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比如走邊。這也是一套組合動作,通常用於夜行、巡邏、秘密偵察等行動。特點是要求身手矯健,突出在崎嶇小路上疾走,因為夜色黑暗和道路不平,所以特別要具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嚴密注視四周的那一種感覺。它可以單人走,可以雙人走,也可以多人一齊走。通常用鑼鼓伴奏,如果改用器樂伴奏了的,就稱為“響邊”;如果隻用堂鼓輕敲來配合表演,就稱為“啞邊”;如果表現水麵行船,用小鑼輕敲示意水流聲音,就稱作“水邊”。
起霸和走邊高級在哪裏?它因虛擬已經脫離了生活的表麵現象,已經達到了傳神的高度。請小朋友想想,如果一種動作僅僅讓人感到“像”生活中某個具體的動作,哪還有什麼意思?從另一方麵看,如果動作過於虛幻,虛幻到什麼含意也沒有,那又有什麼用處?所以我現在向你提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動作是最高級的動作?是寫實?是虛擬?
我的答案是:隻有傳神的動作最高級,傳神的動作常常介乎虛實之間。我舉一個例子:昆曲《牡丹亭·驚夢》中,女主角杜麗娘夢中遇到了一個年輕書生柳夢梅,二人一見傾心,柳拉住杜的衣服袖子,“一順邊”地蕩了起來——柳出右手、右腳,杜出左手、左腳。兩個人物就這樣蕩啊蕩啊,心中充滿了幸福的感覺。這個動作的傳神,生活中男孩子見到他喜歡的女孩子,一高興,說不定就會拽住女孩子的手去“蕩”的;然而生活中一般不會有“一順邊”的動作,“一順邊”不好看,也不符合人動作時的習慣。但拿到了舞台上,妙就妙在這虛實之間,動作不雅卻餘味無窮。
但傳神動作不能在戲裏濫用。事實上,每一折(場)戲中,有那麼兩三個傳神動作就足夠了。因為一折戲必須有一個主要矛盾,它的產生、發展,一直到最後解決,都得一步步來。俗話說“一波三折”,這裏的“三”字就很有學問。如果是“二”,那麼“折”得太硬,沒“戲”看了。如果是“七”、是“八”,那也太彎彎繞,太沒有力度了。所以在“一波”(也就是一個矛盾)的發生、發展和激化過程中,該用寫實動作時就用寫實動作,該用虛擬動作就用虛擬動作;隻有到了“三折”的轉變關頭,再在這個“刀刃”上用最“傳神”的傳神動作。把傳神動作用在這裏,就能以一當十,整出戲的脊梁也就挺起來了。所以我說,盡管“一波三折”,但是“折”不能多。
向你建議:
10-1.仔細看看京劇當中吃飯的表現形式,研究一下它和生活中的吃飯有哪些不同?
10-2.注意看京劇《金玉奴》中的小生莫稽喝豆汁的動作。
請你思考:
10-1.為什麼京劇表現請客,光喝酒不吃飯菜?為什麼飯碗、筷子幾乎從不上舞台?為什麼酒壺、酒杯要製作得那麼精致好看?
10-2.為什麼《金玉奴》中出現了一般京劇中沒有的飯碗、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