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場(1 / 3)

不倫之戀

愛情的雙刃劍,一麵它放大了情欲的力量,縮小了生活的平庸;而另一麵,當事過情遷之後,又用倫理綱常提醒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它是庸常的,連愛情也是庸常的,而不倫之戀的火焰卻往往照亮人生的毀滅之路。

欲望總是這麼強烈,欲望總是和道德相悖,喜新厭舊或不厭舊,新陳代謝嚐嚐時鮮的想法,精神和肉體的因素,對欲望無窮盡的探求,這一切都導致了不倫之戀的層出不窮。是不是可以這麼說,沒有愛情就沒有影視藝術的燦爛多姿,沒有愛情中不倫之戀的主題,便沒有感官享受時的驚心動魄和欲罷不能,也就沒有人類感情生活的多樣化。不倫之戀是一個無底的黑洞,她誘惑我們走向那無盡而洶湧的波浪,那是感官的波浪是欲望的火焰。崔健在一首歌中曾經唱到:就像十八歲那年,突然給你一個姑娘……

突然給你一個姑娘,在你68歲的時候;突然愛上一個姑娘,這個姑娘是你的親戚你的至親,於是人們認定這就是一段不倫之戀了。在今天有許多人曾想對不倫之戀下個定義,也有許多人把這個詞隨便拿來就用了。

前一種認為不倫和亂倫是兩回事,比如父親和有血緣關係的女兒上了床,那是亂倫無疑,但如果是和繼女上床,那就隻能叫不倫了;此種題材是大量的,比如師生戀的《白色婚禮》和《教室別戀》,比如繼父和繼女之間的《洛麗塔》和《不倫之戀》。

後一種的含義就比較廣了,此處“倫”的界線有跨越性別關係的,比如同性戀題材,此種題材有的不涉及太多的道德衝突,有的就直接跟“倫”有關了,像表現文人同性戀的《王爾德》《全蝕狂愛》以及《墨利斯的情人》等;也有的將各種“倫”各種“愛”融於一爐,像阿莫多瓦的《欲望法則》等。當然就更寬泛的層麵上說,人們拿藝人的八卦新聞作猛料,某男星與某女星頗多炒作的戀情版本,此種所謂的“倫”無非就是婚外戀之類的,大多屬於緋聞的範疇。

不倫之戀,大多以浪漫開始以悲劇結束,但即使同樣以悲劇結束,也有不少的區別,太陽底下沒有多少新東西,太陽底下的不倫之戀還會有新東西嗎?但正因為是不倫之戀,所以與常規之戀相比,還是有不少新的東西的。

師生之戀

這裏所說的師生之戀,有一個前提即都是在“生”未成年之時,如果是大學裏的師生之戀,哪怕年齡相差四分之一個世紀,那似乎也談不上不倫之戀。所謂不倫,起碼總有超越常規的行為。

一個37歲的女教師愛上了一個15歲的少年,這是《教室別戀》對那種“老夫少妻”模式的反撥,這個故事的可看性,不在於情色,而在於一些輕喜劇的效果,女教師在吃少年”豆腐“時的形態和神色都有一點點的誇張甚至醜陋。而對少年來說,這樣的經曆的確是非同尋常的,其結果就是一個少年在一個女人身上獲得了成長,這也是經典文本所不能告訴你的,因為它不是源於什麼戀母情結的。但是,一個15歲的學生和一個37歲女教師之間的戀情,於道德肯定是不容的,或者說它在現實麵前必然碰得頭破血流,但是在電影中,特別又是在瑞典電影中,那是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當然也就包括了不倫之戀。

很難說清是學生愛上老師,還是老師愛上了學生,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戀情背後的東西,或者說叫細節。少年史迪等一批處在青春期的少年們蠢蠢欲動,欲望和夢想一樣多,盡管天上飛機轟鳴,戰火在燒,史迪的哥哥在前線陣亡。而青春是比戰火更洶湧的一種東西,它要麼焚毀自己,要麼春風吹又生。實際上《教室別戀》的感人之處並不在於戀情本身,而在於通過戀愛讓少年史迪懂得更廣義的愛,諸如憐憫、同情等等。影片中的兩個男人,史迪的哥哥和女教師的丈夫,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史迪的成長。特別是在女教師的丈夫知道妻子是在床上給這個少年“補課”時,他並沒有表現出你能想象出的那種憤怒和恥辱,他的”無能“隻讓他沉浸在音樂中,但正是這種“無能”和音樂,讓少年既為這個大男人感到了一種恥辱,又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內疚,而這種感覺恰恰是女教師所缺乏的,在這裏教師的形象倒是受到了一次顛覆。我們所說的史迪的成長,不僅僅指少年從女教師那裏學會了做愛,更重要的是還從女教師的丈夫那裏感受到善良悲憫等品質,這才是影片的著力所在。相形之下,女教師的形象由好玩、滑稽而變成了醜陋,而史迪卻變得深沉成熟了。

