姑娘能夠到大中型這類對管理頗為理解並能夠極好應用的企業中去,一是為了長見識,二是為了更專業。因為管理學絕不是大學生們書本上的那幾個案例,那些名詞解釋,管理學是在實際工作中自己總結才行,學問深不可測。所以,高起點在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省去了自己摸黑前行的那段路程,直接到了一個規範的空間中,從一開始就培養正確的管理觀念並學習相關操作辦法。

支點二:職業發展內在發展空間有多大,要明白

看過《杜拉拉升職記》沒有?那裏麵的故事就發生在行政部門和銷售部門之間。單就行政部門來說,我不否認在一些大型公司中會設置一些行政主管、行政總裁這類的職位,我也承認一些人事部門的經理做出的成績很漂亮,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職場經驗來說,我覺得行政這個部門對大多數人來說它的內在發展空間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它對人才的要求相對而言較為寬鬆,沒有太多的專業技術上的限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門檻比較低。有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尤其是女生,她們所選擇的第一份職業就是做行政,做這個工作事務是很繁雜,但工作壓力較小,有的人也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在一年半載中晉升到辦公室主任的位置上,但是它的職業發展空間很狹窄。

我也見過很多做行政工作的人,他們對自己所拿到的薪資評價不一。起步的時候所定下的工資好像也不低,但要說高薪,即便是你努力了幾年恐怕也很難稱得上是高薪。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常常因為不知道做什麼工作所以選擇了行政,不可否認這個職業對企業的發展是有它的價值的,但它的價值也是有局限的。所以,你在擇業的時候要考慮這個職業的內在發展空間有多大,它能夠激發你幾成的能力,而你又能夠通過它獲得多少的薪金?一旦走上這個崗位,你的價值是能夠迅速飆升,還是保持平平?工資是與日俱增還是後繼乏力?這些都要考慮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