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的對峙以及誤會中,李安是站在中國文化一麵的。後麵有一細節有意思,老人的洋媳婦在布置新房時,還沒忘記把老人的劍懸掛起來(這把劍一直掛到《臥虎藏龍》,也即那把青冥劍),而且還和先生繞有興致地學起了推手,而孫子更是想成為武術大王。
郎雄在李安的片中都是飾演父親一角,代表一種父權的漸漸式微。《喜宴》中兒子是同性戀者,雖然聽從了父命“結婚生子”,場麵上麵子上都讓父親滿意了。但其實難做人還是當兒女的,《推手》中的曉生,《飲食男女》中的三個女兒以及《喜宴》中的高偉同。那一種尷尬簡直無法化解。好在父親一角總是比較溫情,有一些難得的寬容,特別是在《推手》之後,《飲食男女》裏父親更是一個思想解放者,而在《喜宴》中,父親也隻有苦笑了,這種苦笑融在輕喜劇的風格中,不讓你大笑又不讓你大哭,哀而不傷,回味深遠。
《冰風暴》當然不能算在台灣電影的功勞簿上,但是前麵說過,李安在成功執導《理智與情感》之後,才有資格來批判西方的性革命。以前一談到性革命,好像就是暴露就是濫交就是作漫畫式的處理,李安的高明是他的嚴肅,在幾組看似鬆散無關的人物中,慢慢醞釀著一場悲劇。這是根據美國作家裏克?蒙迪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此小說寫於70年代,但是到了1994年才正式出版。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973年,地點在康涅狄格州郊區的一個小鎮上。主人公是一對夫妻:班胡德與埃蓮娜,他們是一對住在小區中的平凡夫妻。班胡德天天上班就盼著能升遷,但當知道升遷無望後便終日眉頭深鎖。埃蓮娜一心相夫教子,但溫情得不到回報,她已知道丈夫跟女鄰居有私通關係。
而胡德家的兩個小孩也不是省油的燈:16歲的保羅努力想成為一個吸引女生注意的帥哥,他正在追求班裏的一個富家女,14歲的溫蒂則跟鄰家男孩玩著性遊戲,同時又對政治頗感興趣,每天粘在電視機前看水門案的聽證會,並且也為自己的“早熟”感到一點點的苦惱。
一切似乎風平浪靜,一切都在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行,沒有太多的懸念,甚至有一點點枯燥。但是當感恩節到來之時,班胡德家的問題也逐漸浮上台麵——班胡德與埃蓮娜去鎮上參加一個雞尾酒會,酒會的一個壓軸戲便是進行交換宅門鑰匙的遊戲,這意味著當酒會一結束,每個妻子可以和別家的丈夫上床,而丈夫呢則可以跟別人的妻子做愛——這就是60年代性解放的產物,一群中年男子繼續著這樣的遊戲,而他們的孩子也在各自悄悄地進行約會,保羅坐車到城裏去約會,溫蒂與鄰家男孩也上了床。當人們都沉浸在一場瘋狂的性遊戲之中時,一場三十年不遇的冰風暴正朝這個表麵一本正經、其實充滿淫蕩氣息的小鎮席卷而來,保羅在回家的途中成了這場冰風暴的犧牲品。
性解放的冰風暴,摧垮了一個平和的家庭,起碼表麵是這樣的,這其中兩代人的追求性刺激等問題,也正是60年代性革命所帶來的問題,一直延續到了70年代初,而當時美國的國情是尼克鬆水門醜聞、越戰後期的厭戰情緒等,“要做愛不要作戰”仍有著它的影響力。一場冰風暴看似偶然,而一場性革命的冰風暴則不可避免。片中有一個鏡頭很有意思,同樣是騎著一輛自行車,母親是去偷情,女兒也是去偷情。這其中的諷喻自然而然。
與李安表現中國家庭有所不同的是,此片中的人物雖有血緣關係,但彼此已經很疏離了,而且也根本沒有父權的權威,兩代人的對立很尖銳,夫妻間也根本沒有信任可言。這種家庭模式在《美國麗人》中又一次出現,隻不過在《美國麗人》中,中年男人更濫並且又加進了同性戀的戲。而相比之下,李安的片子更內斂,他的結尾也總是比較圓滿——這比較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開放也有收尾,哪怕是悲劇性的收尾。