少年從女人身上獲得成長,即使拋開不倫之戀題材的影片,其他出色的也有不少,像西班牙的《愛上小男人》就是講一個16歲的大男孩安卓斯的成長故事,在戰亂期間,大男孩在外闖蕩,他渴望愛情但碰到的都是比他大得多的女人,其中還有妓女,他和她們上床,同時仍在尋尋覓覓。在那個暴力和戰亂的年代,大男孩都是從這些女人身上獲得了仁慈和悲憫,包括寬容。我想,這一方麵是少年從這些女人身上獲得了母性,當時又從性愛中獲得了成熟和成長,這是兩者不可或缺的,用弗洛伊德的學說解釋,也完全講得通。

現在當我們說《教室別戀》是不倫之戀的一個樣板時,此種不倫更多地是指向女教師的,她的近水樓台,她的那種對一個少年的影響,又因為她完全是為了自己的欲望而在自己的床上給少年“補課”的,但是她又並非貪戀美色,從這一點上說,她又是值得同情的,因為她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蕩婦啊。

《教室別戀》也是惟一沒有引起悲劇性結果的那一種不倫之戀,跟《白色婚禮》不一樣的是,那裏的女中學生最終為此種不倫之戀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我一開始搞不清為什麼是這樣一個片名,白色婚禮,事實上沒有這樣一場婚禮啊!法國片,差不多就是奇情電影的一個代名詞。不過這是女學生與男老師的戀情。問題少女瑪蒂爾德與哲學老師弗朗索瓦。一開始,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是出於師道,幫助這樣一個有名的差生,隨著接觸的增多,他又被女生的聰明所吸引,繼而雙方能討論哲學問題了;而對少女來說,她從未這樣被一個男人關心過,她才不在乎這個男人是她的老師還是誰,於是她向老師示愛,但老師有妻子,她開書店兼寫專欄,應該說生活很安定。老師對少女說,再十年後我就是個老頭子了,少女說你說這話就像個老頭子,並且追問道:你見過長久的婚姻嗎?老師無語,老師麵對學生青春而嬌美的胴體時也是無語的。老師是研究哲學的,在課堂上講尼采和弗洛伊德講無意識的問題,這個時候,他終於也“無意識”了一下,他讓17歲的少女瑪蒂爾德成為了一個女人,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少女想與老師結婚,少女要讓老師離開妻子,他離不開,但是情欲又折磨著他——一個哲學老師的情欲。

《白色婚禮》是女學生和男教師式的不倫之戀,情色暴露的成分要多一些,當然如果作為一個經典版本看,它還是乏善可陳的。女學生是壞學生,男老師是好老師,男老師要幫助壞學生,壞學生在這種幫助中,感受到了關懷感受到了愛——男人的、父親的、老師的,從而湧動起不可抑止的欲望的洪流。在影片中,壞學生的壞,有時僅僅就是妖冶就是嫵媚,這對男人哪怕是道德多麼崇高的男人都是致命的,大男人愛上小妖的例子,有《這個殺手不太冷》可作典範,但往往是殺手比較節製比較幹淨。男老師是哲學老師,形而上的研究有時可能就源於形而下的勃發。他們都為那種新鮮的情欲而興奮,從而感覺到好像解決了生命的課題。

接下去的套路,應該就是男教師抽身而退,但壞學生欲罷不能,她開始打騷擾電話,男教師的妻子也是知識女性且比較感性,她已經夠容忍了,但是這種知識女性的想法遠遠不及壞學生,壞學生會想,你澆灌了我我開花了,我生命的意義找到了,不僅僅是在哲學課上,而是在你的愛情裏,難道說你就這樣不要我了?難道我會不如那個“黃臉婆”?如果我得不到你,那你也不會有好下場的!

她開始砸“情敵”的店,她一如繼往地打騷擾電話,更凶的一招,她開始墮落開始濫亂甚至在男教師麵前跟人做愛,當然都是為了刺激老師對她的不理不睬。一個大男人怎麼能容忍一個少女如此作賤自己,一個哲學老師又怎麼能容忍一個女生這樣無意義的糟蹋生命?原始的嫉妒、欲望的衝動以及不排斥那種大男人的拯救欲,男教師開始瘋狂的反撲,他瘋狂到在教室裏跟女生做愛,正好被其他學生看到,可以想見整個學校都在叫喊都在“做愛”了。

男教師因“精神失常”的原因被調到一個偏僻的小鎮上繼續教書,壞學生被開除後不知蹤影,一年後的一天,男教師接到一個警察打來的電話,他趕到一住宅,女生已經自殺了,原來她已經追蹤他到此兩個月了,從她的窗口可以看到他上課的教室,看到黑板,她的手裏還捧著他的一本哲學著作,書上有他的電話號碼,有她寫下的三個字:對不起……

如此的摯愛而教師卻始終蒙在鼓裏,如此的愛情卻又如此的克製,少女的白色婚禮之夢一直做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據房東講,她進這屋子後就從未走出去過,少女死在對愛的另一種忠貞中——自閉,那是因為她曾經“開放”過;仇恨,因為她覺得是她毀了老師的前途……這樣的結尾令我們想起《烈火情人》,在那裏是要一個前內閣高官來咀嚼不倫之戀的苦果。

