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就喜歡從事平穩安逸的工作也就罷了,但如果你期待的是挑戰高難度勇於突破自我,那麼當麵試官跟你說“先做行政試試吧”的時候,我覺得你得好好想想,不要在這個崗位上做了幾年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銳利被磨平,難以在競爭大浪中衝殺角逐,這時候再開始後悔就太晚了。所以,我建議你盡可能在職場賽場中做前鋒。
支點三:企業是“情人眼裏出西施”,有差別之分,無等級之談
我們都得承認企業是各有特點的,不同的企業自然存在差別,但並沒有什麼“高級”或“低級”之分。有的人就喜歡對外企津津樂道,總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但是我認為外企也好,國企、民企也好,裏麵也都是存在三六九等之分的。有人喜歡外企,有人卻覺得在國企就職很穩定,還有人認為民企發展空間更大,更能夠讓人施展手腳。至於你究竟要選擇進入什麼樣的企業中去,不過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罷了。
我們來看看很多人羨慕不已的外企,且不說外企中也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有的外企甚至在內部管理和員工福利上連我國的民企都不如,即便是有頭有臉的一些公司,他們內部也會在員工待遇和發展空間上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且這個差異還不是一星半點的。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似乎更容易被外企光鮮亮麗的外表所傾倒,不管是選擇進入哪種類型的企業中,我奉勸廣大求職者最好還是擦亮自己的眼睛比較好。
再來談談企業的規模,從規模來劃分則不外乎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也不要帶有偏見地認為大型企業就是優於中小型企業,哪一個大企業不是從中小企業走來的呢?誠然,在大型企業中,它們那種成熟的思維模式、管理理念以及較為完善的培訓體係等對一個新人來說是最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好的人脈積累的機會;在中小企業也不錯,隻要在大體上與你的職業規劃相吻合,同時你還可以幸運地同公司一同成長,因為人才對他們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所以你的堅持很有可能讓自己成長為企業的中堅力量。現實中的確也存在很多員工同企業共同成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案例,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楊元慶與聯想之間的故事。
可見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相比較最後也不過是平分秋色而已,它們自身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大企業中往往分工很細,工作都呈
現出流程化的趨勢,這就導致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內容相對狹隘單一;中小型企業中則能夠給人增加實戰經驗的機會,因為員工在裏麵常常身兼數職,但是員工參加係統培訓的機會很少,企業本身在市場大環境中也存在著較大的風險。
支點四:個人在進行職業規劃的時候務必要考慮地域問題
行業、職業、企業都很重要,但是它們都屬於外因,而內因則指的是員工個人。員工在就業之前有必要進行職業規劃,規劃的時候需要考慮多重因素,而地域因素則成為需要考慮的重點,可是這個明明很重要的一點卻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大學是收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們,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外來人員,在就業的時候就需要麵臨這樣的選擇:是應該留在大城市發展還是到中小城市中去,抑或是回到自己的故鄉去建設,這就屬於地域選擇了。地域選擇一旦確定,人們的職業發展也就基本定型了。
前幾年人們一提到創業、就業,首先就想到奔赴“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類大型城市,有數據顯示年輕人在走出大學後有七成以上都想要去這樣的一線城市中闖一闖。除了這四大中心城市之外,谘詢率較高的還有大連、青島、濟南等。因為城市中各類企業、公司,或是國營,或是民營,甚至還有外企,都是星羅棋布的,人們的選擇性就大大增加了。工作和生活在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上也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畢竟人才要發展相應的配套設施也要跟上,一個發展較好的平台、一些重要的培訓機會都能夠讓新人得到快速的成長。
