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 3)

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時的宋朝正是帖學大盛的時代,這又注定魏碑要在時間的洪荒蠻穀中埋沒多少個世紀,注定要在書法藝術的舞台下繼續做一個看客。

千百年來的中國書壇一直是帖學一枝獨秀,人們極力崇尚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至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得到空前發展,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逐漸認識到“館閣體”的一些弊端。

隨著南北朝刻石的逐步發掘,魏碑終於走上了書壇的前台。

這時候一個讓雲峰魏碑名揚天下的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就是統領文壇數十年被尊為學界泰鬥的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台,又號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揚州儀征人)。

對中國書道界來說,實在不應該忘記這個時刻:這位道光年間的體仁閣大學士,在提督山東學政期間,親上雲峰摹拓魏碑,將雲峰諸山刻石二十種收入《山左金石誌》,並最終考訂為鄭道昭所作,魏碑由此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他疾聲大呼“穎敏之士,振拔俗流,究心北派。

守歐、褚之舊觀,尋魏齊之墜業,庶幾漢魏古法,不為俗書所淹”。

阮元的這些努力,為雲峰魏碑走出深山奠定了堅實的第一步。

與阮元同時代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包世臣(1775—1855,晚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鄧石如弟子,安徽涇縣古名安吳人,故人稱包安吳),他的書法算不上是一流的,卻留給了後人一流的書法論著。

他的《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魏碑的力作。

在書中包世臣力讚《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

他的論述給清中後期書法的發展方向帶來深刻的影響。

“南朝遺跡惟206《鶴銘》、《石闕》二種,蕭散駿逸,殊途同歸。

而《鶴銘》剜泐已甚,《石闕》不過十餘字,又係反刻。

此碑字逾千言,其空白之處,乃以摩崖石泐,讓字均行,並非剝損,真文苑奇珍也”。

雲峰魏碑被他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詩書畫三絕的著名書畫家鄭燮(1693—1765)與雲峰同樣有著深厚的淵源。

他的書法集行楷隸篆四體優點於一身,詩情畫意般的書寫格式參差錯落自成一派。

任濰縣知縣期間,空暇之餘訪雲峰參魏碑,在遊曆雲峰的日子裏,以其書畫大家的思維與洞察,自然深得魏碑的精髓,給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創作靈感。

據說鄭板橋受歸隱在雲峰的前甘肅楷州知州趙繼範的啟悟參透世事,誕生了傳之百代的人生箴言:難得糊塗。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糊塗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世福報也。

送給趙繼範此畫後,鄭板橋決然離開了汙濁不堪的官場,笑回揚州賣畫為生。

時間的塵埃從來就埋沒不了真正的藝術光芒,中國文人近千年的信念與堅持讓魏碑走出了深山,讓一種書法藝術還原了生命的絢爛色彩,這是一種中國文人的群體驕傲。

從趙明誠、李清照對雲峰魏碑的情有獨鍾到阮元、包世臣的極力褒揚再到鄭板橋的傾心慕訪,一路走來的中國文人,早已掂出了魏碑的分量,他們的努力為魏碑走向輝煌做出了曆史性的鋪墊。

轉眼之間,曆史的時鍾指向了二十世紀。

伴隨著一個世紀的開始,雲峰魏碑的研究宣傳踏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魏碑由學者走進民間,由研究進入了習摹。

踏上這個台階的清末民初著名學者葉昌熾(1849—1931),因第一個正確判定了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寶藏價值而享譽學界,中國第一部通論古代石刻文字的專著《語石》就出自他的手下。

在《語石》裏,雲峰魏碑被拔高到無以複加的高度:“鄭道昭《雲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唐初虞、褚、薛諸家,皆籠罩在內。

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這樣的評價對魏碑產生了更加巨大的推動力。

接過這個接力棒的是一位沒有來過雲峰卻真正令雲峰魏碑名揚天下的人物,這個人就是近代著名的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康有為(1858~1927)。

康有為的積極踐行掀起了研究魏碑習摹魏碑的熱潮,開創了魏碑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候的雲峰魏碑因他的努力而被發掘、推崇到一個頂峰。

