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在小朋友第一次看京劇時,大約就留意到了。為什麼在一部分的男性角色麵部,要用鮮豔的油彩塗滿?而這些人的嗓門兒比其他男性角色都渾厚,動作也比其他男性角色更誇張?如果這時你提出這個問題,大人或許會告訴你:“這就是臉譜嘛!”如果你還要再問:“為什麼男性角色不都這樣打扮?為什麼另外一些人隻畫淡妝,眼睛、眉毛處隻用黑線勾勒?”這時,大人也許正忙著看戲,常常有些不耐煩。其實他們在年幼時,也許就這樣問過自己的家長而沒得剄圓滿答複,偏偏現在你們又向他提出來了。
小朋友隻要仔細再看,就又會發現新的問題。比如,為什麼還有一些男性角包,隻在眼睛和鼻子中間的那塊地方,用白油彩畫了一個不大的“豆腐塊兒”?這種人物語言幽默,動作也滑稽,他們又是什麼人?
讓我來簡單地作個回答。不知你聽沒聽過這樣的說法:京劇有“生;旦、淨、醜”四種角色行當的人物(關於行當,我下一節再仔細講),這四種行當的化裝方法也是很不相同的,那種用鮮豔油彩把臉塗滿的角色,就是其中的淨,也叫做花臉。而隻在眼睛和鼻子當中畫“豆腐塊”的人,則是醜,也叫小醜。“豆腐塊”也可以算是臉譜的一種,而且出現較早,但是譜式種類較少,變化不多,遠不像淨的臉譜那麼豐富,那麼有講究。所以現在一提臉譜,指的主要是淨的臉譜。
臉譜是怎麼形成的呢?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北齊時,有一個叫蘭陵王的王子,他的長相十分俊秀。一次國家需要他帶兵出征,和強大的敵軍交鋒打仗。他覺得自己這一張美麗的臉到了戰場,是不能給敵人以威嚇的。於是,他用木頭刻了一副猙獰的麵具,在打仗時戴在自己的臉上。一經衝鋒陷陣,果然所向披靡。這裏的麵具,大約就是臉譜的祖先了。到了唐代,樂舞大麵戴有麵具,參軍戲中的副淨也是塗麵的,後來漸漸地演變為臉譜——演員麵部化裝的一種程式,各種人物大都有特定的譜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對人物的褒貶。如紅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粗直,白色表示奸詐等。
現在,我來講講三個有特色的京劇臉譜。
發愁的包公。為什麼他的黑腦門上要畫個白色的月牙?對此,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在包公的幼年,曾給闊人放牛,放著放著困倦了,在路邊睡著了。正巧有大馬經過,馬蹄子把他踩著了,於是腦門上留下傷痕。另外一說是他本事特大——白天在陽間斷案,夜晚在陰間斷案,這月牙特別是指他能夠“夜斷陰”。還有一種被引申了的看法,是說過去的世界太黑暗,壞人太多,白天也有黑夜的感覺,所以曾有正直的人故意在白天點燃蠟燭;而包公卻從心中升起了一彎明月,並且一直升到腦門兒上並留下印痕,為的就是表現他對人間“如同夜晚一樣黑暗的白天”的詛咒。 發笑的張飛。張飛是一張“蝴蝶臉”,很喜相,很可愛。他在許多戲裏都是喜劇角色,所以這一張臉譜很適合表現他的性格。但是,《戰馬超》寫的是張飛和馬超挑燈夜戰的故事,戲裏的張飛一點也不逗樂,隻有威風和魯莽。於是著名演員尚和玉又為張飛設計了另一幅臉譜。京劇還有一出《造白袍》,寫的是關羽和東吳作戰,死了;劉備和張飛抱頭痛哭發誓要為關羽報仇雪恨。曆來的演員演《造白袍》中的張飛,用的還是充滿笑意的那一張臉譜,顯然也不合適了。我覺得,似乎應該再為張飛設計一幅表示“哭”的臉譜。
哭泣的項羽。項羽在京劇裏的戲不多,都是表現他最後失敗的情景。項羽頭上有三個“萬”字(左、右和當中眼窩處)。采取“萬”字有什麼寓意呢?原來,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萬字不到頭”。當初為項羽製定臉譜的人,大概就寓意於此,認為霸王半途失敗,一生的奮鬥“到不了頭兒”。
即使是同一個人物的臉譜,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又嗬以分成兒層意思來淡:
同一個人物出現在不同戲裏時,由於年齡、地位的不同,更由於矛盾衝突的不同,使得他的臉譜也有所區別。像曹操的早年、中年和晚年,臉譜是不完全一樣的。
不同的演員,由於瞼形的不同,更出於表演風格上的不同,會對同一個瞼潛做出不同的處理。像《霸王別姬》中的霸王臉譜,自清宋之後,著名演員錢金福、楊小樓、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裘盛戎、高盛麟、袁世海等,都先後成功地扮演了這一人物,但他們的瞼譜並不完全一樣即使是同一個演員演出同一出戲的網一個人物,由於理解的逐漸加深和技藝的逐新成熟,對驗譜的勾畫也會慢慢變化。像袁世海年輕時扮演《群英會》中的曹操,隻是一味模仿老師郝壽臣。中年以後,他反複琢磨曹操的性格,也試驗運用新的勾臉方法和使用新的油彩,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勾法。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臉譜和曹操第一次出場時新增添的“涮八字”腳步融合在一起,成為扶新的角度刻畫曹操時的重要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