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考答案(2 / 3)

5-2.川劇變臉有許多種,其中最為絕妙的是《金山寺》中,紫金鐃鈸神和白娘子大戰時,隨手把臉上預先畫好的薄質麵具一個一個扯下來,從而邊到當場改變鹼譜的神奇效果。

6-1.濟公用醜角扮演比較合適,如果,他再有一條老生的嗓子,就更好了。奧賽羅適合用花臉扮演,尤其適合用架子花來扮演。

6-2.計算數學習題,有的同學喜歡“一步到位。”——抓起筆來就寫,寫之前也沒有認真思考。有的同學比較聰明,他們習慣“兩步到位”——先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估計一下這道題是考哪方麵、哪個單元的內容的(這是第一步);然後再進一步思索,要考的這方麵、這個單元當中,都有哪些定理、公式可以運用(這是第二步)。比較兩種方法,顯然後者容易取得正確的答案。

7-1.在中國曆史上的不同朝代,有時以左為上,有時以右為上。京劇當中,一律以左(即下場門一邊)為上。現在家中的沙發無所謂左右,但是兩隻小沙發中,有靠近房門和遠距房門的區別。來了客人,一般安排在中間的大沙發以及遠距房門的小沙發中就座,主人自己在靠近房門的小沙發就座,為的是出入照顧客人比較方便。如果客人來得比較多,那麼全部沙發都應該讓給客人,不妨拿一把折疊椅子放到沙發對麵,自己就坐在折疊椅上和客人對話。

7-2.任何藝術都要堅持以少勝多、用有限去反映無限的原則。芭蕾舞幾乎從不用道具和布景,整個舞台都“空”出來讓人物去“跳”。既然是“跳”,那麼也就使演員的腿腳技巧特別發達,腿腳似乎比臉部和上肢還有“表精”。中國畫中的人物、花鳥,也很少畫背景,為了就是突出主體。有時需要背景而不畫背景,故意要通過主體去側麵反映出背景。

8-1.話劇、電影演員心中同樣應該有“鑼鼓”。但是。這“鑼鼓”不民於京劇演員心中的“鑼鼓”、差別主要就在於:話劇,電影是“一步到位”、“鑼鼓”一敲,一下子就要敲到所飾人物的內心深處。而京劇演員心中要分兩個層次來敲:第一,先敲到該人物的行當上頭,覺得準了,再進一步敲到所扮演的“這一個”人物的心裏。

8-2.張飛這一段念白的鑼鼓點應該這樣加進去:“(大鑼叫頭)且住!看那曹操人馬,猶如潮水一般,咱的人馬不到百騎,倘若殺到此處,叫咱老張是怎樣的殺?(大鑼一擊)哎呀!這……(亂錘,大鑼叫頭)有了!我不免將樹梢砍下,綁在馬尾之上,從東(衝頭)跑到西,(大鑼住頭)從西(衝頭)跑到東(大鑼住頭),跑起塵土,以為疑兵之計。三軍的!(大鑼一擊)你們與咱老張跑哇!你們與咱老張(八答倉)跑哇!”括弧中的名詞都是特定的鑼鼓點,你們現在還不一定能理解。隻要你們覺得在有括弧的位置,應該加入鑼鼓點,就應該得滿分。但是,我估汁得滿分的人不多,因為“從東跑到西”和“從西跑到東”這兩個句子,未必有同學想到會從中間加入鑼鼓點。有機會的話,請你務必看一看這出戲的演出,演員在念這兩句台詞時,都有著很豐富、很優美的動作。正是因為動作的需要,才從中間加上了鑼鼓點。

9-1.比如三場新編京劇《強項令》,講的是被後世譽為“強項令”的縣官董宣和湖陽公主做鬥爭的故事。戲隻有三場,十分緊湊。第一場通過兩名縣衙班頭與公主府門官的對話,介紹出全劇的基本矛盾。正式的戲從第二場才開始,即將被董宣捉拿的公主府護衛趙彪,威風凜凜地引導湖陽公主上場。公主唱了五句原板,請注意,是在第五句“又隻見夏門亭遙遙在望”上“叫散”京劇向來講究對稱,這裏唱到第五句上“叫散”,就是留給觀眾一種懸念:下麵主角董宣即將出場!更何況,公主的車隊集中在舞台的一側等待著,更增加了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果然,董宣在幕後喝道:“衙役們!劃地為界!(鑼)一字排開!(鑼)迎候車駕者!”然後敲打“急急風”鑼鼓點,四衙役、二刀斧手、二班頭引董宣急上。趙彪迎麵而來,董宣攔阻,兩番對麵,亮相。董宣接唱散板下句:“臣鬥膽——阻車駕暫停在道旁!”隨即董宣拜見公主,講自己乃為審理民詞而來。公主講“有案自理,何必問我”,董宣抓住這一句,當即捕拿了趙彪。公主見狀大驚,雙方的矛盾就此展開。通過這個例子可知,新編曆史劇在安排“上場”、“下場”時,經常吸收話劇(特別是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體係)的“分幕”特征。換言之,不再保留傳統京劇“上下場”中蘊涵的“戲外戲”,而是讓人物一上場立刻就進入到規定情景中去。這樣做有利有弊,利是增加了內容含量,增快了戲劇節奏;弊是使主要人物缺少了某種從容,減弱了古典京劇特有的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