在其著名的書法著作《廣藝舟雙楫》裏,康有為“尊魏推碑,抑貼卑唐”,尊的就是以鄭道昭下207碑為代表的雲峰刻石書法藝術。

將雲峰諸刻列於“妙品上”的康有為,盡情的陶醉在雲峰魏碑的藝術天國裏:“雲峰刻石,體高氣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嘯樹,海客泛槎,令人想象無盡”。

沉浸在魏碑藝術光華裏的康有為身心俱醉,發出了由衷地讚歎:“若能以作大字,其穠姿逸韻,當如食防風粥,口香三日也”康有為的評價令人對魏碑產生了無限的美好遐思。

雲峰魏碑終於走出了深山、走出了萊州、走向了全國,終於由上流權貴的研究範疇而進入了民間習練者的手中,在中國的書壇上占據了主導地位。

無數文人墨客的不懈堅持構成了雲峰新的一景,為雲峰注入了新的內涵,續寫著雲峰千餘年不絕的人文氣息。

因見證了這樣一個過程,才愈加彌足珍貴,才在中華浩繁的碑、帖間占據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

康有為力推魏碑,卻終其一生未能到雲峰一瞻魏碑風采,不能不留其撼。

這份遺憾直到他去世56年後,他的學生、中國的另一位書壇大師劉海粟先生以“年方八八”的高齡登上了雲峰,償還了其師的夙願。

“不入虎穴,得不到虎子,行路雖難,樂在其中”,劉海粟先生一生愛山,從1918—1988的70年裏,先生10上黃山寫生作畫,探索藝術的高峰。

同樣,“不上雲峰不親見魏碑,真正的研究就無從談起”。

1983年10月27日,雲峰的山道間徜徉著一位童顏鶴發的老者,88歲的劉海粟親臨雲峰拜謁魏碑,感慨之餘欣然命筆:“雲峰千仞,濤聲萬裏。

一代文宗,萬方光燦”。

學術上的探討與切磋是千年的歲月無法阻隔的,跨越千年的時空,兩位書道大師的心意是相通的。

在大師的眼裏,鄭道昭無疑是其藝術上的真正摯友。

他盛讚這位千年前摯友的字較之同時期的碑刻,“以穩厚、蘊籍、衝淡、停蓄、雅容質樸出之”。

蒼穹流雲碧海翠山古碑摯友,大師享受的是藝術與自然的無上圓融。

“四顧蒼茫天外雲吟天外海,一碑突兀畫中人醉畫中山”,大師的墨寶與魏碑相映成輝,為雲峰注入了新的藝術色彩。

魏碑藝術的光芒照亮了神州,同樣照亮了我們東方的另一個國家。

我們知道,學習漢字研習書法在日本有著古老的曆史,漢字在日語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日本政府規定使用的1945個漢字幾乎還相當於今天我們一般人的漢字使用量。

清光緒六年(1880),一位愛好書法的駐日使館工作人員,將雲峰魏碑拓本帶到了日本。

這麼一個不經意的舉動,立時讓流浪海外的書法藝術產生了溯根求源的歸屬感。

見到拓本的日本書法家日下部鳴鶴傾心拜這位工作人員為208師,專習魏碑。

在他的大力弘揚下,雲峰魏碑迅速風靡日本,被日本書道界譽為“中國名碑第一神品”。

從這一時刻起,神秘的雲峰無上的魏碑就時刻撥動著日本書道界人士的心弦,催動著他們朝聖雲峰尋根訪祖的步伐。

1972年,中日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朝聖魏碑的願望逐漸成為可能。

隨著1978年第一批日本客人的到訪,雲峰每年迎來大批的日本友人參觀膜拜,留下了種穀扇舟、淺見覽洞等日本書法大家一次又一次的足跡。

魏碑的風采令他們誠心悅服醉心不已:終於來到了魂牽夢繞的雲峰!終於見到了“宇內正書之大觀”的魏碑!他們虔誠跪拜,他們高聲呼喊:終於得見魏碑鼻祖啦!雲峰山門西南不遠的緩坡上有一個碑亭,碑的主人叫吉田苞竹,是日下部鳴鶴的高徒。

