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收藏是一個很長的過程。Karen也說,當她買了藝術家的作品,就會陪同藝術家共同走下去,第二年,第三年……不斷地去觀察和了解一個藝術家的成長蛻變,並適時地購入新的藏品。這才是一個成熟和完整的收藏。
跨文化的華人傳播使者
在愛上歐洲的藝術文化時,也讓Karen常常困惑和迷茫,因為歐洲人並不認可東方的藝術,二十年前,曾多次和歐洲友人聊起想把中國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引薦到歐洲展出,朋友們輕描淡寫地將話題轉移了。Karen曾經帶著中國台灣藝術家的圖錄展示給一位意大利的大畫廊主看,收到的回複卻是:“不,我們隻買意大利人的作品。”然後立馬拿出他們的作品,問是否可以在上海北京做推廣。歐洲人骨子裏瞧不起東方人的藝術著實讓Karen感到沮喪。
“當然,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西方人也開始早期介入購買我們的作品,所以現在還是會陸續買。而我這麼多年在歐洲就很了解西方人喜歡什麼,可以向他們輸出他們所喜歡的東方文化”。
近期,Karen和兒子David在深圳參加了首屆藝術深圳博覽會,“這裏雖然不如北京和上海藝術博覽會的人那麼多,但是觀眾一樣也很熱情。台灣隻有鄭甘美藝術空間來了,我希望在每個城市都留下足跡,推廣有意思的作品,嚐試去了解各地的市場反饋。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斷地去嚐試新的,推進一步就是好。”很難想象,Karen經曆過豐富的人生體驗,卻依然保持著年輕人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激情。也許,因為盡情享受於穿梭在不同文化藝術交織的時空裏,讓歲月先生遺忘了在她臉上刻下的痕跡,所以Karen看起來很像個年輕人,朝氣而蓬勃。
“未來有否考慮接班人的繼承?因為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很多收藏可能傳到第二、三代,對此不感興趣就把前輩的東西都賣掉了,而成為收藏世家似乎並不多,您是如何看待的?”
“你說的確實是個問題,我曾經遭遇現實中活生生的例子:一位在花蓮的朋友,也是位藏家,曾經在我們家買了一千多萬台幣的石雕,後來不幸故世,他的兒子喜歡賭博,沒錢的時候,把一百多萬台幣的石雕以五萬台幣的價格一個個賤賣,令人心疼,沒有傳承真的令人惋惜。
“我有兩個兒子,從小帶著他們去美術館、博物館、畫廊,每年,在他們過生日的時候,我都帶他們去我所挑的藝術家那裏,讓他們挑自己喜歡的作品並買下它作為生日禮物,所以他們自小就有收藏。也在這種耳濡目染的氣氛下,都很喜歡藝術。一個現在是媒體廣告設計師,外國人都很喜歡他的設計呢!一個現在跟著我一起天南地北經營貿易和畫的生意,未來也是希望他能夠繼承這份事業。”提到兒子,Karen展露出一位母親的慈祥和自豪。
和母親同出同進的David,話不多,總是默默地忙前忙後,實則是個很有見地和深度的年輕資深藏家。他對於藝術市場這門生意,有自己獨到而真誠的想法:“藝術品不同於商品,成熟而穩健的藝術經營機構會把他們認為好的,甚至難以割舍的作品賣給‘知音藏家’,為藏家的長期投資和收藏服務;同時,像我們也會兼顧市場價格和藝術價值的平衡,時常會去尋找學術性強而市場乏人問津的好作品作為推動藝術事業發展的助力,所以做藝術經營者還是比較勞心勞力的,而純粹的藏家比較幸福。搶奪藝術品的瘋狂年代已經過去,如今已回歸更理性的藝術投資時代,對於藏家而言,需要具備充分的眼力、體力和耐力。”
最後問到Karen:“未來你還有哪些打算?”
“我希望能夠培養和挖掘具有國際觀和創造力的台灣、大陸的年輕藝術家,能推一位是一位,實現他們美好的藝術夢想,所以我持續資助他們,而非畫廊和藝術家之間的‘捆綁’。我希望他們有一天都能展翅高飛,推到國際舞台上。他們飛得越高,我就越開心,也是我莫大的成就。”站在我眼前的女士,她的心量、視野格局令人肅然起敬。相信,她所培養的這代華人藝術家和藝術接班經營者,會將華人的藝術推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