機遇和挑戰是並存的,大型城市中競爭殘酷,工資看起來不低,但是生活成本也很高,職場新人在這裏生存需要擔負較大的心理壓力。我強調地域選擇重要,但是在現實情況中我們很難做到一成不變地停留
在某個城市中。世事在不斷變化,職業規劃的調整、企業的擴張、因公出差等都有可能出現城市的跨越,更何況如今職業流動性較大,一個員工跳躍於不同地域之間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了。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建議年輕人在職業的初期階段去領略感受一下發達地區的工作狀態,即便是你日後想要到二三線城市裏發展,那種在大城市裏的工作經驗、眼界見識也是能夠對你大有幫助的。至於為了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頻繁跳躍於不同城市之間我是不讚成的,畢竟你一手編織的人脈網也是有著地域性的,除了人脈還有其他不可移動的資源,你到了一個新的城市中肯定要從頭開始這些資源的積累,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你的發展成本。
支點五:轉行有風險,跳槽需謹慎。職業發展中期的跳槽尤其要慎重
我在麵試的時候按照慣例會詢問應聘者有沒有工作經驗,以前從事於哪個行業。有的人麵對這樣的問題會侃侃而談,說自己曾經做過多少種行業,似乎做的行業越多就越能夠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一樣。但是我要聽到的是對他的職業發展究竟有沒有益處,他們對自己所從事過的行業有沒有一個深刻的了解,也就是所謂的“行業意識”具不具備。
好比說我要招聘一位部門主管,這個職位肯定比行政文員更能夠吸引求職者的目光,求職簡曆紛至遝來,而且多數都是有過工作經驗的處於職業發展中期的這類人。如果他們在簡曆中洋洋灑灑地寫自己從事過某家某家企業,做過這個行業那個行業,所以點綴的花邊式的介紹我會直接略過,我重點要看到的是他在上一家企業中、上一個行業中持續工作了多少年。我在前麵也講了職業選擇、職業目標等,你的選擇隻有和行業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
或許現在的你剛剛參加工作,因為涉世未深,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做哪種行業,這時候你需要嚐試,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你告訴我你花費了三四年的時間嚐試了五六種工作,我就會覺得不太妥當了。至少你應該在入行之前就立下長誌:我要做透這個行業!隻有這樣,你從事了技術也好、管理也好都是深層麵的,不是皮毛功夫,這才稱得上是長進。話說回來,沒有幾年的工夫你怎麼敢說自己了解那個行業?你頻繁地跳槽轉行,我要問你了:“上個行業中的內部慣例你知道嗎?那個行業有著什麼樣的發展趨勢?行業的價值鏈何在?人脈積累上要側重什麼?工作細節層麵上的問題你都解決透徹了嗎?”這些問題,你能夠回答出幾個來?
所以說,轉行跳槽不是不可以,但你得保證自己手裏有“資本”。你做著工程設計的工作想要到金融界試一把,不錯,人家那個行業年賺幾百萬都習以為常,但是你對他們的行業了解幾分呢?金融界裏刮的大風有幾級你知道嗎?那個行業中“潛規則”的水有多深你研究過嗎?
以上所提到的這職場五個支點,其實就是一個想要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必須要考慮的五大問題。這五個支點相輔相成,猶如五根棟梁支起我們事業的大廈,既然有著根基性的作用,我們更要認真打造,慎重思量。在這裏我想到了阿基米德的一句經典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夠將地球撬起來。”同樣的道理,職場中有了支點,事業也才能夠穩固。
你離成功隻差一步
提到職場,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氣派的辦公樓、寬敞的辦公室、西裝革履、白領麗人,其實,那隻是一個被美化了的縮略圖。三百六十行,各種行業各種崗位,這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有正在為事業奮鬥的情景。行業無貴賤,敬業才可貴,職業規劃做得再好也不如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來得實在。在這一節中我們就來講講事業的靶心—“敬業”,分享幾個在不同工作崗位上敬業實戰的真實案例,看看他們是否能夠打動你的心,讓你也開始對自己的事業進行反思。
敬業的最高境界是“零失職”,也就是用強烈的責任感來兌現工作使命。要考察一個員工合格與否首先就要看其是否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我經常做這樣一個比喻:工作就是人生的一份考試卷,隻有做到全負責零失職才能考出滿分的成績。或許你看到這裏就開始想了:再敬業的人也不可能有“零失職”呀,除非他是個十分幸運的人了!其實,在工作中交滿分試卷的人還真的不少,他們所依靠的可不是幸運之神,而是內心的一種堅持。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很負責很敬業,那不叫真的敬業,真正的敬業是你明明已經盡心盡力了卻毫無察覺,反而覺得習以為常。
