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場(2 / 3)

情書背後的真相,真相背後的世故人情。少女不識愁滋味,少女尋找愛的來龍去脈。這樣一個錯進錯出的故事,用“情書”將它關聯起來,是一種最好的辦法了。一般來說,愛情故事也無非兩種模式,一是尋找到了愛(或得而複失),一種是失去了愛(或失而複得)。《情書》給人一種朦朦朧朧的日本味,特別適合十八九歲的人觀賞,那種青春的氣息不是靠外在的張力,而是蘊含在故事當中,淡淡的哀愁揮之不去。《情書》之後,日劇韓劇在中國大為流行,並產生了哈日哈韓一族,我想這背後肯定有它一定的道理,這裏有時尚偶像追星等方麵的因素,也更有故事編得好的原因。我聽到有些圈內人士說,說我們國產片總是太土氣,雖然表麵上風花雪月很洋氣,但骨子裏還是土,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當然不少青春題材的電影都表現過青少年戀愛中那種詩意的東西以及詩意失去後的迷茫和毀滅,像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等,裏麵的主人公都有著朦朦朧朧的愛,並由這種愛而產生嫉妒產生角鬥最後滑向了犯罪……看這些片子,有的時候真慶幸我們在那個時候沒有滑入那種境地,或者說幸虧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一般來說,不會再犯那些低級錯誤。

成長的問題和代價

除了榜樣和愛情,成長中還有不少的問題,比如怎麼做人,怎麼誠實地做人,怎麼與他人相處,這一類的問題也會無窮無盡。其實成長也就是不斷解決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所謂問題少年,他們的故事因為永遠在循規蹈矩之外,所以才會有比較大的吸引力。其中有一部片子比較有代表性,它叫《我的快樂時代》,又譯成《在美國撒謊》。故事說的是一對從匈牙利到美國移民的父子,他們千方百計想加入美國國籍。兒子傑誌在貴族學校上學,但遭到同學的鄙視,很難出人頭第。電台搞類似評選“傑出中學生”的活動,傑誌就用各式各樣的筆跡給自己投票,結果當選。他不得不靠這種方式,以博取人們的認同和那種美國式的喝彩。奇怪的是傑誌並不以撒謊為恥,而是感到一種小小的快樂。傑誌的這一個性被電台的DJ比利所利用,比利操縱著電台的音樂排行榜,而排行榜又決定著一個歌手的名氣和前途,即今天的所謂“打榜”。比利雇傑誌打工,而比利的風度對處在青春期的傑誌更有一種莫名的誘惑,比利的西裝,比利的發型,比利在話筒前的發音,都是傑誌所心儀的,而且比利還告訴他,練習準確的吐字發音要在舌頭上帶套——這倒也真是交際與口才的一種訓練。比利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傑誌給他收各種各樣的“信封”(紅包),這樣他的“收賄”罪便不能成立。作為回報,比利付給他一筆可觀的錢,還介紹妓女給他,讓他做一回男人,也讓傑誌能在父親麵前驕傲一次。後來直到有人把比利告上法庭,傑誌雖然也有良心的譴責,但天性中的撒謊成分,又讓他做了比利的擋箭牌。

撒謊帶來了快樂,撒謊帶來了實惠,而撒謊帶來的代價,正是傑誌美國夢的代價,也是崇拜偶像所帶來的一種影響。

成長的問題當然有很多,比如與上一代人的代溝問題,學生與老師的衝突,少年與少年間的那種莫名的愛和恨。在這方麵,國產電影中的台灣片和香港片都作了不少的探索。像陳果的《香港製造》《細路祥》包括《榴蓮飄飄》,像楊德昌的片子,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麻將》到《一一》,都是這方麵的經典作品,還有侯孝賢的一些電影。像楊德昌的電影題材,不少都是取自校園。

成長中的問題,有時可能僅僅因為口吃,無法與外界正常地交流,有的可能是生活在單親家庭裏,也有的是自己的夢想不能實現。像《青春年少》就是關於如何保護和實現夢想的一個故事。故事講一個叫麥斯的15歲學生,進了一所重點學校,但是他成績極差,本是理發師的孩子,卻謊稱父親是腦外科醫生,有很深的家學背景。“編劇”是麥斯的一個特長,但是在那所以學業成績為惟一衡量標準的學校,他的戲劇天才得不到發揮,他隻有做白日夢,夢見自己能上黑板解出無人能解的方程題。所幸的是他遇到一個能理解並賞識他的女老師,老師幫麥斯逐步實現他的理想……最後他的戲劇才能終於獲得了大家的公認,這個經常要闖禍的學生才讓人刮目相看,而他自己也漸漸從這些事中成長了起來。

