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海權!海軍(二)(2 / 3)

他還認真研究了建國以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同誌對海軍建設的戰略考慮,研究了他的前任們對海軍軍事理論的探索與思考,他深深感到,今天海軍麵臨的國際國內形勢,與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前已大不相同,必須有新的戰備考慮,必須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戰略理論。

為此,他建立了海軍裝備技術論證中心,建立起海軍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和科學技術委員會,建立了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聚集起一批專業理論研究人員,致力於建設中國海軍的思想庫……

他打開了中國海軍戰略理論的大門,帶起了一個影響海軍未來發展的戰略研究熱。

他把目標定在21世紀,將人民海軍從近岸帶向近海,走上導彈化、電子化、核能化、自動化的發展方向。

他成為從海軍戰略理論研究入手,呼喚國家海權理論的又一位來者。

4.航母!航母

1988年“3·14”海戰後,有一位四川的小學生,主動組織捐款2000元,寄到人民海軍,並附信說明是為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捐款。1990年在太平洋曆史學會主辦的鴉片戰爭15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撫今追昔,一位又一位學者傾訴了肺腑之言:“請海軍發起航母捐款活動吧,我們一定會像為亞運會捐款那樣慷慨”。中國還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公民懷有如此寸草之心,恐怕無以數計。

可見,中國沒有航母,中國的海軍還不夠強大,中國的海洋權益還不能有效地捍衛,不僅灼燙著兩代海軍軍人的心,也炙烤著11億炎黃子孫的心。

中國沒有航母,缺的僅僅是錢嗎?

不!這是一個海權和海權運用的理論問題,它包括國家對海洋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估計;國家對利用和控製海洋的戰略考慮,以及國家要求海軍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等作用,從而才能決定諸如要不要航母的具體發展問題。

中國缺少航母,更缺的是係統、明確的海權理論。

中國人民對“海權”這個詞太陌生了,或者說對它的認識太偏頗了。因為海權的誕生與資本主義同步,海權理論始服務於帝國主義,繼服務於霸權主義——“出身”不好,“名聲”也不好,所以至今沒有在中國的理論界落上戶口。

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注重對前人的理論成果進行“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馬克思曾批評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徹底否定是“倒髒水連同小孩一起倒掉”。他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卻吸取了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列寧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但他對資產階級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結論卻十分欣賞,認為反映了戰爭的基本規律。馬漢的海權理論,在一個世紀的歲月裏,久得青睞,並以一個又一個國家的由衰而興屢屢得到驗證。戈爾什科夫的“國家海上威力”的理論也導致了蘇聯的崛起。因為他們的理論也具有“合理內核”。筆者認為,其一,它是對人類海洋方向的社會實踐(同樣包括政治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三大實踐)的理性總結,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產生前後的社會發展中,以商品經濟為特征的海洋經濟活動對生產力的發展,對國家興衰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反映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代表了先進的海洋觀念;其二,它揭示了當海洋不再成為阻隔地、將世界聯成一氣的時候,國家要興盛要強大,必須有立足於全球(不僅包括陸地,而且包括海洋)的戰略考慮,有集經濟、政治、軍事為一體的國家戰略;其三,它客觀反映了人類在海洋實踐活動的一定階段(存在國家的階段),軍事與經濟、政治之間的必然聯係,揭示了利用海洋與控製海洋的辯證關係和海軍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鑒於此,無論是對馬漢的海權理論,還是對戈爾什科夫的“國家海上威力”理論,都完全可以進行“揚棄”,去其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內容,而取其合理的成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對今天的中國,需要討論和研究的已不應當是要不要海權和海權理論的問題,在海權的必然王國中,中國已實踐了40年,在理論的探索上,也不斷有所前進,在海軍戰略理論等方麵也有了突破性進展,可以說,中國已站在了自由王國的門口,現在需要的是破門而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係統的海權理論。因為中國需要利用海洋。

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的1/4,現在12億,下世紀中葉可能超過15億。中國耕地少,現在人均占地1000平方米,人均糧食產量在400公斤以下徘徊,就這一點來說,中華民族就有理由比其他民族更迫切地需要第二個生存空間。中國是一個瀕海大國,有18000公裏海岸線,6535個島嶼,約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據生物學家估算,利用海生產可食用生物,以人體需要的熱量大卡計算,每兩平方米海麵相當於1平方米,我國水深在200米以內的大陸架至少相當1470000平方公裏,幾乎與我國現在陸上耕地相等,我國僅大陸架的石油儲量預測在90─140億噸之間,天然氣儲量在13億立方米,還有豐富的煤等礦產資源。海水、海洋能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資源,1989年,中國的海洋總產值為245億元,外貿出口總額為116億美元。中國的未來已離不開海洋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