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京劇武打特點注意要打得“美”。比如戲台上的鑼鼓點,它本來並不是生活中的真實聲音,隻是人物在動作中感覺到的聲音。京劇就把這種感覺中的聲音加以肯定和誇大。有了鑼鼓點,就有了某種節奏。雙方一旦打起來都可以更加從容、更加得心應手,相互協調、配合也更方便。這樣一來,雙方性格都更加鮮明,因此京劇也更加美了。
還有,京劇武打不同於生活真實,特別注意體現藝術真實。其實,任何高明的藝術都不能貌似生活真實,然而像京劇這樣孜孜以求去體現藝術真實的,在中國和世界的其他藝術中還的確不多見。前麵我列舉了京劇武打四種不太容易看懂的“格式”,下麵我就分別做些講解。
關於“亮相”。為什麼在緊張的武打後,要設置這樣的“暫停”?因為動和靜必須映襯著才能各自鮮明。雙方打得風雨不透,固然說明戰鬥緊張,但畢竟讓人眼花繚亂。如若時間一久,觀眾蹦緊的心弦也就會鬆弛下來。設置“亮相”,就是讓心弦即將鬆弛的一刹那,猛然再轉換一種節奏——這時的靜,或許就比剛才的動還要醒目。唐朝大詩人自居易的詩句“此時無聲勝有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刀下場”或“槍下場”。敵人早跑了,初步獲勝的人不去追趕,還留在原地把自己的兵刃揮舞不停。從表麵上看,這樣做會導致“前功盡棄”。其實不然,因為剛才雙方對打時,動作的節奏、尺度、力量幾乎沒有不同,突出的隻是“棋逢對手”一麵。當把敵人打敗之後,勝者如果急忙追趕,一旦趕上又得重新開打,而新的開打又將是“棋逢對手”的延續。如果總是這樣,沒完沒了,觀眾必定感到極大的失望。因為觀眾對勝者的獲勝還意猶未盡,還希望勝者再顯示一下八麵威風,所以他們在看過緊張的“雙打”之後,還渴望再看勝者的“單打”——“刀下場”或“槍下場”。
關於“打連環”。同樣出自藝術辯證法的需要。京劇武打,大多是人和人用兵器交手所顯示的功夫,內行叫它“把子功”。而“打連環”所體現的,隻是單個人的騰越技巧,這個人與那個人並不直接接觸,所顯示的功夫則叫做“毯子功”。
和同情的“人”,所以就必須像人那樣站起身子,並且要用站著的姿態,去和周圍的“人物”(比如豬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鐵扇公主、玉皇大帝、如來佛以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發生這樣、那樣的聯係。這裏的聯係都是“事兒”,孫悟空“做”這些“事兒”時,得有一個基本的姿態,得有一個基本的“站相”、“坐相”以及“打相”。於是京劇中的孫悟空,就特別講究這三“相”。他站立時,重心總是落在一隻腳上,另一隻腳僅是腳尖點地;手也總是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在上的那隻常常倒轉過來,手掌朝下搭在眼眉上麵,似乎是為了遮擋陽光,幫助遠望。說到坐,大約他的屁股從來不沾椅子,總是一下就蹦到椅子麵兒上,蹲在那裏和別人有說有道。還有打,因為他已經神通廣大了,重要的不是說明他是否能戰勝敵人,而主要是讓他通過“打”來表現他的“猴兒氣”(換句話說,就是猴子所特有的機靈、聰敏、頑皮、智慧)。
在孫悟空和他周圍的群像當中,我敢肯定你最喜歡的準是孫悟空,由他帶頭演出的京劇猴戲,也就理所應當地被你接受,被你歡迎了。
親愛的小朋友,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京劇,那麼我建議你第一次就去看猴戲。這樣,你就能輕輕鬆鬆地被孫悟空這個精靈領進京劇的大門。
向你建議:
1-1.看幾出猴戲。
1-2.學幾個孫悟空的典型動作(站相、坐相、打相各二),讓家長評論一下好看不好看。
請你思考:
1-1.小朋友感到最親近的形象,總會與動物有關,或者說是從動物“變”出來的。比如中國的孫悟空,就是從猴兒“變”出來的。那麼我問:就你所知道的,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有哪些由動物變出來的“人物形象”?
1-2.說出幾出京劇中的猴戲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