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的結構,主要通過德納芙的講述來展開故事情節。有時雖感覺有點拖遝,但這在法國電影中也是常見的,作為史詩來說,如此寬鬆的結構似乎又是必要的。就是對愛情的處理,也沒有其他法國電影中常見的火熱場麵,不過此種無望而深刻的愛情的發生又是自然而然的,女橡膠主和法國海軍,法國海軍和越南本土姑娘,一個男人和一對母女之間的愛情,又是來得那樣自然那樣不可阻擋。
喝印度支那的奶長大,這是法國必須麵對的一個事實;而從印度支那的角度說,法國文化又給了它滋養,這從陳英雄的作品以及《三個季節》(又譯《忘情季節》)可以領略到。
《米娜的故事》:男生站起來邀請女生
兩個女孩子,一個戴眼鏡,一個長得太胖。戴眼鏡者叫米娜,男同學叫她“眼鏡蛇”;胖妞叫艾德兒,姿色平平。在一次聚會上,當男生站起來邀請女生跳舞時,惟獨艾德兒被冷落在一旁……這樣的境遇使兩個女孩走到了一起。其時正是1968年巴黎的學生運動如火如荼之時,黑白電視機裏還播著他們的父母愛看的肥皂劇。當米娜穿起牛仔褲與同伴談起初戀故事時,艾德兒的心情怪怪的,她怎能不怪呢?她們坐在一把露天的長椅上,用滿不在乎又近乎神聖的口氣描繪她們的白馬王子:一位是彈鋼琴的,一位是畫畫的。而在那時,米娜正被老師視為技巧不錯而感情缺乏的畫匠。
如果故事僅僅寫成長中的自卑,那就不是法國電影的味道了。兩個女人之間關於隱私關於友情,又能維持多久?這是本片的一個看點。而此種友情又不是可以發展為同性戀的那一種。成了職業畫家的米娜和混跡於新聞界的艾德兒,肯定會有些俗套的故事。女人一進入社會,俗是難免的。但《米娜的故事》卻展示了兩個女人之間潛在的一種較量。昔日的胖妞認為“眼鏡蛇”處處比她爭強好勝,所以她不甘心,她在暗中較勁,她甚至可以公然地奪走米娜的所愛。
時間是再也回不去的1968年,塞納河的流水帶走了米娜的夢想,孤獨的她終於沒有等到胖妞的約會,她倒在了畫布旁。《米娜的故事》告訴人,一個女人可以沒有異性的愛,但是不能沒有同性間自由無忌的交流。
男生站起來邀請女生,女生是不應該拒絕的;但如果女生沒有被邀請,她和她們的一生就可能由此改變。由於胖妞艾德兒的改變從而也改變了米娜,一個普通的女人要成為成功者,可見難度有多大。
此片又譯作《米娜?塔南博恩》,主演是羅曼娜?波林,是那種極有味道的女人,有味道就一切都在了。她也是《瘋狂夜》中的女主角,《心之全蝕》中也有她的戲。
《第八日》:世界不止七天
我一直是把此片當美國片看的。把它當作《雨人》的姊妹片看的。我是在一個又冷又倦的夜裏看此片的。有些片子稍不留神,看的時候就會沉沉睡去。但是人總有好奇,想知道故事會怎麼發展下去,這是我們能“忍受”藝術片的一個動力。像《阿甘正傳》中阿甘喝汽水和打乒乓球讓人好玩那樣,《第八日》中,馬路上的一種箭頭圖案的交通標誌讓“蒙古症”患者佐治入迷。一個活在幻想中的人,一個類似於“雨人”的人,一個需要人們關心幫助的人。他有時臉上會出現豬一樣的表情,心卻寂寞並善良,就像文明社會裏的一種稀有動物。而在這個社會中比“蒙古症”更常見的,是男女之間情感的頑症。高級推銷員夏理與妻女分居,他忘了女兒的生日,而他的妻子則忘不了火灼一樣的痛。僅僅是手握在一起就如同火灼,那這種感覺肯定是心靈的,這種感覺告訴人,分居乃至離婚是必然的。佐治和夏理兩個男人在雨中的相遇,如同兩匹狼在荒野的結伴而行。這其中的故事,先是夏理幫佐治,在生活上;後是佐治幫夏理,在精神上。最後是夏理重又獲得了妻女的愛。雖然交通依舊堵塞,精神病療養院依舊存在,而佐治卻從高樓的平台上落在了城市的草坪上,像是回到了母親溫暖的懷中。痛苦在一瞬間就解脫了,空氣中彌漫了他喜歡的巧克力香味。
《第八日》是看了要讓人想一想的片子,決不超凡脫俗,卻頗有詩意。不少經典書籍都論述過這樣一個命題:世界是上帝在七天之內創造出來的,上帝沒有想到在第八天會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人去麵對並解決,用同情、憐憫和愛,當然也包括幻想。通過幫助別人從而讓自己得到解放,這不知是不是上帝的意思?但是如果幫助了別人自己仍得不到解放,那就是一個喜劇或悲劇的題材了。
《紅》:讀盤和解碼
《藍》《白》《紅》三部曲,就像中國象棋中的車馬炮,各有各的本事,但又都深入現代人“迷情”的楚河漢界。其實這三部曲不是《家?春?秋》,故事之間無任何牽掛。三部曲形式總是見仁見智的,隻不過《紅》的結尾有點集大成似的,退休法官在電視上看到一場海難事件的報道,六名幸存者中有老法官知情的傾聽者模特小姐。
老法官是電話的竊聽者,是左鄰右舍一段段隱私的知情者,因為一條迷路的狗,模特小姐闖進了這個怪癖老人的生活。在當今西方電影中,怪癖可以很前衛,也可以很商業,後者如莎朗?斯通的《偷窺》,應該說也很好看。在電影大師奇耶斯洛夫斯基那裏,怪癖僅僅是一副藥引子,它要熬出的是精神世界裏的迷情。特別是像法官這樣的人物,卻管不住妻子的情,由此法官可以不顧“法”地竊聽所有人的情。因為那裏正是“法”所不了解的事情,當然也是後來老法官可以漠視嘲諷的事情。