與他的師傅一樣,雖然無緣親來雲峰,他把對雲峰的向往對魏碑的憬仰,都融入到了這首五言詩中:兼通篆隸草,氣勢壓雲峰,鄭氏摩崖字,昂昂百代宗。

2000年,吉田苞竹的弟子八十四歲的江川苞竹漂洋過海將凝聚著先師遺願的五言詩碑立在雲峰的山腳下,他們願意永遠做一名鄭道昭的小學生。

從清代的阮元、包世臣大力弘揚魏碑以來也不過200年時間。

較之中華文明,200年的時間還很短暫,一個朝代的餘溫還在,伸過手去依稀感受到微弱的脈搏,感受到鳴鑼開道的嫋嫋餘音。

紫禁城門開閉之音猶響耳畔,為激揚魏碑做出努力的文人卻已接續了多少代,一代代文人的不懈堅持終使魏碑綻放出了應有的光彩。

盡管有一些人士質疑雲峰諸刻石是否為鄭道昭所親書,不管是與否已經不重要了,絲毫都不影響雲峰魏碑的曆史地位,即使另有捉刀之人都絲毫無損它的學術價值,絲毫不能掩映它在中華書苑裏的璀璨之光。

倉頡造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

文字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追溯一種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交流工具無疑不是多餘的話題。

如果說差不多同期被打開的敦煌石窟和橫空出世的殷墟甲骨開啟的是中華古老文明的一扇大門,那麼經中國文人近千年的努力在這個時代被激揚到一個頂峰的雲峰魏碑留住的則是中國文字發展史的一個具體截麵,中國漢字幾千年的發展曆程在此做了一個具體的定格。

到這裏,激揚雲峰魏碑的話題似可落下帷幕,但是麵對電腦裏我們今天常常用到的華文新魏字體卻又很難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名不見經傳的陳祿淵。

陳祿淵,號蜀麓居士,江蘇宜興人(1902—1986)。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209代,陳祿淵筆下的魏碑體真是出於藍而勝於藍,在繼承的基礎上他賦予了魏碑體更多的嚴謹大方、俊俏穩健,讓古老的魏碑煥發出了新的風采,具有了實用功能。

1954年的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展覽會上,陳祿淵獨創的新魏碑體脫穎而出,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力讚“這個魏碑寫得好”。

這變異的魏體很是風靡了幾十年,時至今日仍被報紙、刊物等諸多媒體廣泛的應用著。

1500年的歲月不算短暫,地質災害、風雨的侵蝕、人為的損壞,諸多的因素令魏碑毀損殘泐日漸嚴重,僅隔幾十年時間的新舊拓本差異即達百處之多。

如何安頓我們的國寶?怎樣使一部活著的書法史延續下去?一九八三年九月,魏碑迎來了首次以政府形式進行的大規模綜合性考察。

山東刻石藝術博物館、中國書法藝術協會山東分會、山東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雲峰碑刻進行了長達十個月的係統發掘整理。

在劉海粟的提議下,地方政府積極行動,依山傍石為多數碑刻修建了護亭,裸露千年的國寶終於有了躲避風雨的港灣。

曆史的時鍾走到今天,雲峰魏碑用自身的魅力把中國最高境界的書法精英和眾多的研究者召集到它的麾下,雲峰的山魂與大師們的墨寶在這裏交相輝映。

三門四柱七樓牌坊上劉海粟先生題寫的“山壁爭輝”熠熠生輝光彩四射;舒同先生的“會我雲峰”將舒體的精髓也一並永遠地鐫刻在了雲峰的靈魂深處;著名作家、詩人、書法家趙樸初先生用一份充滿佛性的平和與雍容將“鄭文公碑亭”在這裏交付於曆史……會我雲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登山抒懷指點江山;會我雲峰,曆1500年中華書道界的學者名流書壇大家聚首雲峰激揚文字;會我雲峰,一代宗師的不世風采令日本書道界涉洋過海探取真諦;會我雲峰,蒼鬆密林間的一份清馨催動著萬千旅人的腳步,如蓋刺槐下的一份清幽醉透了旅人的心,讓塵世間那些匆匆的腳步在此徘徊複徘徊。

這份1500年的文化傳承就是雲峰活著的靈魂,就是雲峰比肩諸多名山的魅力所在。

雲峰,一部活著的書道史,一座承載著中華燦爛文化的山。

210沙丘城遺址訪思錄湯順武認識沙丘城還是近些年的事情,最初的印象源於各種零零碎碎的資料。

一座古老的城堡,一個遙遠的故國,影影綽綽地隱藏在曆史的深處。

幾十個世紀的煙雲太過厚重,幾乎湮沒了遺址上所有“城”的痕跡,讓我們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

