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重估自己,瞄準優勢(3 / 3)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遇到困難和問題,我們應該學會改變思路。思路一轉變,原來那些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倘若員工在問題麵前能夠打開思維,主動創造一些有利的條件,那麼任務的完成同樣是指日可待的,關鍵在於能不能用冷靜的心態去斟酌問題的突破點。

甲、乙、丙三人都來應聘一份銷售工作,但是崗位有限,老板於是給他們出了一道測試題,該題目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將梳子賣給和尚,賣出最多的人就會被錄用。甲認為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和尚沒有頭發,怎麼會買梳子呢?他一連奔波於好幾所寺院,不但遭到了和尚的訓斥,而且還被眾人轟出。他雖然備受打擊,但卻不屈不撓,一再拜訪。有一天他遇到寺中的一位小和尚,便對他講述了這次任務對自己的重要性,小和尚聽完心生憐憫,於是購買了一把梳子。乙在接到這個任務之後,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古寺所處的位置在山頂,此處山高風大,前來燒香拜佛的人們的頭發容易被風吹亂。乙對主持說:“蓬頭亂發表示對佛祖不敬,為了讓這些善男信女能更好地表示虔誠之心,不如在每座香案前擺一把木梳供眾人梳頭。”主持感覺乙言之有理,於是購買下十把梳子。丙經過一番思考,來到了一座深山寶刹之中,他找到方丈說道:“前來燒香的人心中都有佛祖、有善念,寶刹何不備些回贈施福於眾人?方丈書法精湛,在贈品之上撰寫‘積善’字樣,一則保佑其平安吉祥,二則鼓勵他們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正可作為贈品。”方丈大悅,立刻買下千把梳子。

三人帶著自己的業績回到公司,老板在聽完他們的講述之後說道:“甲的執著令人感動,乙的智慧讓人欽佩,丙的思維令我耳目一新。一件

任務想要出色完成,隻是依靠鍥而不舍的意誌是不夠的,隻有善於思考才能收獲完美的成效。”傑克·韋爾奇曾說:“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應該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努力地工作而不是浪費時間尋找借口。要知道,公司安排你這個職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聽你關於困難的長篇累牘的分析。”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如果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再加上足夠的責任心、敬業心和團隊精神,那麼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往往能夠迎刃而解。

評估與反思

一個小和尚跟著師父學書法,師父對他說:“你從‘我’字開始練習吧!”

小和尚信心十足,一天又一天臨摹著名家的字帖,寫著不同風格的“我”。幾天後,他覺得練習得差不多了,就挑了幾個自己比較滿意的“我”請師父點評。師父看了看,搖了搖頭,說:“繼續練習!”

小和尚靜下心,又努力地練習了六個月,直到字帖上的“我”臨摹得有九分相似了,這才拿去給師父點評。師父認真地看了一會兒,點點頭說:“有進步,但是還要接著練習。”

小和尚回來後繼續練習。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將一些名家的書法熟記於心。有一天,他隨手寫了一個“我”字,那已經是取諸家所長,自成一派的作品了,他感到很滿意,便又拿給師父去評鑒。師父帶著微笑,欣賞了很長一段時間,意味深長地對小和尚說:“你終於會寫‘我’字了!”在書法中,“我”這個字很難寫,因為簡單的一個“我”字包含了在生命中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堅持。小和尚在寫“我”的同時,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諦—努力學習,認真實踐,堅持不懈,不舍不棄,享受整個過程,在過程中得到快樂,最後,自然會水到渠成。

人和人的區別在哪裏?不在於他叱吒風雲還是庸庸碌碌;是腰纏萬貫還是一貧如洗;是影響深遠還是如過眼浮雲;也不在於他是位高權重還是平淡無奇。這些隻是我們一眼可見的區別,人和人真正的區別在於正確的自我認知。

因為有正確的自我認知,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知道要實現的目標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需要怎樣努力,並會鍛煉自己的毅力、耐力和能力去實現這些目標。

