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京劇武打特點注意要打得“美”,比如戲台上的鑼鼓點,它本來並不是生活中的真實聲音,隻是人物在動作中感覺到的聲音。京劇就把這種感覺(中的聲音)加以肯定和誇大。有了鑼鼓點,就有了某種節奏,雙方一旦打起來都可以更加從容、更加得心應手,相互協調、配合也更方便。這樣一來,雙方性格都更加鮮明,因此京劇也更加美了。
還有,京劇武打不同於生活真實,特別注意體現藝術真實。其實,任何高明的藝術都不能貌似生活真實,然而像京尉這樣孜孜以求去體現藝術真實的,在中國和世界的其他藝術中還的確不多見。前麵我列舉了京劇武打四種不太容易肴懂的“格式”,下麵我就分別做些講解。
關於“亮相”。為什麼在緊張的武打看,要設置這樣的“暫停”?因為動和靜必須映襯著才能各自鮮明。雙方打得風雨不透,固然說明戰鬥緊張,但畢竟讓人眼花繚亂。如若時間一久,觀眾蹦緊的心弦也就會鬆弛下來。設置“亮相”,就是讓心弦即將鬆弛的一刹那,猛然再轉換一種節奏——這時的靜,或許就比剛才的動還要醒目。唐朝大詩人自居易的詩句“此時無聲勝有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刀下場”或“槍下場”。敵人早跑了,初步獲勝的人不去追趕,還留在原地把自己的兵刃揮舞不停。從表麵上看,這樣做會導致“前功盡棄”。其實不然,因為剛才雙方對打時,動作的節奏、尺度、力量幾乎沒有不同,突出的隻是“棋逢對手”一麵。當把敵人打敗之後,勝者如果急忙追趕,一旦趕上又得重新開打,而新的開打又將是“棋逢對手”的延續。如果總是這樣,沒完沒了,觀眾必定感到極大的失望。因為觀眾對勝者的獲勝還意猶未盡,還希望勝者再顯示一下八麵威風,所以他們在看過緊張的“雙打”之後,還渴望再看勝者的“單打”——“刀下場”或“槍下場”。
關於“打連環”。同樣出自藝術辯證法的需要。京劇武打,大多是人和人用兵器交手所顯示的功夫。內行叫它“把子功”。而“打連環”所體現的,隻是單個人的騰越技巧,這個人與那個人並不直接接觸,所顯示的功夫則叫做“毯子功”。
關於“打出手”。這種技巧是近幾十年才興起來的。北方的京劇演員,本來隻重視招式、功架是否美觀勻稱,似乎從沒想到兵刃在武打時,還可以離開手的把握——把偶然的“失手”變成出乎觀眾意料、又贏得滿場歡呼的必然劇場效果。是南方的京劇演員想出了“打出手”的點子,這就使場上氣氛更加熾熱、火爆。交戰雙方直接的接觸,如果算是“實”;間接的接觸——“打出手”,就可以算作“虛”。北方演員最初不太承認南方的這一發明,認為是“胡來”。但人家舞台上虛實相映,的確好看,於是久而久之,“打出手”也就被整個京劇界所接受。現在能被“出手”的,不僅有各種兵刃,還可以有舞台的各種小道具;而接“出手”的部位,除了人體的腿腳、手執的刀槍外,又增加了大將的靠旗。用靠旗“打出手”,難度顯然要大得多了。
向你建議:
2-1.看幾出武打戲,如《三岔口》、《擋馬》、《兩將軍》、《虹橋贈珠》。
2-2.看幾出舞蹈戲,如《拾玉鐲》、《秋江》、《小放牛》、《徐策跑城》。
請你思考:
2-1.《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哪些運用天時、地利、人和方麵的有利因素在戰爭中取勝的例子?
2-2.建議中的四出武打戲各有什麼特點?
2-3.建議中的四出舞蹈戲各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