如果照一般觀賞者的角度看,老人應該和紅色火焰般的模特有一點超越常規的故事,事實上模特的男友僅僅靠電話已拴不住模特熠熠跳動的芳心。這也是一種怪癖,小姐和老人更容易交流默契,年齡的障礙,猶如電話的密碼,情與情的交流深入,就是最好的解碼術。但是大師不商業,他不給你看模特青春的朋友。在一片紅色的天空下,隻見模特吹出的口香糖姿采飛揚。誰都想去接近模特的香唇,大師會調動你潛在的欲望,但大師從不遷就你。
看《藍》《白》《紅》三部曲,還可以有一種方法,如果是VCD,可以把六張碟片重新排列組合,先看AAA,再看BBB,也一定妙不可言。讀盤和解碼,主要是解現代人之迷情迷宮。我想故事本身總會有些誤讀和錯解,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愛欲修道院》:嫉妒和陰鬱能走多遠
片名構成的一對悖論,是我看此片的一個動機。不過片子確是圍繞一個修道院來展開。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叫邁可,帶著妻子海倫到一個僻靜的修道院做研究考證工作,修道院管理者波塔為邁可安排了一年輕美貌的小姐協助工作,妻子看到丈夫專心於工作而忽視了她的存在,而且丈夫與小姐配合得又很密切,內心就產生了嫉妒。這正是波塔想要看到的一幕,因為波塔的內心更為陰鬱,而且波塔又垂涎於海倫的美色,一直在追求她,於是一場有關靈與肉的較量就在四個人之間展開了。
整個片子的基調很陰鬱,光線也很暗,符合修道院這一特定環境。人物的對話也全涉及神靈之類的,很玄。法國電影的對話總是很多,不知這是不是在玄耀法語的美麗動聽。最後海倫要求波塔除掉小姐,波塔把小姐帶到森林中,誰知小姐說這就像回到了她童年的天堂。此片的結尾很神秘,波塔和小姐神秘地在森林中失蹤,而邁可和海倫回到城市也相安無事,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隻是邁可教授不再研究莎士比亞,不再研究靈與肉、神與欲的問題。
這部片子可以看作是一部驚悚片,倒不是編導故意搞些噱頭,而是那種撲朔迷離的人物關係,很緊張,很壓抑,很出乎人的意料。你總希望發生一點什麼,但就是不發生;你很想看到嫉妒所產生的核能量毀滅一個人,但最後好像並沒有那種效果出來。愛欲修道院,好像就是一座愛欲的迷宮(修道院本身就像一個迷宮),找不到一個出口,而隻有借口。冰冷陰鬱的修道院裏也有岩漿在噴發,但它燒灼的隻是自己的精神,那些石頭那些牆那古藤和書籍,依然躺在那裏,不在乎人類的感情,不在乎芸芸眾生的紅塵輕煙。
這是一個近似於寓言的故事。愛和欲/修道院,本身就構成一種戲劇關係,隻是邁可教授不再研究莎士比亞了。
《芳芳》:一道偉大的玻璃牆
法國電影中真正的那種另類,我們看得其實不多,我們見得多的,倒是人見人愛的那樣一種。比如前麵提到的《卡桑德拉大橋》和《最後一班地鐵》,比如《芳芳》。
看芳芳就是在看蘇菲?瑪索,印象中的蘇菲?瑪索當然是不老的紅星,但如果回想一下,也確實是芳芳——真的就像能聞到她身體的芳香似的,那樣一種天真無忌包括脫了衣服的表演,在一麵玻璃牆麵前,在鏡頭麵前,在全法國全世界麵前,她表演著青春,不,那應該說是渾身散發出青春的魔力。
青春片不青春是全世界的一個問題。美國的諸如《少女啦啦隊》之類的賣的是什麼,賣的就是大腿和青春。中國的周曉文也導過“瘋狂”係列,石蘭等演員也通過銀幕給過男人以想入非非——即使是那種外在的青春和性感,對一個女演員也是必需的,但是可惜的是,我們的女演員連性感都沒有,就鞏俐掛了一大紅燈籠,就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人了。
芳芳的意義就在於此。芳芳對男人的吸引讓男人無法擺脫,但是這個男人偏偏要想到愛情的日久生厭——這是對愛情仍抱有期望的男人的想法,所以他想到了單體的玻璃牆,這個偉大的想法隻有法國電影才想得出。
一道玻璃牆的想象力,法國電影中總有這麼領先一步的東西。男人了解女人的方式,比較下三濫的辦法是偷窺,比如就叫《偷窺》的電影就有好幾部,有一部還是莎朗?斯通主演的(又叫《銀色碎片》)。但是《芳芳》的男主角卻是公開地欣賞芳芳,這是法國男人的做派,這是全世界男人都能接受的方法,我想也是能令全世界女人都接受的辦法。還有一個玄關,那就是男主角已是有了女朋友的人,這是浪漫的一個分界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法國男人是不是都是浪蕩公子(起碼有一部分中國觀眾會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