關於《臥虎藏龍》,說的人太多了,就我來看,李安是想做新武俠的嚐試,目前這個隻能說是個試驗品。在李安的片子裏,功夫還是有的,照樣拍得很美,尤其是在竹林中的戲,人物倚著竹子交手很有創意,因為竹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高潔的象征。但就人物塑造而言,卻較以往的武俠片大有不同了。周潤發(飾李慕白)是一個得道的人了,就此要退出江湖,隻需要為師傅報仇即可了斷,而楊紫瓊(飾俞秀蓮)則還是一個苦命相,與周潤發的暗戀似乎沒有大的進展,他們兩個在我理解中其實都是配角。此片的主人公實際上就是章子怡(飾玉嬌龍),李安為我們奉獻了一個類似無厘頭式的人物,在江湖上不講道行和遊戲規則,包括對她的師傅,即對周潤發的死敵都留了一手。我前麵講過,《推手》中的那把劍最後被用在了《臥虎藏龍》上,開始的情節都是圍繞這柄劍而展開的。有意思的細節是,當周潤發看到章子怡時,一心想著要收她為徒,要讓她上武當山修行——這是不是跟法海看到白娘子有點相似?影片沒有在這一點上展開,隻是在周的心中起了一點小小的波瀾,章子怡在中了迷香時,兩頰放光,倒在周潤發懷裏是很有魅力的,此魅力超過了在戀人張震麵前的魅力——周潤發是得道的人了,他隻有緊抿雙唇氣沉丹田不動聲色。後來周潤發對楊紫瓊吐露愛情的戲,多少有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味道。而楊就是那種苦命的人,老周最後為了保護小章竟然中了對手的暗器,這多少有點意外和輕率,一個得道的人還不如一個走行湖的下三濫,這太匪夷所思了,而且也不符合中國人的想法,好在楊紫瓊永遠是堅強的,據說她在美國更受歡迎,認為她才是一號女主角。因為有007戲的鋪墊。
看章子怡的表演令人想起小燕子,她們之間有一點點相似。可以看出李安對此是傾注了憐愛的,或者說這個人身上還有一點點反叛的東西,這是閃光之處,也是此片不同於其他武俠片的一個所在,可惜這樣的不同還是太少了一點。所以《臥虎藏龍》既不顯得太另類,也不怎麼入主流,而有點怪怪的。他把以往李安的倫理觀稍微拓展了一下,但並不大。李安說,這是一本中文版武俠版的《理智與情感》,它講人的感情壓抑,它的主題是在表現被壓抑的情欲,“臥虎藏龍”這四個字帶著很濃的弗洛伊德色彩——國人要看懂這一點或許有點難了,所以覺得不過癮也是很自然的。
用西方文化提升自己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是要把東方介紹出去,然後就是把西方拿過來做給全世界看,這樣幾次交叉跑位中餐西餐都嫻熟之後,才有資格說是世界級的導演——這也是李安成功給人的一個啟示。
悲情城市裏的飲食男女,潮濕寶島上的情和欲,童年往事戲夢人生,小城故事玉卿嫂,油麻菜籽搭錯車……台灣電影曾給我們那麼多的離愁別緒,給我們那麼多期盼和欣喜。作為中國電影完整的一個部分,作為不需要打字幕欣賞的中國電影,我覺得挖掘下去真是一個無盡的寶藏,雖然我們可以很淡漠地說,這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本文結束的時候,回味李安說過的一句話,我覺得很有些頓悟的味道——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電影,我想是因為人生太無聊了,而有人之所以要拍電影,目的也就是為讓人家不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