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後來瑪索比較性感的出演,芳芳應該還是比較純情的,也是中國觀眾能看到的瑪索的一部代表作。她的14歲時的《初吻》我們無緣見到,所以我們把與芳芳的接觸就當成是與瑪索的初吻,就這樣簡單。
《單身女郎》:一如既往地堅定和快捷
一種走的樣子,一直在酒店的走廊上走,在街上以極快的速度走,走的時候身上的製服都要往一邊掉下來了,而且街上的人都在朝她看——法國電影好像不避諱這一種“穿幫”——這個一直在走的女孩子叫瓦莉,她應聘到一家酒店做服務員,做送早餐進客房的服務員,她告訴男朋友,她懷孕了,他們在街邊的一小店裏談論相愛的人是不是一定會分手,她愛男友,男友也愛她,男友隻是告訴她,目前還沒有能力撫養一個孩子……
瓦莉麵臨抉擇,這個後來終於成為單身女郎的姑娘,幹脆堅強。影片大量的鏡頭都是跟著她不停地在走也不停地在說,我甚至感到她走得有點放肆,而她的說也同樣沒有任何的猶豫,隻是在酒店客房裏給母親偷偷打電話時,顯得有點矛盾。畢竟懷孕的事不是兒戲,男友很認真地告訴她,但是她還是決心自己一個人走。她沒有絲毫的猶豫不決,當一同事要調戲占她便宜時她就很幹脆地給人一記耳光。瓦莉不是沒有憂鬱,但是她表現出來的卻是果斷,這種果斷讓人感到她的美麗……
你很難說《單身女郎》講了什麼,她是快的直接的細節的一部電影,而不是講衝突講矛盾的營造講高潮的產生,她讓人期待讓人感到女主角的那種簡單的魅力。特別是故事的結尾,瓦莉生下的孩子已經在草地上呀呀學語,瓦莉的母親帶著瓦莉的孩子,瓦莉穿著裙子來看孩子。注意,這之前的故事全部集中在瓦莉第一天上班,她全穿著酒店的製服。而有了孩子的瓦莉卻穿起了裙子,感覺也更漂亮了。她開著母親的玩笑,因為母親有個老情人要來看她了,而母親也問她孩子的父親會不會來看望孩子,瓦莉回答聖誕節會來看,說著說著,瓦莉又推著童車穿過馬路,一如既往地堅定和快捷。
《女收藏家》:有一種遊戲可以很嚴肅
看影碟的妙處,在於你看之前對影碟的內容永遠是一無所知,而且在夜深人靜之時,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法國電影的妙處在於它對那些老題材永遠在嚐試新的表現手法,有時嚐試的結果可能很另類,也很枯燥,但它就是要與眾不同。這本被稱作《女收藏家》或《收藏男人的女人》的電影其實跟“床”沒有多少關係,所謂男女主人公一場貓捉老鼠的情欲追逐遊戲,也處理得很幹淨,幹淨到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程度。與其說是貓捉老鼠,倒不如說是兩隻貓之間的遊戲,他們是對等的,對峙的,充滿懸念,但同時也是散漫的,鬆弛的,還有枯燥的。海邊獨宅,兩男一女,這都是故事的元素,可能性與非可能性,就看你怎麼編故事了。而法國人總喜歡在敘述方式上搞點新意思,把去年有可能是一場豔遇的故事處理得很內心獨白,也很哲理。麵對來自情欲的威脅,男主人公不得不一次次放下書本,一次次走近女主人公。女主人公永遠是漫不經心的,麵帶微笑的,這裏就有一種危險在內。對話,對話,還是對話,沒有常見的戲劇衝突。它隻是一種內心的衝突。男女間的那樣一種關係,照我看完全可以放棄或者就正式走到一起。但是《女收藏家》卻不這樣處理,它不像人們理解的那樣。那個女收藏家隻是收藏男人,她更多地隻是收藏一種記憶。這難免讓人隱隱感到誘惑和遺憾。而影片開頭,幾個人在討論“醜女人”的問題,這種看似閑筆的情節,讓我覺得這實際上是一部很說教的片子,它能獲得某些影評人的好評,說明西方人對電影的理解,有時也可以是一種很嚴肅的遊戲。當遊戲成為一種嚴肅,你可以想見此片的可看性。
歐洲電影的另類,就是表現影片的多種可能。在多種可能之中,我們的選擇才成為一種可能,無論是嚴肅的遊戲還是遊戲的嚴肅性,即使是在男女關係上。我是在侯麥獲2001年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之後,才知道這是他的一個小作品,包括《巴黎的約會》在內,都是我喜歡的那種電影。
《夏天的故事》:他到底需要什麼
說實在我不是特別迷戀侯麥,我是不知道侯麥為何人的情況下看了他的一些電影的,當時覺得不錯,但也沒有那種非常大的震撼,這本《夏天的故事》又譯《夏日的誘惑》的,是完全衝著侯麥才看的,看了後才覺得一如《女收藏家》的風格,在男女絮絮叨叨中展開故事,尤如展開那海灘和海。一個瘦長的青年在沙灘上漫無目的地走著,然後遇到一個女子然後是第二個然後碰到他等待的那個女子,他在這三個女子中猶豫徘徊,他必須放棄然後才可能選擇,但這種放棄和選擇都不會是致命的那一種,所以在我看來,故事是沒有結果的那一種。法國電影,除了那種劇情片,都是沒有結果的那一種。它表現了什麼,它表現了人的一種狀態;它誘惑了你但最後隻是給你一種感覺,就像唇上一個輕輕的吻。其中第二個女子頗有風情,但她的原則是不會認識一個男子之後就跟他上床的。其他兩位女人也都有這樣那樣的遊戲規則。這使得付出和得到不在一個度量衡的標準上。