今天已經無法撥開迷霧一一複原一個遠古城郭的壯麗雄偉,零星的資料也無法托起一個史前國家完整的文明曆史,遺址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是真正的千古謎團。

妄自揣測一段遠古的曆史顯然不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那麼隻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討,我們希望這些探討距離真相近些,更近些……說到沙丘城我們首先無法繞開的是膠東第一個史前國家過國,一切的話題都需要從這裏開始。

距今4500年的龍山文化早期,這時的膠東大地地廣人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在萊州灣畔的大平原上膠東第一個國家誕生了,它的名字叫過國。

建立這個國家的是少昊時代的鳳族,亦稱鳳夷。

過國經曆了夏、商、周、秦、漢等漫長的曆史歲月,其中參與了武王與帝辛的戰爭等重大曆史事件,於公元500年左右被齊國兼並。

這麼一個曆史悠久的史前國家,它的國都也像它的曆史一樣朦朦朧朧不肯輕易的將真相示人。

《左傳·襄公四年》杜預注:“《郡國誌》東萊郡有過鄉”。

《括地誌輯校》注:“故過鄉亭,在萊州掖縣西北三十裏,本過國(地也)”。

《續漢書·輿地誌》載,東萊郡掖縣“有過鄉,古過國”。

這些資料說明的是一個大致的方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過國在今天的過西村東。

至於它的國都在哪裏,卻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過西一帶沒有關於故國遺址的民間流傳,無垠的平原上亦無遙遠的故城遺跡可尋。

在現有的基礎上,我們的思路拓寬一些,就可以得出一個完全合乎史料記載的結論:過國都城的遺址千百年來一直就在那裏存在著,這就是被改名的211“沙丘城”。

沙丘城在萊州城東北十公裏的石柱欄薑家村南,西瀕王河,東靠歇仙嶺,西北八公裏即為過西境界,其方位與史籍記載基本吻合。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載:“凡邑,有宗廟先君之曰都,無曰邑。

邑曰築,都曰城”。

以此,亦足以說明“沙丘城”有著作為國都的曆史。

當然,一座土築的城市是難以抵擋這麼長久的歲月剝蝕與侵襲的,為這座城市帶來繁榮、帶來新活力的人從公元前的16世紀走來了,他就是背負了幾千年惡名的偉大帝王:帝辛(商紂王)。

史載:帝辛思維敏捷才智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充滿了個人魅力。

在位的52年間,東征西討建立了不世基業。

在對東夷的戰爭中,帝辛和他的軍隊能征善戰,利用精良的武器和龐大的象陣橫掃淄、濰、膠東等地,過國國君隻好俯首稱臣。

為了便於對東夷的統治,他修築了通往東夷的大路,客觀上起到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為東夷地的經濟發展和中原民族的融合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這裏,我們最合乎邏輯的推論就是,帝辛打垮了過國,占領了過都,在過都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改擴建工程,過都在一個城址上發展延續了幾千年,成為了千裏膠東第一古城。

帝辛修築沙丘城一事,尹洪林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明景泰七年(1456年)官修地理總誌《寰宇通誌》中,載有商紂王築沙丘城的事。

《萊州府誌》、《掖縣誌》也記有此事。

《東萊野語》和《邑誌佚文》兩書中還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當時為了抵禦貊人的襲擾,“恢複過君侯爵之位,派兵去過地沿海防守,這支軍隊由過君代管。

……又詔令在過地建新城,並說新城要建大建好,要作為可駐蹕的行宮來做,以後要讓兒子武庚去過地當王,幫助管理國家”。

帝辛完成了帝國的擴張,奠定了一個至他以來華夏民族最大的版圖。

他的帝國因他的開疆拓土走向極盛,也因他的窮兵黷武而迅速走向了滅亡。

一個故去的亡國之君無論如何也不會與後世的史官去辯論,千秋功過隻能任人評說。

他身後的朝代怎樣以勝利者的身份帶著勝利者的偏見評價一個被推翻的王朝,後朝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義性而強加在他頭上諸多的不實之詞我們也可以暫且不論,站在同一塊土地上,我們想到的是:因為他的功績,中原的先進文化傳播四方,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在三千多年前並入了華夏民族的一統大版圖,我們的祖先東夷人在那個時代就融入了華夏民族這個古老的大家庭。

