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武打真奇妙(1 / 2)

如果把猴戲看作是小學的“一年級算術”,那麼京劇中的武戲(或者大戲中的武打場麵),似乎就是小學的“二年級算術”了。

小朋友為什麼會喜歡京劇武打呢?似乎也與天性有關。哪個男孩子小時不喜歡舞槍弄棒?平時從電視劇或者電影當中,總可以看到一些英勇的男子漢。他們有時是徒手的,有時是拿兵器的,有時要流很紅、很紅的血,要掉很真、很真的人頭,甚至會把一個活人眼睜睜地一劈兩半。每當這時,女孩子就要嚇得尖叫,用手蒙上眼睛。男孩子嘴上不說,但心裏也不是滋味,說不定當天晚上會做一場惡夢。

然而京劇武打就沒有這些恐怖鏡頭,小朋友看京劇不會有這些顧忌。

京劇中的武打主要是表現什麼的呢?一種情況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武藝高強的人當場較量,雙方都是單個人,碰上了,比一比。還有一種情況是,兩軍交鋒,陣前相遇,士兵各自守住陣腳,雙方隻由率隊的大將出馬比試;贏了的一方乘勢追殺,輸了的一方望風而逃,好像一場戰爭的輸贏隻取決於率隊大將的武藝高低。其實,生活當中並不是這樣,古代的外國不這樣打仗,古代的中國也不都是這樣打仗。不知你讀過《三國演義》沒有?諸葛亮的本事,並不隻是善於派遣最有本事的大將去戰勝對方;他經常在劣勢中作戰,能準確無誤地運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戰勝強敵。你能說出幾個這方麵的例子嗎?

然而曆史上的複雜而又生動的戰爭過程,在京劇的小小舞台上很難表現,所以大多數劇目就隻能以雙方大將對壘的形式表現打仗了。從是否複雜、深刻表現生活本身的麵貌上看,京劇這一手法並不高明;但從培養觀眾形成一種穩定的審美習慣來看,也許又變成了一種“高招兒”。既然如此,京劇就從雙方大將如何通過舞刀對槍上麵動開了腦筋。慢慢地,京劇形成了自身關於武打的“格式”。

這些“格式”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看懂的。

比如“亮相”。為什麼雙方打著打著,會隨著“崩、登、倉”的鑼鼓點,猛然就停下不動,眼睛都直視著前方的觀眾?大人為什麼總是在這裏為演員鼓掌?如果在這時,萬一其中一方突然“使壞”而發起偷襲,對方豈不倒黴?

比如“刀下場”或“槍下場”。雙方交戰,一方已經敗下;勝者不去追趕,反而站在原地不停地揮舞他的兵刃(刀或槍)?對於這種貽誤戰機的行為,作為觀眾的大人們不但不加製止,反而報以熱烈的鼓掌,為什麼?

比如“打連環”。雙方(兩支軍隊)交戰,為什麼大將總是和大將交戰,士兵總是和士兵交戰?為什麼有些士兵並不真的交鋒,而隻是以一連串的跟鬥翻上舞台,隨之又交叉著撲跌騰越?為什麼隨著跟鬥花樣的逐漸複雜,觀眾的掌聲也越發熱烈起來?

比如“打出手”。為什麼一方以優勢兵力包圍了對方大將,占優勢的一方兵士常常把自己的兵刃越過對方大將的頭頂,而扔給自己的同伴?它的奧妙何在?

在回答這四個(其實絕不止這四個)武打的“格式”之前,需要講一講它的發展曆史。在京劇誕生之前的元代,我國北方就已經出現了一種十分發達的戲劇形式——雜劇。但是,雜劇很注重劇本的文學性和唱功;唯獨碰到雙方交戰或格鬥時,劇本往往隻簡單地標明“戰介”兩個字,從沒有嚴格而具體的規定。換句話說,演員演到這裏,隻要雙方舉著武器“比劃”一下,有那麼點“意思”就行了。到了清代中期,戲曲表現武打漸漸用心起來,但這時習慣把真刀真槍端上台。這時評判武打是否“夠格”,標準就看戲台上的武打是否接近生活中的武術。接近了,就是對,就是好;離得遠了,就是胡來,就是瞎掰。在這個基礎上誕生的早期京劇,其中的武打就帶有鮮明的武術成分。再往後,京劇中藝術的成分增加了,講究讓武打也要細膩地、準確地刻畫人物性格。到這時,不但武打要因人而異,而且從武打轉化而來的舞蹈也大量出現了。

簡單講過武打的發展過程,下麵我們就要研究一下:京劇武打的實質究竟是什麼?京劇武打和電影、電視劇中的武打,究竟有哪些區別?

我認為,京劇武打並不注重交代雙方交戰的過程,而在於集中筆墨去刻畫雙方精神氣質上的差異。換句話說,京劇武打不是“打過程”,而是“打性格”。比如《兩將軍》這一出三國小武戲,表現了馬超和張飛的一場搏鬥。兩人交戰是各為其主,馬超年少勇猛,張飛粗豪暴躁,都是很可愛的性格。雙方白天打了一整天,沒能分出輸贏,於是晚上挑燈夜戰。一直旁觀的劉備很愛惜馬超這員戰將,最後由他出麵把激戰的雙方分開,馬超也由此體會出劉備的愛將之心。戲就在這裏結束了。這出戲寫得有點不一般。一般的武戲總是要當場見輸贏、分高低才成。可是這出戲高就高在這裏——雖然馬超和張飛比武不分上下,但劉備的愛將之心已然明了,觀眾知道馬超被劉備收服隻是早晚的事。更何況,觀眾看這出戲景主要的收獲,就是通過這一場武打,把雙方的或勇猛、或粗豪的性格了然心中,這才是觀眾觀看武戲的第一目的。武打作為一種刻畫人物的手段,其著力之處就是把每一個人的性格從無到有,從淺入深,從飄忽到穩定地加以刻畫。一旦人物的性格清楚了,武打的結局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