小夥子是個熱愛作曲的數學碩士,他利用假期來到海邊,他在等待一個他愛戀的姑娘,這種等待是不確定的,而且隨著日曆的翻轉越來越沒希望。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夥子跟另兩個姑娘的感覺越來越好,雖然這種好不是說要上床什麼的,他們隻是談生活談理想談音樂談去某個海島度假的打算。但正在這時,那等待中的姑娘卻出現了,但是她卻並不把小夥子當一回事,她在乎但是她有她的生活圈,她並不因小夥子的癡情而改變她的行程。而另兩個姑娘,似乎成了這一個姑娘的替代品。特別是那個研究民族宗教學又在餐館打工的姑娘,她也愛上了小夥子但又有一種距離跨不過去,而小夥子呢雖然也感覺她不錯,但是眼看他的假期快到了,而那姑娘的情人也要來了……他不得不作出抉擇了,在那麼多的猶豫徘徊之後,小夥子坐著船離開了海島,不知他是不是明白:他到底需要什麼。
你想等待的東西它不來,即使來了也是平平淡淡;而你有感覺的東西卻又不能及時抓住——這可能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問題。這是侯麥——多少有點枯燥的侯麥帶給我們的。
《瘋狂夜》:越看越冷靜
越看到後麵就越瘋狂不起來了。
起先是被題材吸引,後是被男女主角的表演吸引,到最後是被一種無奈和無望的氣氛所籠罩。當然你是能解脫出來的,你抽一根煙喝一口茶或聽一段音樂,就可以從瘋狂夜中解脫出來,但是西裏爾?科拉爾就是不行。當1993年3月8日,該片在第十八屆愷撒電影節上獲最佳影片時,科拉爾沒有等到這一天,他於3月5日告別了這個冷漠而溫暖的世界。於是《瘋狂夜》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個事件被人談論——跟艾滋有關又無關。科拉爾集編導演於一身無疑是個傳奇英雄,女主角羅曼娜?波林在領獎台上呼喚科拉爾的名字時,我相信這不是表演而是生活本身。而對於科拉爾來說,《瘋狂夜》太像一個行為藝術了。他用生命完成這個訣世的作品,他才三十五歲。
他的微笑他的深情的注視他的掙紮他的平靜,應該說都是很具魅力的。他的微笑是法國式的;他的深情的注視是男人式的;他的掙紮並非病態而是健康;他的平靜是大海的平靜——因為這是一個事件,所以看的時候感覺它有紀錄片風格。它紀錄了一個艾滋患者的愛情和絕望。
因為科拉爾,我差點忘了羅曼娜?波林,我喜歡的一個女人,我不得不在提到過《米娜的故事》之後再次提到她。她的鼻翼上有一顆明顯的肉痣,她算不上豔為天人但是癡情瘋狂,為愛而願意付出一切,為愛而願意拯救科拉爾,並且為此住院為此生下一個科拉爾的孩子——這就是一個女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她獲最有希望女演員獎是自然而然的。她的眼神有極其純情的一麵,而她的身材又極具誘惑力,我知道法國這樣的女演員不會太少,但是羅曼娜?波林還是無人能夠抵抗。隻有科拉爾或者說他扮演的讓能抵抗,因為他是雙性戀者,因為他還喜歡到最肮髒的角落裏用五分鍾解決問題。科拉爾本來僅僅是編導,但最後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他隻好自己演自己。電影本身就是根據他的自傳體小說改編的。
抗體呈陽性,做愛時又沒有任何預防措施。當科拉爾意識到這一點要向愛人承認這一點時,可以想見他的痛苦。他扮演讓,羅曼娜扮演羅娜,他們表演激情戲。羅娜講十三歲時第一次做愛,讓講黃段子,法國電影有時真的做到了食色性也的統一。他們講性就像在講幼兒園丟手帕的遊戲,但是我還是很為羅曼娜的表演而感到吃驚,因為他是在跟一個艾滋患者擁抱接吻演床上戲。雖然常識人人都懂,但是要表現常識——愛的常識卻並非人人都會。
而至於電影本身,即使除去男女主角,也還是一部可看性非常強的片子,其他配角的戲也常有神來之筆,如兩位主角的母親,她們在愛情生活中怎麼樣?當然因為科拉爾是集編導演於一身,所以他的戲就相對集中了些,特別是結尾,還是很浪漫抒情。我相信科拉爾有理由這樣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