212鑒於這些偉大的曆史功勳,毛澤東由衷地稱讚他“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紂王)把東夷和中原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

郭沫若盛讚他“其功宏偉古無侔”。

帝辛的身影從這裏消失了800多年後,沙丘城迎來了一位比他還要厲害的人物,這次走進城堡的是那位完成了中國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家的一代霸主始皇帝。

公元前210年,統一了六國的始皇帝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東巡。

這次東巡的路線有著較詳細的史籍可考:從鹹陽出發到達東南沿海,沿海岸線北上經琅琊至芝罘,由龍口、萊州返鹹陽時駐蹕於此暴病而亡。

萊州正典史籍中,有多處“沙丘城……商紂所築,始皇崩處”的類似記載,當今的許多學者也傾向於此說。

即使考證出始皇帝駕崩於萊州沙丘城,於今天人們的現實生活亦無大的意義。

能夠做為始皇帝駐蹕的行宮,可以告訴世人的是:自帝辛始,這座萊州大地上聞名天下的古城,一直在延續著它的輝煌。

最後一個來到沙丘城的曆史人物是和始皇帝一樣具有著雄才大略又愛仙樂道的千古一帝——漢武帝。

在沙丘城南不遠的小高地上,漢武帝大興土木修築起規模宏大的“三山亭”廟宇群落。

三山亭裏的漢武帝,引頸眺望著夢幻中三神山上的蓬萊仙人和海市蜃樓。

雖然,漢武帝的虔誠與努力沒有感動海裏的神仙,在這裏漢武帝卻看到了一副勝似蓬瀛的人間仙境:西望渤海煙波浩渺,南眺大澤綠峰疊嶂,廣袤的沃野托起千年沙丘古城,龍王河畔點綴著明珠“歇山”名寺。

東萊大地形勝之區,武帝是何等的心曠神怡。

滄海桑田,世事輪轉。

明朝初,殘破落寞的沙丘城完成了作為屯兵之所的最後一個使命。

蒼涼取代了繁華,破敗趕走了威儀。

寫盡3000多年榮耀的古城走到了盡頭,與它的故國一起一步步化作塵世的煙雲。

清人毛贄《識小錄》裏說:“沙丘城在萊州府治北二十五裏,周圍約十餘裏,土垣高逾尋丈,北有崇台,視城倍之。

城東古塚墓凡數處,翁仲華表,羅列棋布。

俗呼為始皇墳,殊不然也。

南接高埠,北瀕大河,亦形勢之區。

但土輕而鬆,每風起塵土障天。

前明為萊州衛屯田,郡誌雲商紂所築,蓋因《史記·殷世家》‘益廣沙丘苑’而附會之”。

毛贄的記載雖然否定了沙丘城是商所築,卻從另一個方麵告訴了我們沙丘城當時的狀況。

213說到此,還是讓我們認識一下這座帝辛時代重新修建的古城。

尹洪林先生考證說:定址時方圍量八百四十丈,前後各長二百四十丈,東西各一百八十丈,挖壕取土築城牆。

牆高兩丈四,上麵築四墩為了望台。

築南、北、西三門,東邊不設門,牆外立百幢(石柱)為護欄,幢首刻有熊、羆、貐虎、貔貅、猰等猛獸。

城中建殿堂四十八座,皆雕梁畫棟。

(注:建國後,國家曾組織考察過沙丘城遺址,與史書記載基本相同)。

築城工程浩大,役使過地萬戶(百姓),勞瘁五千戎士(兵),耗損大量資財,曆時三年才完工。

今天的古城遺址上,沙丘城稱謂的一切實證已經無從談起。

燒磚取土使高高的烽火台低於地平麵四、五米之多,除了沿東城牆踩踏而成的一條土徑,我們幾乎尋不到故國的一絲痕跡。

故國當年繁華的鬧市區裏紅紅的蘋果掛滿枝頭,采收蘋果的現場車來人往,成片的速生楊取代了高高的烽火台。

當年狼煙四起的烽火台下忙碌著金秋收獲者的身影,徜徉著三三兩兩懷古者悠然的腳步。

寫在他們臉上的不再是烽火台下刀光劍影裏的廝殺,不再是號角吹響時妻兒老小戰栗恐慌中的淒號,一份富足一份喜悅洋溢在金秋收獲的快意裏。

古城旁邊的蘇郭河,蜿蜒的河水靜靜地流淌。

幾千個歲月裏幽幽的河水飄走了數不盡的世間蒼涼,蕩滌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興衰曆史。