首先,正確的自我認知,要通過判斷,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裏。明確了目標才會有方向和動力,而這隻是自我認知的開始,大多數人卻停留在這個層麵沒有跳出來,所以理想就成為了天方夜譚,無法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

其次,正確的自我認知,還要進行對比,明確要實現目標需要具備的條件和能力,並經常和自己的現狀對比,看已經具備了哪些,哪些還有所欠缺,根據差距不斷地努力和完善,逐步向目標開進。

再次,知道自我價值以及實現條件並不是自我認知的全部,還需要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毅力,不盲目地知難而退;鍛煉自己的耐力,不盲目地急功近利;鍛煉自己的能力,而不隻是誇誇其談;規劃實現目標的步驟和方法,使工作可以有條不紊循續漸進。

最後,還要不斷地完善目標和方法,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客觀條件在不停變化,主觀方麵也應不斷發展。也許目標提前實現,或者之前的目標偏低,抑或是現實條件對個人要求的提高等,都需要我們不斷地提升自己,完善目標。

綜上所述,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在於能否正確自我認識,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無法自我完善;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無法實現自我超越。

隻有正確自我認識才能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走在前列,登上頂峰。沒有正確的自我認知的人是盲目的,沒有正確的自我認知的人是無知的。有了正確合理的自我認知,才能不虛度光陰,不浪費生命,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我價值。當然,有了清楚的自我認知還要輔以正確的人生規劃。

世界上有很多人一生活得非常精彩,非常富有成就感,甚至名垂青史,流芳千古。也有很多人一生庸庸碌碌,無所作為,或者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甚至每天都在為溫飽奔波無休。原因何在?主要是一生沒有很好的規劃,或者說是規劃不清晰製約了一生的發展。

根據專家多年來對很多成功人士及普通人的研究發現,成功的人,始終都知道自己一生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在這個方向的目標是什麼。而普通的人就不一樣,一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一無所得。

人生規劃對一個人的一生發展非常重要,沒有戰略規劃,就會使人迷茫,這個幹幾天,那個幹幾天,到頭來,這個也沒幹好,那個也沒幹成。也可能會使人得過且過,走到哪算哪,最終走很多彎路,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後,仍一無所成。甚至生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單調地重複或者倒退。

人生規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要想有所成就,必須有清晰的人生規劃。

清晰的人生規劃,首先必須明確一生要向哪個方向發展,有了方向,才不會迷失,才能盡量少走彎路。方向就是對將來發展行業職業的一種選擇。古人曾講“少年要立誌”,這個誌向就是戰略規劃。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少年時代就明確了自己的方向,因此成了在各自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而沒有成就的人很多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要何去何從,因此可能無數次在原地打轉,甚至明天過得不如昨天好。

其次,就是在這個方向上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目標就是未來要達到的目的。比如說,方向是經商,那麼公司要開到多大,業務要做到什麼範圍,這就是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人才會有動力。

再次,達到目標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大多數人是立過誌的,卻隻有極少數人取得了成功。因為隻有這極少數人為了自己的誌向和目標在做準備。立誌隻是成功的開始而不是全部,要實現人生目的,需要很多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如果沒有這些努力和條件,即使方向再明確,目標再好也不能實現。如一個人要成為現代商人,獲得更多的財富,但沒有足夠的資本、設施、人員、經營能力及管理水平,肯定沒有成功的可能性。要達到戰略目標,必須要準備這些:積累資金、提升能力、整合人力、準備能夠駕馭人的能力。所以,人生目標達成與否,關鍵還要看個人為目標做了哪些準備和努力。

最後,要成功隻有準備仍然不夠,還需要每天堅持朝目標去走,需要堅定不移。今天做,明天不做也不能實現目的。所以,戰略實施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即使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困難及問題,也必須想辦法去解決,不能遇到困難就逃避或者放棄。

綜上所述,人生的規劃對人生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很多人都是由於方向不清晰,目標不明確,準備不充分,實施不堅持,而製約發展,最終一事無成。

空想與行動

夢想很多,實現很少;抱怨很多,努力很少;計劃很多,實踐很少;贅肉很多,運動很少;言談很多,交流很少……人生就是這樣,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挫折和矛盾。

