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吃裏有乾坤(上)(3 / 3)

食療食補宜和忌

利用食物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稱為“飲食療法”。飲食療法曆史悠久,早在夏代就已有人把芳香植物釀成酒,用於浸泡一些植物食品,以為藥用。《黃帝內經》有“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記載,這是最早的食療理論基礎。唐代名醫孫思邈著有《食治》一卷。到了宋代,《太平聖惠方》載:“夫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清神爽誌,以資血氣,若能食用平屙、適情遣病者,可謂上工矣。”明代偉大的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也詳盡記述了許多食用植物和動物在醫學上的應用。到了清代,著名溫病學家王士雄推出了《隨息屈飲食譜》一書,其中所介紹的食療驗方通俗易懂,方便有效,備受歡迎。東漢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采用了薑、蔥、棗、蜜、醋、羊肉等食物治病養身。其中“豬膚湯”、“當歸生薑羊肉湯”成為藥食兼備、療養兼施的典型方劑。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首用豬、羊肝製“去雀目”。至宋代出現了藥膳,至清代則藥膳愈來愈多,名目成千上萬。祖國醫學最早提出了“以髒補髒”療法,認為動物與人的同種髒器,其形狀與組織屬性功能一樣,故可以形治形,以髒治髒。如可以用豬、羊之腎補腎氣,治療腎虛所致的病症;用動物肝治療肝病及血液病;用胰髒治療糖尿病;用胎盤治療虛損等。中醫還認為,各種食物都有各自的營養特性,如蔬菜、瓜果多性偏寒,適用於熱性疾病患者食用,但對虛寒之體者當忌用,這些也是中醫“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的體現。對於虛弱所致的疾病,當食富含營養的雞蛋、魚、肉和動物內髒以調養,即所謂“虛者補之”,延用至今仍被大家所公認。現代醫學對食療的認識,即是科學地將食物經過合理搭配,使人體攝入平衡營養,以供身體生理活動所需,並改善人體機能。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食物的某些防病治病作用來自於它們所含有的各種營養素、藥用成分、食物性能。比如,動物肝髒中含有維生素A可治療夜盲;海藻中含有碘可治療甲狀腺腫;芹菜、茄子、大棗中含有較多的C種維生素,可以防治高血壓、動脈硬化;米、麵等主食可供給澱粉;肉、蛋類可以供給蛋白質和脂肪;蔬菜水果可供給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盛夏酷暑,吃些瓜果,喝些綠豆湯,可清熱解暑;嚴冬吃羊肉、狗肉,可禦寒、保暖;患了腸炎口服大蒜可愈等等。這些都依賴於食物的性能及有效成分。合理的飲食有益於身體健康。相反,若攝入不足或偏食、過量,則可造成某些營養成分的缺乏或過剩,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有學者撰文分析了食療的宜和忌,這對於我們不少熱衷於食療的朋友,不啻是一個有益的提醒。這裏給您介紹如下:

(1)宜和忌偏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指出五味對五髒各有其親和力。不同口味的飲食、藥物入胃以後,各擇其所喜髒腑而先歸。因此,長期偏嗜某種食物或服用某種藥物會引起某一髒氣偏勝,進而導致髒腑功能失調,疾病叢生甚至夭折的不良後果。《素問.五髒生成篇》作了具體的論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指出多吃鹹味,能使血脈流行凝澀不暢而使膚色發生變化;多吃苦味,能使皮膚幹枯無光澤,毛發脫落;多吃辣味,會使筋脈拘急指甲幹枯無光;多吃酸味,會使肌肉變厚皺綿,嘴唇外翻;多吃甘味,會使骨骼疼痛,頭發脫落。這是偏嗜五味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素問.生氣通天論》還有“高梁之變,足生大丁”之記載,告誡人們過多地吃肥美油膩的厚味食品,容易長大的癤瘡。對於健康人如是,對於病人更應強調切忌偏食,否則會加重病情。《素問.宣明五氣篇》強調:“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靈樞五味論》也記述了嗜五味所發生的各種病征;多食酸味能使小便不通;多食鹹味會引起口渴;多食辛味能使人感到心中空虛;多食苦味會使人嘔吐;多食甘味會使人心中煩悶。因此《內經》提倡全麵膳食,調和五味。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意思是說注意飲食五味的調和,會使骨骼正直,筋脈柔和,氣血流通,皮膚、肌肉、髒腑的紋理以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堅固致密,骨氣精粹。人們必須謹慎而嚴格的遵守養生法則,才能享有天賦的壽命。

