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複襄陽之後,嶽飛上奏朝廷,自己的軍隊不過三萬人,很難防守如此廣大的地區,希望朝廷同意擴軍。高宗看了看,雖然麵色有憂慮,但還是同意了。之後,嶽飛將軍隊擴充到五萬人以上。
嶽飛雖然會打仗,但不善於揣摩聖意,當然這跟嶽飛不在皇帝身邊也有很大的關係。他收複失地,打敗金兵,宋高宗當然高興,但高宗也有憂慮。嶽家軍如此厲害,如果將來駕馭不住那豈不是很麻煩,嶽飛又是如此有王者風範的一個人。宋高宗這個皇帝當得也確實有些揪心,部將無能要亡國,部將太有能力了他又不放心。
這時候,嶽飛上書給宋高宗,說現在正是大舉北伐的好時機,如果能給自己二十萬的精兵,一定能收複黃河以北的土地,希望皇上明鑒。在外人看來,嶽飛這個想法簡直是天方夜譚,別人隻是不相信嶽飛能做到。而嶽飛這番話也已經讓宋高宗產生了警惕心理,高宗心裏一直認為擊敗金兵,收複黃河以北的土地是不可能的事,嶽飛這時候提出這個要求,莫非是軍事野心膨脹,如果二十萬精兵集中在他的手中,我這個皇帝能不能坐穩呢?是不是要變成他的一個傀儡?
一戰打出了威名,高宗雖然對嶽飛持觀望態度,但還是擢升嶽飛為武將“極品”——從二品的清遠軍節度使,嶽飛掌管了湖北一帶的防禦任務,相當於湖北的一把手。當時,除嶽飛之外,隻有四個節度使,分別是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吳玠。嶽飛突然之間立這麼大的戰功,跟韓世忠、劉光世、張俊這些老上司平起平坐,自然讓這些人心生嫉妒。韓世忠雖然是一個忠臣良將,但也免不了人性的弱點,看到嶽飛崛起這麼快,立功比自己大,韓世忠也紅眼,雖然表麵祝賀嶽飛,心裏也是酸溜溜的。
嶽飛再次請辭節度使,這種做法也是當時的慣例,以示謙虛,每個人當上了節度使都會請皇上收回成命,宋高宗當然不會把這種客套當真。
其實,嶽飛雖然政治嗅覺不夠靈敏,但是對於軍情判斷還是挺準確的。這時候確實是北伐中原,收複失地的最好時機。金國連年戰爭已經耗損了大量的元氣,再加上金國內部發生了派係鬥爭,金兀術和粘罕互相爭權,粘罕資曆老,又是金兀術的叔叔,金兀術卻是皇上的四太子,完顏阿骨打偏袒金兀術,粘罕心裏是很不舒服的。
金兵與宋朝交戰這麼多年,金兀術隻怕兩個人,一個是嶽飛,另一個就是吳玠。嶽飛鎮守湖北,吳玠鎮守川陝一帶,這兩個地方金兵是不敢再碰的,所以如果他們想再侵略的話,一定挑軟柿子捏,從兩淮一帶入手。在整個金國內部,已經產生了恐懼嶽家軍的心理病,所以嶽飛提出這個時候集合二十萬精兵掃蕩北方,是切實可行的計劃。如果高宗能準嶽飛所奏,不但能收複失地,而且能夠提前將金兵趕到北國,從而改寫曆史。
但曆史是無法改變的,宋高宗有自己的弱點,再加上他身邊的佞臣很多,他對嶽飛的防範之心也日趨增加。宋太祖趙匡胤以兵權竊奪別人的江山,立國之後,這反倒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他擔心將來也有手握重兵的武將模仿自己,奪取自己的江山,所以宋朝自開國以來對武將防範非常嚴。宋高宗如此懦弱的一個人,不管文才還是武略都遠遠比不上宋太祖,而他手下又有嶽飛這樣一個神將,他不可能不擔心嶽飛。而且隨著嶽飛不斷取得勝利,他對金人的防範之心逐漸減少,反而把嶽飛視為最大的威脅,這也是無法改變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