我們來認識一個人,她叫文花枝,工作在湖南湘潭新天地旅行社,一個普普通通的導遊員。因為平凡,所以她的敬業精神是很難被眾人所察覺的,但是一次意外的車禍卻讓她一時間成為了公眾人物。
2005年8月28日,文花枝帶隊坐上了旅遊大巴車,下午兩點左右該車行駛到陝西洛川境內的道路上,突然一輛大貨車超速改道超車將文花枝所在的大巴車道路占據了。說時遲那時快,在眾人都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時候兩輛車迎麵相撞!一次重大的交通事故發生了,結果導致6人遇難,22人受傷。
可怕的一幕過去之後,原本昏迷的導遊文花枝漸漸蘇醒,車禍發生的時候她正坐在前排,親眼目睹了慘烈的情景,而且也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挫傷。但是她根本沒有意識到身體的疼痛,而是馬上轉身去看自己的團隊,隨後發現司機與同行的另外一位導遊已經罹難。強烈的恐懼籠罩著她,她想要起身去查看遊客們的傷情,這才發現自己根本動彈不得。因為她左腿脛骨已經斷裂,腿上的骨頭露在外麵,肌肉被刺穿,車的座位將其腰部以下卡得死死的,根本不能動彈。
無法行動的文花枝使出全力對遊客們進行喊話,她要用自己的聲音叫醒即將永遠沉睡的人們,她要眾人有勇氣相信救援人員會馬上趕來。救援隊伍趕來之後,他們打算將位於前排的文花枝先行搶救,這個年輕的導遊卻平靜地搖搖頭,堅定地說道:“我是導遊,請先救救坐在後麵的遊客們。”聽到這樣的一句話,施救人員愣住了,他們看著眼前這位身受重傷的文弱女子,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後來那些幸存者們對車禍後的情景進行了描述。他們說那時候眼前一片狼藉,血跡隨處可見,即使救援人員趕來了,但是他們在營救每一位受難者的時候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當時的情況每分每秒都是生死之間,誰先被搶救誰就有可能得到生還的機會,可是這個年輕的導遊一次次將這樣的機會讓給她的遊客們,自己卻忍著劇烈的疼痛堅持等待。看著遊客們陸續被營救,她從沒停止過給大家鼓氣喊話,而且聲音越來越大。“我記得導遊不斷對我們大喊,讓我們千萬不要睡過去,說隻要挺住就能活下來。”一位遊客這樣回憶道,“我根本沒有想到看起來瘦瘦弱弱的導遊竟然有這麼大的力氣給我們鼓勵。這孩子這麼年紀輕輕,這樣的行為很是難得,要不是她的大聲喊話,我自己恐怕也是一口氣上不來就不行了。”
遊走在死亡線上的人們被文花枝的鼓勵喚醒,他們有了越來越強烈的求生意識,彼此之間也開始互相打氣。可他們不知道這個導遊員的傷勢格外嚴重,文花枝被救援隊救走的時候車廂裏已經空無一人,她是最後一個離開的。因為傷勢嚴重,身體虛弱,加上等待的時間過長,文花枝在被救治的過程中一度陷入昏迷。下午兩點多車禍發生,等到文花枝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已經是四點多了,最佳的搶救時間已經錯失。她的左腿骨折的地方有九處,右腿大腿更是骨折嚴重,胸口處有四根肋骨骨折,髖骨出現骨折的地方也至少有三處,並且傷口被嚴重感染,傷勢朝著進一步惡化的方向發展。
醫院的專家馬上進行了緊急會診,結論是:不得不對文花枝進行左大腿截肢手術。主治醫生遺憾地說道:“如果能夠在第一時間就搶救,她的左腿可以治愈,但是清創處理的時間太遲了。”後來文花枝的父親曾含著熱淚責備女兒,問她為什麼傻到要將最先獲救的機會拱手讓給別人,文花枝卻平靜地笑道:“我是您的女兒,所以你覺得我寶貝,但是車上的遊客又有哪一個不是自己父母的寶貝呢?再說,我是導遊,我有責任為遊客著想。”
後來偶有人對文花枝問起是否會為當時的決定感到後悔,她都會開朗地應答:“做工作的分內事情,有什麼好後悔的,這難道不是應該做的事情嗎?”
蒙迪·斯泰爾是著名的管理谘詢專家,他曾經在《洛杉磯時報》專欄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每個人都被賦予了工作的權利。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了這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工作是人的天職,是人類共同擁有和崇尚的一種精神。當我們把工作當成一項使命時,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實現人生的價值。這種工作態度或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應付工作’成為一種習慣時,其結果可想而知。工作上的日漸平庸雖然從表麵看起來隻是損失時間,但是對你的人生將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
我們從名人的話中能夠找到一些付出和收獲的關係,但我個人更覺得敬業最好也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它更是職場中普遍的一種生存法則,是成功者所應當具備的本能反應。對於一個敬業負責的人而言,他們的人生會因為對職責的堅守而愈發精彩,或許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充滿苦痛的曆程,是一個需要付出沉重代價的過程,但是他們寧願為守護“責任”這兩個字去犧牲去付出,也不願意承受推卻責任之後的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