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撤走之後,張俊和劉光世立即帶兵衝到前方,不管怎麼說,在金兵潰逃的時候,大家也看到了他們活躍在前方戰線上。最後在功勞榜上,自然少不了張俊和劉光世。高宗心裏很清楚,這次退敵主要是嶽飛的功勞,所以封嶽飛為兩軍節度使,即鎮寧軍和崇信軍節度使。宋朝一向厚文薄武,封一個武將為兩軍節度使那是稀有的恩典。
金兵這次南侵被粉碎之後,老實了很長一段時間。高宗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國內剿匪的問題上,這是嶽飛不願意看到的,他希望趁著大好機會,集中優勢兵力,打到北方去,讓金兵從此無立足之地,更別說南侵了。
但是高宗能同意嗎?答案是明顯的。高宗深諳權術,他知道張俊是牽製嶽飛的一顆很好的棋子,升任張俊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以及天下兵馬大都督,換句話說,張俊成了全國兵馬大元帥,所有的大將節度使都要聽他調遣。這個用意是非常明顯的。
在國內的匪徒中,以活躍在湖南和湖北的匪首楊麼勢力最大。高宗聽信張俊的話,讓王燮去剿匪,此人跟張俊是一樣的貨色,打金兵不行,剿匪也不行,接連被楊麼擊敗。高宗一怒之下,讓韓世忠收編了王燮的部隊。
當然,剿匪的重任又落在了嶽飛身上。楊麼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除了嶽飛,估計也沒幾個人能降服他,他的手下有六萬人馬,嶽飛覺得硬拚不如智取,他用計收買了楊麼的部下,令其發生內訌,然後讓鄉民引路,殺楊麼一個措手不及。楊麼被圍困之後,嶽飛又勸降楊麼的部將,說隻要他們歸順,不但不死,反而可以賞官職。
這一招讓賊眾不攻自破,不少叛軍紛紛帶著自己的部隊投靠嶽飛。楊麼大勢已去,嶽飛沒有付出多大的傷亡代價就滅掉了這個悍匪。
接下來是如何處置這些叛軍,包括叛軍的家屬在內,總計至少有二十萬人。有的人,譬如牛皋,主張狠狠殺一批,殺一批來樹立軍威。嶽飛卻不同意,嶽飛跟項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同樣會打仗,但嶽飛打仗絕不嗜殺,打仗的目的是保家衛國。
嶽飛對牛皋說:“這些叛賊很多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或為生計或被脅迫,做賊未必是他們的本意。現在他們既已投降,理當寬恕,我們以此彰顯皇上仁慈,這樣其他的賊眾或許就會被感化,不再與朝廷為敵。再說了,殺降不祥,這是古訓。”
事實也確實如嶽飛所料,平定楊麼叛亂之後,這一帶再也沒有出現過叛亂的盜賊。
平定這場叛亂之後,嶽家軍增長到十萬人,那些叛亂的人仰慕嶽飛的高風亮節,雖是叛賊出身,但也願意忠心耿耿跟著嶽飛報效國家,還有很多壯丁主動請求加入嶽家軍。軍隊的增長會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糧草和軍餉的供給。
嶽飛戰功赫赫,朝廷當然不能不發軍餉,但光靠朝廷的軍餉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所以嶽飛下令開墾荒地,或士兵自己在閑時種田,或雇請農民種田,或者做其他一些營生,盡可能地解決軍隊的開支問題,甚至可以為當地的一些無業遊民解決吃飯問題。
嶽家軍實力大增,成為宋朝最有戰鬥力、最強大的一支軍隊。高宗下令將嶽家軍由以前的十將製改為三十大將製,每個大將至少統領三千人,作為一支大軍的統帥,嶽飛這時候確實風光不下韓信,而最後的結局也跟韓信差不多,不同的是嶽飛完全是被冤枉。
此時,嶽飛手下人才濟濟,大將中嶽飛最為倚重張憲,其次是王貴、牛皋、楊再興、湯懷、洪先、徐慶、董先、張保、羅延慶、王萬等人。
這次平叛有功,嶽飛獲得了檢校少保的頭銜。
天下總算可以太平一段時間了,這段時間嶽飛卻絲毫沒閑著,而是積極為北伐作準備。
這段時間雖然沒有戰事,嶽飛卻不幸感染了眼疾,他是北方人,不太適應南方的氣候。感染眼疾之後,嶽飛擔心會延誤北伐大事,請求先辭去軍務,養好病再說。估計嶽飛作出這個決定,除了有眼疾的因素外,更有可能是他感覺到高宗對自己的猜忌,想以此舉向高宗表白,自己視功名為糞土,並無個人野心。
高宗當然不允,雖然高宗不想北伐,但是也懂得以戰求和的道理。如果沒有嶽飛保衛江山,金兵隨時可能會欺負上門。
冬天來臨,嶽飛眼疾終於有所好轉。
張俊雖然沒什麼本領,卻是個好大喜功之人。這時候他還是一個主戰派,竭力主張高宗收複一些地方,韓世忠也一再請示讓自己出戰。
高宗應允之後,韓世忠在江蘇宿遷打敗偽齊兵,進攻淮陽城。後來金兵支援部隊趕到,韓世忠無奈撤退。韓世忠請求張俊分撥一些兵力給自己,張俊斷然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