史前人類對於今天的人們已經是遙遠的空間概念,幾十個世紀也不算短暫,幾乎磨平了古城所有的痕跡,可供我們破解的東西少之又少。

走過故國城市的遺址,探尋先人的足跡,緬懷先人創造的燦爛文化,追思遙遠的故國曆史,無疑可以更好地走好我們今天的路。

一個城市的存廢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講清楚的。

沙丘城遺址的存在,起碼有力地證明了萊州有過曾作為膠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段悠久的曆史。

書寫過古老文明的古城,記載過一代代雄主開疆拓土榮耀的古城,承載過千年帝王雄才大略的古城卻惜見今人,靜靜地躲在如神話般縹緲的史前時代。

那麼,穿透3000餘年的時空,就讓我們來聽聽商朝先人發出的雄壯聲音吧: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故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我們的身體裏流淌著先人的血液,我們的血液裏湧動著先人不屈不撓的精214神。

這種精神構成了一種激揚華夏民族永遠奮發向前的動力。

接過先人的接力棒,接過先人的遺址給予我們的有益啟迪,建設好我們的家園,無疑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本文參考了呂茂東、尹洪林先生的部分研究成果和觀點,一並致謝。)

215魅力三山島韓守忠三山島因海邊三座山而得名,三山像有力雄健的臂膀護衛著萊州港。

走近三山島,撲麵而來的是一種震撼的美,“車在路上行,人入畫中遊”,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舒展開來……從市區沿路北行,筆直寬闊的柏油路放飛了你久違的心情;不遠處的三山若隱若現,宛如三顆碩大的翡翠,鑲嵌在綿延的渤海之濱。

沿著登山的小路,拾級而上,走進海神廟遺址拜謁一下,遙想當年秦始皇祭祀“陰主”的盛況,你會讚歎大自然神秘的力量,體會到漁民樸素的人文情懷。

近處怪石嶙峋,遠處水色蒼茫,檣櫓林立,飛鷗繞鳴。

難怪始皇東巡,東坡留詩,實不辱此景此意啊!“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如今時過境遷,濤聲依舊,可歎天地之偉大,人類之渺小,榮辱得失皆不足掛齒。

下山途中,海邊茂密而挺拔的黑鬆林盡收眼底,如丹青高手的潑墨之作,恣意而豪放,彰顯著勃勃生機;穿行在蒼鬆翠柏之間,駐足在亭台樓榭之上,眼前豁然開朗。

走進濃密的鬆林,心生一種解脫束縛的快意,逃離了喧囂的城市,融入了自然的懷抱。

整齊挺拔的鬆樹,好像列方隊的士兵接受統帥的檢閱,忠實的守護著一方熱土。

一縷縷的鬆香無意中鑽入你的鼻腔,沁人心脾,忍不住貪婪的深吸幾口,意猶未盡。

鳥兒在蔽日的枝頭婉轉爭鳴,野兔在林間不時出沒穿梭,好像為不速之客的到來而歡跳。

走出鬆林就是觸手可及的大海。

遠看,天地相接處神秘的大海,碧波蕩漾,絲絲海風帶著微鹹的氣息為你接風洗塵;海邊的高樓鱗次櫛比,錯落而有致,掩映在藍天碧海之間。

近處,鬆軟的沙灘在陽光下泛著金色,如一條金色的腰帶纏繞在水陸之間,讓人不忍心下腳。

蔚藍色的大海一望無際,有時微風吹來,波光粼粼;有時風起浪湧,濤聲陣陣,猶如一位詩人吟讀千古之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還等什麼呢,到海中暢遊吧,朋友!讓大海216消除你遊子的疲憊,撫慰你受傷的心靈,釋放你如火的熱情。

