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從洪馮之爭看邏輯經驗主義在現代中國的命運(1 / 3)

在中國現代哲學史上的眾多爭論之中,洪謙和馮友蘭1946年的那場衝突並不算十分典型:它不但規模很小,除了洪、馮二人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人參加,而且爭論的問題也非常有限,雙方的辯難僅僅圍繞著哲學和科學的關係、形而上學的地位和作用等幾個十分確定的論題進行。但這場論戰意義卻不能低估,表麵上看,這隻是兩種不同流派之間觀點上的對立,但進一步地考察就會發現,這場爭論關涉到的問題具有非常普遍的意義:它們不但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衝突的根源,而且也是中國20世紀20年代所發生的那場“科學和人生觀”大論戰的延續和回應。透過這場論戰,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玄學派和科學派在20世紀40年代勢力消長的情況。具體點說,就是既可以重新認識一下馮友蘭新理學的價值和意義,又能夠對以洪謙為代表的邏輯經驗主義在現代中國的命運獲得一點切實的感受。

一、“形而上學作為一種知識理論是不可能的”

邏輯經驗主義,作為一種哲學運動來說,起源於維也納學派。這是一個由對“科學的哲學”問題感興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組成的小團體,石裏克是它的領袖,卡爾納普和紐拉特等則是其主要成員。該學派繼承了經驗主義傳統,並把它和20世紀初高度發展的現代邏輯結合起來,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哲學觀,並以徹底反對形而上學而著稱。到30年代初,由該學派所推進的邏輯經驗主義運動演變成一種世界性的哲學思潮。

但這種思潮傳入中國卻是很晚的事兒。張申府早年雖然對此有所介紹,但並沒有引起思想界的廣泛注意。直到40年代中期,洪謙才開始陸續發表介紹維也納學派思想和學說的文章,並隨後彙編為一冊《維也納學派哲學》出版。洪謙是石裏克的學生,曾經參加過維也納小組的活動並對該學派的主張充滿熱忱,因此他的介紹既有忠實平正的好處,又能抓住這種學說的精髓。從此中國學術界對邏輯經驗主義才有一個比較全麵和完整的了解。

(一)

不過,邏輯經驗主義並不是單個人的思想,即使在維也納學派內部也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觀點的歧異,在當時的情況下,介紹不可能麵麵俱到,於是洪謙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這一學派的理論原則、思想方法以及它相應地給傳統的哲學問題所帶來的影響上,具體而言,洪謙的介紹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哲學的概念和方法;(2)意義標準和證實原則;(3)形而上學的地位和作用。

洪謙認為,邏輯經驗主義對哲學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可能就在於它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概念和哲學方法。過去,哲學通常被看作是一種實際的知識體係,因而同科學並列或超過科學。但在邏輯經驗主義者看來,哲學根本不是一種理論科學,而隻是分析科學命題的一種方法,就本質而言,哲學之所以為哲學並不在於它對實際知識或真理的邏輯意義能有所說明,因此哲學根本不能與科學並列,或超過科學,而應是屬於科學範圍內活動的一種學問,它所處理的仍然是各門科學所共有的那種課題,換句話說,哲學和科學的對象都是科學理論,隻不過科學的目的是解決科學理論,哲學的目的則是說明科學理論而已。

正因為如此,哲學也沒有與自然科學的方法根本不同的一些特殊方法:“邏輯實證論的哲學方法,是自然科學的方法,尤其是數學與物理學的方法,它完全摒棄一切離奇的思想結構、神秘的直覺作用,以及所有情感上的信念,而代之以嚴密的邏輯推理,精細的實際觀察,以及事實上的證據。”因此,概念明晰、分析嚴密、無矛盾性等成了哲學方法的最根本要求,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洪謙強調說哲學的方法也就是邏輯的分析方法。許多理論問題的產生,本來沒有事實的原則,隻是因心理狀態、語言應用所引起的概念及文法上的錯誤而導致的假問題,對這類問題通過邏輯分析法就能夠發現症結所在,也就是說,通過邏輯分析就能夠排除掉。另外,哲學並不僅限於這種消極的作用,它還可以通過對句子的語言形式的改造,把它所表達的命題之邏輯關係提示出來,從而把一些不明白、容易產生誤解的形式翻譯或轉換成一些清楚明白、不會產生誤解的形式,以便為科學奠定基礎。這樣,哲學就再也不是一種理論、一種學說、一種體係,而僅僅是一種活動、一種確定或說明命題意義的活動。