日本導演北野武在他關於少年關於成長的電影中,往往是暴力和溫情詩意兼而有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菊次郎的夏天》,它不僅僅反映小孩子的一個孤獨的問題,而且同樣還反映了成年人菊次郎的孤獨問題。《菊次郎的夏天》反映從小缺少父愛的菊次郎卻給了一個小孩以父愛。這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小孩還是大人,都需要一種父愛,缺少了這種愛,在人生的成長中顯然是不完全的。

附:十部成長類青春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國,1994年出品)

故事發生在70年代中期,主人公是部隊子弟馬小軍,他在15歲的那年溜出校門,打開一幢灰樓頂層的一家房門,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見了一張少女的彩照。他愛上了她。但一直到他和他從前的壞夥伴高洋、高晉以及一個大膽的女孩於北蓓混在一起之後,照片上的女孩,米蘭,才奇跡般地出現了。馬小軍對米蘭死纏硬磨,才得以有機會經常去米蘭家,他們像姐弟一樣隨便地說說笑笑。後來,看到高晉和米蘭打得火熱。馬小軍開始中傷米蘭。因為他內心深深地愛著米蘭……很多年後,馬小軍他們都發了,他們開著奔馳在大街上兜風,而兒時的一個傻夥伴仍把他們看作是一群傻子。

本片根據王朔的小說改編,是薑文的導演處女作,可以說是填補了中國青春成長片的空白。把青春的殘酷和成長的挫折表現得詩意盎然,是這本電影的一個看點,正如片名“陽光燦爛的日子”後來成了流行語。初上銀幕的夏雨,因傑出表演而獲得了戛納影帝的稱號。米蘭由寧靜扮演,一個腿肚子豐滿的寧靜。

《青青校樹》(捷克,1991年出品)

二戰結束時捷克小鎮上的一所學校,一個臭名昭著的差班,一個個老師都被氣走了,而新來的老師穿軍裝佩手槍,自稱參加過不少戰役,他上課手裏拿著鞭子,講一些英雄的故事,對淘氣的孩子抽過手心之後再跟他們握手,這當然鎮住了一批調皮搗蛋的學生,但同時這老師又是個情種,他會讓學生去送他的情書,而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從老師身上朦朦朧朧地感受到一種榜樣的力量,他們學琴、演話劇、參觀碉堡,並且也為老師身上的某些缺點進行辯護。特別是一個叫愛德的男孩,當他看到老師和自己的媽媽擁抱時,他的心情也很複雜,他愛老師,但是他也愛自己的父親……

雖然時代背景不同,地域範圍不同,但隻要一說起學校,一說起老師,都會引起我們一些淡淡的回憶,甜蜜而憂傷,就像這部影片中風靡全球的樂曲《念故鄉》,那噴煙的火車轟隆隆地駛向遠方,由此構成的細節還有一點點輕喜劇的味道,但是在輕鬆地欣賞完故事之後,我們是不是會想到,那記憶中的青青校樹,才是我們心中永遠不變的故鄉。

《長大成人》(中國,1998年公映)

故事發生在唐山大地震時,男孩周青揀了一本發黃的小人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此迷上了英雄保爾和朱赫來。幾年過去之後,北京街頭出現了流行音樂,周青開始學會了彈吉他,結識了許多年輕朋友,也結識了曾給他帶來激情和精神寄托的現實中也叫朱赫來的人。

與此同時,周青先是頂替母親在火車貨運站燒鍋爐,後來因為音樂和愛情,他又去了國外。回國後周青因生活所迫加入了一個搖滾樂隊彈吉他,但很快厭倦了樂隊的生活,他開始找尋著久已失去聯係的朱赫來,想以此找回童年時代保爾和朱赫來給予他的精神力量,因為這才是他真正長大成人的動力。《長大成人》告訴人一個道理,我們在成長中是需要榜樣的力量的,是需要理想的支撐,如果沒有這些精神動力,身體是長大了,但未必就是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