良辰美景總是那麼短暫,夜色悄悄地降臨了。

沐浴著涼爽的海風,流連忘返的朋友,熱情好客的三山島人會奉上美味珍饈,三疣梭子蟹、對蝦、文蛤、蟶子四大海鮮讓你大快朵頤。

熱辣的篝火晚會,展現著小島的風土人情。

五星級酒店的服務,會讓你如歸故裏。

不必感覺相見恨晚,快來吧朋友,她正敞開溫暖的懷抱期待著您,去細細感受她的美麗,慢慢品味她獨特的魅力!您不想成為這裏的主人嗎?217春到貴人頂韓守忠殘雪消融,萬物複蘇,春天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姑娘,躲在冬的背後捉迷藏。

玩興殆盡,姍姍而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初春的時節,青島的一位同班同學出差路過萊州,念及同窗之情,欣然前來三山島敘舊。

記得十年前同學曾來過一次,十年闊別再次相見,心情格外激動,十年的磨礪也讓彼此都成熟穩重了許多。

寒暄過後,車子歡快地行駛。

進入三山島,同學不禁睜大了眼睛,連聲驚歎:三山島的變化太大了!儼然是一座濱海新城。

哪裏找尋當年小鎮的影子?看到同學驚詫的神態,我心裏感到由衷地驕傲。

同學突然指著西方說:“那是什麼山?十年前我來的時候記得好像沒有啊!”我啞然失笑,揶揄道:“是啊,地殼運動、板塊撞擊造出了山。

”言畢我們相視而笑。

頃刻,同學恍然大悟,一拍腦袋說:“我想起來了!那邊是當年金礦的尾礦廢料場。

你們戲稱什麼風幹物燥時的戈壁灘,陰雨連綿時的南泥灣。”我一聽笑了,“對,老同學,你隻學過愚公移山,沒見過今人造山吧?現在那兒叫貴人頂。”“為什麼起名叫貴人頂?”對於老同學的發問,我不置可否,“這個答案你自己慢慢找,我帶著你這個貴人前去領略一下吧。”明媚的春光籠罩著蔥鬱的山色,遠遠望去,綿延的貴人頂就像一輪定格的波濤,洶湧起伏中蘊含著雷霆萬鈞。

沿著盤山公路,車子一路而上,路上我娓娓而道:二十世紀末,麵對成山堆嶺的尾礦,關注萊州灣的有識之士在沉思,怎樣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可持續發展的黃金海岸?痛定思痛,貴在行動。

山東黃金係統投資二十億元開始重塑黃金海岸。

動用大型工程設備,按規劃山勢造型後,用黃膠泥封住尾礦山表層,再在上麵被上黃土層,然後按園藝設計種樹綠化。

老同學聽得目瞪口呆,敬佩之情溢於言表。

貴人頂的山勢不是很高,設計卻獨具匠心,曲徑通幽。

到達峰頂極目遠眺,令人心曠神怡。

側耳細聽,海218浪的喘息聲隱約可聞,北麵延伸進海的三神山猶如三朵碩大的蓮花寶座,護佑著漁港和萊州港,靜觀白雲蒼狗,世事變遷;海邊數公裏長的海岸,坡緩灘平,細沙如金,在陽光下熠熠閃光;貴人頂下的海鷗廣場全部由大理石鋪就,廣場中央是一排新型材料的雕塑,形似一隻隻展翅欲飛的大海鷗,仿佛隨時準備飛向湛藍的大海。

靜靜的釣魚湖就像天堂遺落人間的藍寶石鑲嵌在廣場的東側。

貴人頂東的沿海防護林鬆巒蜿蜒,宛如潑墨,順著海邊揮灑浸染開來。

放眼望去,是一片片規範的住宅小區;一排排標準的現代化廠房;一行行整齊劃一的路燈;一條條寬闊的泊油馬路;一叢叢井然有序的園林綠化。

貴人頂南的黃金海岸大酒店擎天而立,遠處的風電塔群不知疲倦地揮舞著手臂。

我指著南麵一座座塔吊自豪地說:“那是國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建設的黃金海岸旅遊度假區,將來歡迎你攜妻帶子來度假!”聽到我的介紹,老同學默然良久說:“我明白了,怪不得你們萊州被評為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貴人頂之貴來自於一種可貴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在於以人為貴,營造寶貴的和諧人居環境。