(二)

既然意義的探究是哲學所特有的任務,那麼我們如何判定一個命題有無意義,或者換句話說,判定一個命題有無意義的標準是什麼就成了十分關鍵的問題。邏輯經驗主義最著名的證實原則就是針對這一問題提出的,它也是洪謙介紹的重點之一。

就理論淵源來講,邏輯經驗主義是以馬赫為代表的老實證主義和以弗雷格、羅素為代表的新邏輯相結合的產物,因而在真理問題上,它既堅持以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立場,又吸納了現代邏輯的新成果,從而繼休謨和萊布尼茨之後把真理重新劃分為事實真理和形式真理兩種。相應地命題也被區分為兩類:一類為後天綜合命題,一類為先天分析命題。經驗科學如物理學的命題屬於前一種形式,這種命題對於實際有所敘述,因而它的真假需要從觀察中去認識,從實證中去考察。邏輯和數學命題則屬於後一種形式,這種命題永真,因為邏輯經驗主義者相信羅素和懷特海的《數學原理》已經把數學還原為邏輯,而維特根斯坦又成功地表明全部邏輯都隻不過是同語反複,也就是說,這種命題對於實際無所敘述,僅僅關涉到同值語句的不同形式而已。邏輯經驗主義者認為,真正有意義的命題就隻有這兩種,任何想構造其他類型命題的企圖都必然是沒有意義的,它不可避免地將會產生虛假的問題。

既然分析命題的意義在於它的形式本身,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判定一個綜合命題的意義呢?在邏輯經驗主義者看來,這就需要借助於證實原則。所謂證實原則就是認為一個命題的意義是由它可能被證實的方式所決定的,而該命題被證實就在於它被經驗的觀察所檢驗。經驗主義立場使邏輯經驗主義者堅持經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在於“命題與實際的比較”,一命題所敘述的事實與實際一致,則是真的,否則便是假的,舍此之外則是沒有意義的。值得注意的是邏輯經驗主義者的證實原則並未要求每一命題都有事實上的證實方法,因為某些命題如“在月球的反麵有一座三千米高的山峰”,在目前的技術下是無法靠經驗檢驗的,但它仍然是一個有很好意義的命題,因為它具有原則上的可證實性,隻要方法和技術上突破後,它就可以被經驗所證實或證偽。而有些命題,雖然具備了命題的語言形式,但它們之為真為假根本就沒有證實的可能性,無論是就經驗來講還是就原則來講,這些命題既不真也不假,而是無意義的。在邏輯經驗主義者看來,傳統的形而上學命題都是這樣的無意義的命題。

(三)

盡管在邏輯經驗主義內部有很多觀點的歧異,但在拒斥形而上學這一點上似乎是沒有任何異議的。正像洪謙所說的,石裏克對於學術文化的最大貢獻就在於他“完成了一個‘科學的哲學’的理論基礎”,追求一種科學的哲學的理想不僅是石裏克一人的事,而且也是維也納學派的共同願望,這使得他們必然堅持一種徹底的反形而上學立場。在他們看來,傳統的形而上學包含著一種哲學的狂妄和傲慢,這就是企圖把實在描繪為一個整體,尋求宇宙的目的以及想超越感性經驗的界限,正因為如此,兩千年來形而上學家們沒有取得任何確切的成果,隻不過是各種無謂觀點的紛爭而已,邏輯經驗主義正是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在知識領域清除形而上學以便為科學廓清道路。證實原則本身就既是判定一個命題有無意義的標準,也是劃分真陳述和偽陳述的手段,在後一種意義上,它主要被用來達到清除形而上學的目的。

過去人們總認為,形而上學問題不能解決乃在於人類知識的界限,乃在於人類不具有解決形而上學問題的理智,但邏輯經驗主義者認為,這根本上是一種誤解,凡是能夠表達的問題,原則上都能有科學解決,反之一個不能表達的問題,並不是因為知識的界限不能解決,而是因為它是無意義的,根本無解決的可能。形而上學作為一種知識理論之所以不可能,乃是因為它的體係內部就包含了邏輯的矛盾和事實的不相容性,乃是因為它根本上認錯了知識的概念,混淆了知識和情感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