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世紀末的藍色較量(一)(3 / 3)

“低強度戰爭”戰略,也稱“低烈度戰爭”戰略或小規模戰爭戰略。這種戰爭主要有地區性衝突,遊擊戰與反遊擊戰,恐怖與反恐怖活動,叛敵與反叛敵,小規模武裝入侵與反入侵,種族衝突與宗教爭鬥等,其戰爭特點是“激烈程度與戰鬥水平低於大規模常規戰爭”,具有較強的政治性,運用各種手段力爭將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

作為瀕臨兩個大洋的美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海軍在80年代的“低強度戰爭”中大顯身手,充分顯示出它在政治(包括外交)與軍事鬥爭中的頭等作用。其中,在加勒比海的格林納達和地中海邊的利比亞,美國海軍作了充分的表演。

位於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最南端的格林納達,是一個總人口僅有11萬的小島國,自1979年開始推行親蘇聯、古巴的政策。1983年,該國發生武裝政變,陷入一片混亂,親蘇、古的軍人接管了政府。

美國政府認為必須及時動手鏟除島國的親蘇政權。就在10月20日該國軍政府上台的當天,正在駛向黎巴嫩航途中的一支美國海軍特遣艦隊奉命改道奔赴加勒比海,3天後到達該海域並對格島實施了嚴密的海上封鎖,代號為“暴怒行動”的入侵計劃立即獲得總統批準。

參戰美軍共2萬名,地麵部隊為7200人。海軍投入11艘艦船,計有航空母艦、兩棲突擊直升機母艦、巡洋艦、導彈護衛艦、兩棲輸送船各1艘、驅逐艦3艘,坦克登陸艦2艘。美軍計劃一天內結束主要戰鬥,一周內完成全部軍事行動;海軍負責海上封鎖,在該國周圍建立一道50海裏寬的海空封鎖區,切斷該國與外界的一切聯係;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奪占電台、珍珠機場和首都。由陸海空三軍參加的整個“暴怒行動”由海軍牽頭實施,第2艦隊司令梅特卡夫將軍擔任作戰總指揮。

25日拂曉前,兩棲攻擊開始。在海軍航空兵的火力支援下,從“關島”號上起飛的突擊直升機群載著陸戰隊的空降突擊分隊撲向珍珠機場,揭開了這場“低強度戰爭”的序幕。僅兩小時後,包括珍珠機場在內的該島國東北地區全部落入美軍手中。與此同時,在西南方向的“獨立”號航母上出動艦載攻擊機突襲另一個機場,隨後實施空降。格林納達守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但無濟於事。28日,美軍結束主要戰鬥;11月1日,終結軍事行動,轉入軍事占領。在美國海軍特遣艦隊的組織指揮下,美國政府輕而易舉地達到了目的。海軍在“低強度戰爭”中初露頭角,大顯神威。

3年後,美國海軍第6艦隊司令凱索爾中將又在地中海導演了一場以海軍為主角的高技術特色的“低強度戰爭”。

地處北非地中海邊的利比亞,是地中海南翼的屏障和歐洲進入非洲的要道,並可扼製經地中海駛向大西洋或蘇伊士運河的交通線。盛產石油的利比亞過去實行親美政策,1969年卡紮菲上校策動政變上台後轉而推行反美親蘇的政策,成為美國人的一顆眼中釘。1973年,卡紮菲強硬地宣布利比亞領海寬度為200海裏,並聲稱錫德拉灣為其領海。美國卡特政府不願引發衝突,不允許美國海軍進入這一海域。裏根總統上台後,美國政府改行強硬對外政策,不斷派海軍艦隊進入錫德拉灣炫耀武力,向卡紮菲施加壓力。

鑒於利比亞組織反美的恐怖活動,美國於1986年初決定對利比亞實行全麵製裁,並凍結其在美國全部資產。1月底,卡紮菲宣布北緯32°30′為“死亡線”,美國軍艦或飛機一旦超過該線,利比亞就要“反擊”。裏根總統下決心要教訓一下卡紮菲,批準了“草原烈火”行動計劃。

“草原烈火”主要內容為:從3月23日至4月1日,美海軍進入錫德拉灣進行軍事演習,誘使利比亞先行開火,然後作“自衛”的報複性還擊。整個行動的強度和規模視利比亞的反應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