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為伊消得人憔悴——其實你不懂“吃”的心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生活觀念的更新,人們已走出那種空洞的口號,轉而關注於現實生活的實際。人們不僅僅要求“吃飽”,而且要求“吃好”,對於吃也分外地講究起來。不少人已越來越注重吃,在吃上舍得花錢、花時間和精力。得“吃”道者,紅光滿麵、其樂融融、美不可支,大叫得生活真趣,實在讓人羨慕。這類人常被稱為“生活型”的人。住集體宿舍樓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曆:某人喜食善燒製,香氣四溢,全樓人聞之而垂涎,大歎小日子過得真是滋潤。而入某家做客,那菜色香味俱全,令你食欲大增,卻又有點羞怯不敢海吃,令人忍俊不禁。而另有一些人,也許收入不是很高,但於吃卻一點也不吝嗇,隻是手藝有限,懂的相關知識不多。許多人對生活方麵的知識多不屑一顧,不肯稱其為學問,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平日又不注意積累,那自然生活就少些樂趣。勉強為之,好像又離吃道很遠,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而對於大多數安守本分的老百姓,也在為“今天吃什麼”而發愁。也許一時裏某味不錯,但你又怎敵幾十年歲月須一日三餐地品味?而人們又常常顧此失彼,某一菜肴可口,三日不厭,十日不嫌,就這麼吃下去,結果體內某一營養相對過剩,而其他營養物質又相對缺乏,久之,你身體的某一部件就會向你敲起警鍾。其實,在吃上花錢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們不僅要對付好各種特殊場合的吃,最重要的,應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的飲食,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飲食結構,頭腦裏有一個相對明晰的概念。這不僅是對你囊中的“銀子”負責,也是對你的身體健康負責。綜觀我們生活中的吃,如果你細心觀察,在那歡顏熱鬧之下,存在著種種的誤區,有的是你注意到但你卻像煙癮難戒一樣,有的則是從你不曾意識到的角度裏溜進你的消費行為中。筆者擇其主要於身心有害者,分述如下,如果你大抵知道,就是有些毛病改不掉,那我勸你為自己身體著想,拋棄那些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如果你還有若幹不知道,就耐心地往下讀一讀,也許對你有用。這些方麵的勸戒在報刊雜誌、專業刊物上零散可見,筆者集列於此,目的隻有一個——“好鋼用到刀刃上”,既然花了錢,就該有一個高質量的吃。實際上,把現實生活中吃的問題搞清楚,還健康一個吃的清白,已屬至關重要。因為人的情緒有“通感”,生活上的樂趣平添人生之趣,生命的肌體不應光是為精神的愉悅而激情高漲。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什麼不能幹?
美味誠可貴營養價更高
像“物質與意識”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樣,吃也有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口味與營養的問題。“要循著營養吃,不要循著口味吃”,這是醫者和壽星們的勸語,顯然,在我們的食譜中,營養毫無疑問應占第一位,口味應是第二位的。守住這個信條,餘下的事也許就要好辦一些。比如,美食家們的飲食。他們於吃頗為講究,對一道菜的色香味形及內在的文化都很講究,那味道沒的說,一個字“絕”,但真正的美食家卻從不挑食,他們會注重食物的營養。不過,他們於食物的燒製均有獨到之處,他們能把口味與營養巧妙地統一起來,即將那些營養豐富的食物用妙手燒製得無比美味。但在現實居家生活中,二者要分得那麼清是很難的了。有誰為了所謂營養而去吃那些難以下咽,但營養卻很豐富的食品呢?