在師生戀這種不倫之戀的模式中,男教師往往是個危險的角色,在我們通常的社會新聞中,常常看到一些“道德敗壞”的男教師的案例,但是在電影中,此種“道德敗壞”就不完全是單方麵的,男教師身處學校的環境跟在軍隊中不一樣,軍中的同性戀多少是因為軍中缺乏鮮花,而學校裏就不一樣,性的早熟必然帶來一些叛逆的問題少女,而性早熟的經驗又為他們打開了另一個全新的世界,由此而產生的不倫之戀,有土壤有合適的氣候,因此也就屢見不鮮。有時男教師如哲學老師弗朗索瓦這樣的,他能偷偷摸摸地跨出肉體的關鍵一步,但並不見得會向社會的倫理挑戰,這正如男人的性特征:勃起得快消退得也快,而且他能把生理的和倫理的分得很清楚;他要享受生理的快感,但不見得願意承擔倫理的責任。人生的悲楚也就在於此,人常常要為自己與生俱來的“性”而付出慘重的代價,雖然在人類社會在男女之間,哪怕是不倫之戀,也不僅僅是一個性的問題,但是一旦有了性的問題,它就無限製地本能地凸現出來了,而社會戒律對性又是有約束的,包括對同性戀的約束,性關係的倫理綱常,也是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的基礎。從這一點上說,所謂不倫之戀其實也就是一種不正常的性關係。而此種不正常的背後,又有不少文章可作,就說那個問題少女瑪蒂爾德的家庭背景吧,父親參加了1968年5月的文化“大革命”,革命失敗後就一蹶不振,母親有精神病,多次欲自殺,幾個哥哥也各有各的問題,瑪蒂爾德也曾吸過毒賣過淫,且是“以賣養吸”,而且竟然都戒掉了。在這種背景下,她抓住弗朗索瓦這根愛情的稻草,她想渡過青春和欲望的洶湧波濤,因為這是她惟一的航道和航向。

父女之戀

《洛麗塔》是不倫之戀的經典文本,也被解釋成畸戀、戀童癖等。一個教授為了妖豔的海棠而寧可先將海棠的母親娶過來,然後讓這年老色衰者去死,不是說教授出麵去謀殺,而是作為大師級的納博科夫也隻能如此處理,出車禍,另一電影《不倫之戀》也就是這樣處理的。讓“第三者”先死掉然後再讓活著的主人公們遭各種罪孽的“報應”。

父女之戀具體說就是繼父和繼女之間的戀情,在《洛麗塔》中,是教授對女兒的癡迷。我看過的兩個影碟版,對納博科夫這部名著的處理,還是有些微妙的差別。或者說可用一正一邪來概括。第一個“正”版是黑白片,拍得古典而嚴肅,注重細節,那是出自大師庫布裏克之手。片中有很多戲,是關於教授跟洛麗塔的母親的,鋪陳交待得有點冗長,你要有耐心才行,在那裏,你期望著洛麗塔跟父親發生點什麼,因為納博科夫的小說中是發生了一點什麼的,但片子處理得始終很幹淨,不像後來的《發條橘子》和更後來的《大開眼戒》,在這兩部片子中,庫布裏克把性處理得迷亂而美麗(這也是不倫之戀所應呈現的),就像罌粟花。我總在傻傻地想,庫布裏克的版本是不是更接近原著的風格?後來看的可以稱作“邪”版,完全是當代人的演繹,據說曾在美國遭禁映。男主角扮演者謝洛美?艾朗斯是最擅長出演奇戀豔情一類的。《蝴蝶君》中與“尊龍”的愛,《烈火情人》(又譯《愛情重傷》)中愛上了兒子的女友,到《洛麗塔》就以繼父的身份愛上女兒了。當然有了更多的挑逗的戲,那種青春的魅惑,海棠式的嬌豔,是洛麗塔的生命火焰,也是刺激票房的賣點。女主角身上的邪氣,是整部片子最閃光的東西。

但不管正邪,此類不倫之戀的結局還是很令人震撼的,教授去探訪已嫁作他人婦的洛莉塔後,精神受到極大刺激,她怎麼成為像她母親那樣的庸俗女人了呢——這是經過轟轟烈烈戀愛的人大都會碰到的,因為情景中的人總想延續此種轟轟烈烈,所以會不能自拔,如果能從戀愛走向婚姻,那麼此種不能自拔即所謂的白頭偕老;如果不能走向婚姻,那麼還能走向什麼呢?現實可以有很多種解答,隻是影片總得有個結尾。即使像經典的《簡愛》也跨不過瘋妻子的難題,非得在一場大火物是人非後,才能平等地攜起手來。教授最後拿著槍去解決問題了,他要去殺死當初把洛莉塔拐走的那個導演,他真的去幹了,他也就進監獄了——老男人就是這樣可憐,老男人就是這樣認真。而且我認為,讓一個殺手去用槍解決問題這是天經地義,讓一個教授去用槍替天行道替自己泄私憤就肯定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