回去後我送你一副拙墨:萊州兒女多奇誌,敢叫日月換新天。”站在貴人頂上,陣陣微風吹過,我嗅到了春的氣息,遙看春色近卻無。

田野裏一片灰黃,而山上的枯草叢裏已有點點新綠鑽出。

楊柳雖然尚未吐出新葉,風中搖曳的枝條卻柔嫩新鮮了許多……“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春天裏綻放著律動的生命和蓬勃的希望,春天的腳步正與心靈和弦,與時代合拍,帶著我們五彩斑斕的夢想奔向明天。

望著勃勃生機的大地,我已然看見了三山島燦爛的春天。

是啊,三山島的春天來了!219海島橋事韓守忠蒼茫大地,五湖四海,橋無處不在。

一座橋,就是一部曆史;一座橋,就是一座豐碑。

橋的作用是溝通,橋的使命是承載。

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連。

萊州灣畔,三山腳下,王河入海口,靜靜地臥著一座石拱橋。

曆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兩易其容,兀自巍然。

它沒有盧溝橋的凝重,也沒有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壯,更沒有西子湖畔斷橋的旖旎。

它就是一座普通的石橋,敦實而質樸。

橋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橋下潮起潮落,草長鷗飛。

遠望海闊天空,雲卷雲舒;近看高樓群起,海平晏清。

曆史的車輪轟然而過,橋上赫然留下的是清晰的車轍,悠悠的王河水更是折射著歲月的清輝。

解放前,漁民的生活,就像那滔滔的海水又苦又鹹。

“海人無家海裏住,青山一發是中原”,就是漁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活的真實寫照。

那時的三山島大橋還不能稱之為橋,據村裏上了年紀的老人講述,當時河床上疏疏朗朗的散布著一行壘疊的大石塊,石頭上鋪著厚薄不一的石板,每逢王河汛期和海水漲潮,石板便沒入水中,行人和家畜“摸著石頭過河”,常常“被洗澡”,好在海邊長大的人水性尚可,但文化水平不高,無法體會“小橋、流水、人家”之婉約。

隻有“枯藤、老樹、昏鴉”的惆悵。

建國後,漁民掌握了自己的生產資料,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

60年代,海島人發揚艱苦奮鬥的愚公精神,在當時施工條件尚不完備的條件下,采用人海戰術,以人擋水,排除萬難,奇跡般地建起了一座長近200米寬10多米的十四孔石橋。

從此連通了海島與陸地的血脈,打開了海島人封閉的心扉。

這橋,隔斷了苦澀,連起了甜美;這橋,送走了貧困,迎來了富裕;這橋,送出了海島的豐美物產,迎來了各地的財富滔滔,這橋,以自身的風采裝點著海島,亮麗著海島。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萊州港的落成,老城三路已220滿足不了港口物流的要求。

三山島作為萊州市的輔城區業已列入城市規劃。

隨著城三路的拓寬、綠化和亮化,三山島大橋也進行了加寬和加固。

如今的三山島大橋寬度已達到了23米,兩邊是堅固的護欄扶手,一盞盞路燈就像忠誠的哨兵守衛著大橋,注視著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車流。

當時代的列車駛入21世紀,隨著萊州港向億萬噸港口步伐的邁進,臨港產業的蓬勃發展,三山島大橋也許又會舊貌換新顏。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曆史的車輪永遠不會停止橋啊,海島的橋,民族的橋,你一端連著昔日的貧困,一端連著今日的繁榮,堅實的橋墩就是我們這個民族不屈的個性。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偉大的中國成功架設了一座座通向小康、走向世界的理想大橋。

橋上,沒有落定的塵埃。

221黑鬆林韓守忠已是深秋,黃葉紛飛,秋蟲哀鳴。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是人們慎終追遠、祭祀先人的日子,也是我們護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日程。

清晨,我又一次走進三山島那片熟悉而又陌生、迷離而又清晰的黑鬆林。

黑壓壓的一片黛青之色莊嚴肅穆,沒有一丁點兒喧噪。

一晃好像過去了幾十年。

不遠處海浪的喘息聲依稀可聞,濕潤的海風穿過叢林卻怎麼也蓋不住世事的繁蕪。

這是一篇廣袤的海灘,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這大片的鹽堿地卻是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