比如,某一菜肴有幾種製作方法,其營養效果會大不一樣。口味不錯卻可能營養全失。許多食物煎炸可口,但一來營養損失不少,二者類似食物吃多了會致癌,醫家已將類似的原理解釋得很清楚。但由於一種不合理的習慣.人們常會不顧營養,而顧色香味。土豆是我們的家常菜之一,切過土豆絲的人會知道,剛切好的土豆絲不久就由鮮白變得醬紅難看,若為了營養,則不宜洗盡還白,但燒食就缺了一“色”,讓你見了沒食欲,你說怎麼辦?這時營養說就隻好乖乖讓步。營養是一個核心問題。沒有營養,食而無用,甚至有害。如果我們不知道營養的有關知識,勢必會事與願違,花的錢等於白費,你本有意理財,卻“好心辦了壞事”,豈不懊悔?營養存在於原料中。在烹調過程中,若方法不當,必然影響到菜肴的營養。另外,在營養的成分問題上還有必要弄清,光注重一部分營養,而忽略另一部分,終究會給身體帶來麻煩,引起這樣或那樣的病症,那就“不好玩了”。關於營養問題,我們會在後麵的章節中專門談到,請您留心點兒。
飲食姓“全”不姓“偏”
據研究表明:沒有一種食物能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也沒有一種營養素能夠滿足人體的全部需要。如果營養素單調或飲食結構不合理,人體所需營養成分得不到及時補充,就會出問題。可是,我們有很多人不懂人體需要各種營養素,吃東西全憑個人好惡。喜歡的,吃得非常多;不喜歡的,吃得很少,甚至不吃。老百姓管這種現象叫“挑食”或“挑嘴”,現代營養學稱之為“偏食”。長期偏食導致的結果是兩個極端,要麼是身體某種營養缺乏,造成發育不良,豆蔻年華弱不禁風,體單力薄,抵抗力下降,易染各種疾病;要麼身體某種營養素過剩導致體內脂肪大量堆積,年紀輕輕便臃腫不堪。為步入中年或老年留下後患。還有一種偏見型飲食,如有些女孩子,由於長期偏食,身體過胖,於是便有意識的節食。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動。她們認為肥胖是多吃造成的,少吃即能減肥。為了體型優美,寧肯挨餓。有的甚至三餐並做一餐。由於不得法,結果不僅沒有減肥,卻因營養不良,百病叢生。還有些女孩子體弱多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便認為體虛則要補,不分青紅皂白,食補藥補共同進行,不問身體能否承受,愈補愈虛,導致惡性循環。一般來講,對飲食我們要持一個開放的態度,稍有偏好無可厚非,但如果執著到非某幾樣菜不食,甲乙丙丁食品絕對不吃,這就有點嚴重了。當然,種種偏食除了心理因素之外,還存在著諸多的客觀因素。調查表明,一般城市居民飲食中來源於脂肪中的熱量所占比重偏高,而來源於糖中的熱量所占比重偏低,在人們的膳食結構中還存在著植物性食品比重偏低的問題。而在一些收入較低的城市居民中,一些主要的營養素都沒達到標準。目前出現的居民家庭膳食結構失調,營養搭配不合理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居民不懂吃的科學,持有“吃得多吃得好就是營養高”的偏見,重“副食”輕“主食”,重“口味”輕“搭配”;致使某些營養出現過剩。因此,農村居民要減少糧食攝入量,增加牛、羊、肉、魚、蝦、蛋、奶、瓜、果等消費,從各種副食中攝入熱量。城市居民則應適當減少各種高脂肪的油肉類消費,同時適量增加糧食消費以及各種豆製品等低脂肪食品,以達到人體營養需求平衡。大自然可供人類攝取的食物是極其豐富的,誕生了生命個體,同時賦予這些生命個體以健康的物質條件,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如果我們懂得科學地利用大自然的饋贈,也許就會少生疾病。同時,有著這些豐盛的可食之物,生命也會在咀嚼中平添趣味。我們應該盡量地攝取各種富含營養的食品,要有第一個嚐西紅柿的精神。食物的產生也是開放的,是層出不窮的,我們不要固步自封。應該說,花錢的樂趣就在於體驗其中所包含的生活的趣味。在吃上花點時間,用點心,研究研究其中的營養機理,為自己的生活開拓一條獨到之路,樂趣也便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