或許你也遇到過以下情形:

周五的下午,你在與自己的戀人討論周末的計劃,你們要來一次郊遊,吃一頓野餐,然後在河邊漫步,晚上在帳篷中度過一個美妙的夜晚。想到這裏,你不禁開始期盼明天。

然而,到了晚上,你發現你的汽車發生了故障,需要送到修理廠,於是你美好的周末計劃就這樣泡湯了。

周一的早上,你打算今天要把周末積攢下來的工作處理完,然而當你開始工作時卻發現毫無頭緒,需要找很多資料和許多人溝通才可以,於是你打開微博,周一就這樣浪費了過去。

周六的晚上,你訂好了早上5點的鬧鍾,準備開始你的晨跑計劃。但是第二天鬧鍾響時你發現外麵十分寒冷,而且困得眼睛都睜不開,這時你安慰自己:“等天氣好的周末再去晨跑吧!”於是你又睡到了上午11點。

很多人都會抱怨:“為什麼我如此想做的事情都會遇到困難?為什麼事實總與我想象的不一樣?”其實,這一切都是源於我們的“心”。

一個人,心不難,事就不難。一件事能否完成不在於它的難度,而在於做事人的態度!身在職場,我們要記住一句話:“世上沒有困難,隻有被‘難’住的心。”

我們先來看一則海爾集團張慶福經理的故事。

2004年年初,海爾集團經過推選,派出了張慶福去拜訪尼日利亞經銷商。不料,張慶福剛剛抵達尼日利亞,那裏的外籍負責人就開始抱怨道:“海爾的冰箱實在是太難銷售了,我們這裏經常停電,有時候一停電就是十幾個小時,冰箱中的冰塊都化成水了,再好的冰箱也沒法銷售啊!”

看到這位外籍負責人無可奈何的樣子,張慶福不禁問道:“那您覺得怎樣才能銷售好冰箱呢?”

那位外籍負責人半開玩笑地說:“除非讓尼日利亞人在停電的時候也能吃上冰塊!”

“停電也能吃到冰塊?這簡直是天方夜譚,電冰箱需要有電才能製冷,這是常識,想要在沒電的情況下製造出冰塊,除非在北極!看來,海爾集團隻好放棄尼日利亞市場了。”與張慶福一同前來的秘書在心中想道。

然而,張慶福麵對如此棘手的情況並沒有當成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不僅如此,他也沒有把那位外籍負責人的話當玩笑,而是進行深一步的思考。經常停電,但是並不代表永遠都沒電,如果能將冰箱製冷之後的保溫時間延長,不是就可以做到停電的時候也能吃上冰塊了嗎?

於是,張慶福把自己的構思和想法告訴了集團總部,總部又把這一構想進行完善,傳到研發部門,研發部門經過討論認為這一構想可行,

於是開始進行研發。一年之後,新款製冷後保溫時間超過100小時的冷櫃登陸尼日利亞市場,在當地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隨著這種“停電也能吃上冰塊”的冷櫃名聲大振,海爾冰箱和冷櫃成功地坐上了尼日利亞冰箱、冷櫃銷售榜首的王座。而張慶福也因此榮獲了“海爾集團2005年十大功臣”稱號。一個原本看起來無法克服的困難,在一個具有良好心態人的麵前可以徹底被克服。

職場之中,最容易導致人們業績平庸的心態就是遇事叫難。大多數人在遇到挫折後往往會叫上一句“太困難了”,然後便放棄努力。於是,該學習的東西放棄了,該研發的產品也擱淺了,該開拓的市場也被競爭對手奪去了,最終一事無成。

與此相反,職場精英往往擁有不同的心態,一般人眼中的“難事”、“麻煩事”,在他們眼中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他們會不自覺地去征服它、打倒它。

“難”是懶漢躲避努力的借口,是平庸者放棄奮鬥的手段!沒有難以創造的業績,沒有難以進行的工作,隻有那些不敢挑戰困難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