(2)宜節食忌飽食

《素問.痹論》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告誡。《素問.生氣通天論》亦有“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的記載。指出飲食過多,腸胃就要受到損傷。吃得過飽,胃腸間的筋脈會因食物充塞而不順理、遲緩,從而產生下痢膿血或變為痔瘡,如果酗酒,每使氣往上逆。其他篇章所載多種疾病都有“飲食不節”這一致病因素。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將“食飲有節”視作益壽延年的重要養生術。

(3)疾病飲食禁忌

《內經》對各種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也有所記述。如《素問.熱論》指出外感熱病的飲食禁忌:“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意思是說如果病人發熱稍退,就吃肉類等難以消化的食物,就會疾病複發;如果多吃了東西,可使餘熱遺留不清,所以食肉類等難以消化的食物或飲食過多,都是熱病所禁忌的。《內經》提出的飲食宜忌是古代醫家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臨床實踐及現代醫學證明,這些論述都是客觀存在而且應當努力遵循的準則。臨床上每每看到多種疾病均與不良的飲食行為有關。如偏食肉食和酗酒的人屢生瘡癤,也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過食油膩可導致脂肪肝、肥胖症、心腦血管病,還會誘發膽囊炎、膽石症及胰腺炎。日本是一個島國,飲食多海味偏鹹,心腦血管發病率高,在強調淡食後,發病率有所降低。當今世界各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發達,食物資源越來越豐富,食品工業空前發達,各種各樣的食品琳琅滿目,人們沉浸在飲食美味的歡樂之中,然而飲食也會給人類帶來諸多疾病以及嚴重的早熟、早衰、短命的惡果。自本世紀3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開展了“限食長壽”的研究。在檢驗了多種因素對實驗動物抗衰老的作用的基礎上,認為哺乳動物以限食抗衰老最為有效,應用多種動物以限食與自由進食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限製飲食的動物,其平均壽命與最高壽命都比自由進食動物明顯延長。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阿魯恩.羅伊認為,如果人類采用“少吃”這種飲食模式,便能使概率壽命增加20~30年。日本甲田光雄先生認為,少食為健康之本,提倡少食療法。通過少食、斷食和生菜食等方法以強身益壽,防治疾病。研究證明,許多現代醫學感到棘手的疾病,如胃下垂、慢性結腸炎、支氣管哮喘、心腦血管病、重症肌無力、帕金森氏病、癌症、不孕症等,運用少食療法,都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病人與飲食的有關話題我們將在後麵的章節中作進一步的闡述。綜上所述,食療具有取材便利、簡單易行、安全無毒、無痛苦、療效可靠、不額外多花錢就可治療等優點。當然,食療隻是醫治疾病的手段之一,它與手術開刀、打針、吃藥、放療、理療、推拿、按摩、針灸等治病方法具有同等的地位。它們各有所長,能夠因人、因病、因症、因時、因地地辯證選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特殊功效。食補主要是為求健康長壽而采用的一種辦法,與食療一樣,食補亦有上文提到的宜忌,而重要的是,食補定要因人而異,並不是隻要補品便對人體必有好處,關鍵也要看對症,不可盲目進補,在進補前最好先請教醫生。另外,名貴的食品,不一定療效就好。因此,對於食療食補,我們要有比較明確清楚的認識,切忌盲目,瞎療瞎補一氣,到頭來悔之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