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吃裏有乾坤(下)(1 / 3)

保健食品的誤區

饑寒盼溫飽,飽暖思健身。在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觀念逐漸發生了改變。男人希望精力充沛,女人希望青春永駐,老人盼著長壽,兒童需要益智。在這芸芸眾生的普遍心理要求下,保健食品身價猛增,短短幾年內,保健品家族呼啦啦冒出了幾千個品種。這“精”那“液”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強力助推中,在“奇特功效”美麗麵紗的籠罩下,紛紛粉墨登場。麵對這眼花繚亂的保健品市場,消費者如缺乏必要的知識,就會無所適從。一會兒純淨水,一會兒鱉精,一會兒口服液。睡不著了喝“眠安方”,厭食了買“吃飯香”,跟著流行走,跟著廣告走,現代人走得興高采烈,又走得稀裏糊塗!這實際上體現的是一種極不成熟的消費心理。毋庸諱言,一些質量上乘的保健食品確實給許多人帶來了健康,使人們的體力和精力得到補充和提高。尤其是對部分人的一些常見病和慢性病,適當服用保健品可使較重的病人病情得到緩解,較輕的病人可以早日恢複健康。對那些工作繁忙,生活負擔沉重的人們保健補品也能助他們一臂之力,去麵對生活的挑戰。然而在另一方麵,良莠混雜的保健品也給許多人帶來了始料不及的後果。如有一種被查封的“靈丹”,就曾將普通的靈芝孢子粉吹噓成治癌神藥,並且用虛假病例廣為宣傳,使得一些癌症病人為買“靈丹”不惜傾家蕩產,結果卻耽誤了病人的治療,落得了個人財兩空。再如不少父母為使孩子能應付緊張繁重的學習任務,給孩子買了這樣那樣的保健補品,結果在給孩子補充了體力和精力的同時,所含的激素也使許多未成年的孩子早早地步入了青春期,讓孩子和孩子家長都陷入了無比尷尬的境地。還有一些保健品本身並不含多少有效成分,對人既無害也無益,如曾被新聞界多次曝光的某些鱉精、蜂王精等,隻是讓不少人“瞎子點燈——白費了(蠟)”。而在實際生活消費中,還有另一種引導性。也許你是一個“成熟”的消費者,對那些說得天花亂墜的保健品不屑一顧,可是當你的親朋好友說服用某一種保健品有奇效後,你的心裏可能就掠過一絲微風,耳邊類似重複者三,十有八九你肯定會去買,哪怕你的標準隻是試一試。而你在試了再試仍不見效後,方信了保健品並不對每一個人都適用的道理。實際上,營養保健食品是專門為某些特殊人群配製的,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有用的。人體是一個綜合平衡的有機整體,單純一種營養素過高是有害的。

饕餮無邊害無窮

一方麵,我們中國人的善吃、會吃、敢吃,令天下人欽羨、咋舌;另一方麵,正是這種沒遮攔的吃、沒出息的吃,又引起國人憤恨乃至唾罵。公款吃喝已讓老百姓恨之入骨,拿人民的血汗錢去觥籌交措是腐敗,吃蟲們欲壑難填,以至當說某人有“官相”時,即指有“腹肚”或曰“福肚”,大腹便便之意。因為在老百姓眼裏,這樣的肚子與官是劃等號的。至於這種吃喝風何時能真正刹住,且不去說它。畢竟普通的老百姓尚沒有這份“揮霍公款”的“權利”。這裏點一點與老百姓有關的不文明、不道義、違法的吃,以示警醒。這從花錢角度講,是喂飽了胃,卻虛空了心。現代人吃慣家常菜,便紛求野味而食。雖無可厚非,但不少國家保護動物因此而遭了殃,青蛙又稱田雞,農人偶捕而食,似乎無傷大雅。而當田雞被作為一道菜在餐館流行而在鄉村田野被視為致富之路時,青蛙的處境尤為不妙。當入夜的捕蛙者抓起這些可憐巴巴的小東西而在夏夜失了鼓噪的“蛙聲一片”時,人們的感覺已不隻是有點寂寞了。吃慣了家禽家畜的人,總在尋思著野味。有這麼一個潛在買方市場,各種違法的捕獵就屢禁不止了。許多珍稀的動物都遭了殃,有的已經滅絕,這方麵的報道則不絕於報章。其根本的一條,我們的吃客有著啥都想吃的精神。許多餐館則以實物相誘,而執法部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因“管不過來”,或因拿了別人的好處。以至你說你的,我吃我的。如果說吃這種珍稀動物有點“偷著吃”的味道,那麼吃“觀賞魚”、“金絲宴”等則是顯得有點無聊甚至是愚蠢了。據報載,某大款在一家餐館用餐,突發奇想,指著餐館的觀賞魚問服務小姐,能不能吃這個。小姐說這得問經理,經一番商榷,以每尾300元成交而吃。幾年前報道的為顯示富有而幾十萬元一桌的“金絲宴”,就有人寫文章揶揄道:“吃金子會中毒的”。也許有人說這些吃法離我還很遠,我想吃還沒這個資本呢,那麼,你是否參與過一些不文明的甚至殘忍的吃法呢?廣州一份發行量頗大的報紙,曾載文列舉了幾則以延長動物的死亡過程來獲得口福的野蠻吃法。如白灼驢肉,取健康活驢一隻,綁四蹄,然後往驢肥臀上不斷澆開水,驢負痛長嘶,吃者談笑風生,待驢臀泛白,用利刃削肉蘸汁而食,直至驢血絕而死。紅燒鵝掌,則將一群洗淨腳掌的活鵝放進一個不能逃逸的大平底鍋上,加火燒鍋,讓鵝受熱掙跳,鵝掌充血,然後往鍋內加調料,等香氣四溢,鵝痛得無法再掙紮時,斬下鵝掌而食之。活猴腦,將活猴置於一僅能露出猴頭的鐵桶內,下燒火,猴受熱拚命將頭伸出桶外,操刀者看準位置,一刀削去靈蓋,吃者即用小勺攪出腦花,拌蘸調料進食……居家百姓大都與這類饕餮無緣,說這些隻當是聽了故事。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並不鮮見的種種吃傷了胃的故事,卻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比如豪飲豪吃,酒精中毒,或把胃撐破。這就與當初“吃好”的想法相左。讀者之中也許有不少人有不吃早飯的經曆,特別是上班族,早飯不想做,又想多睡會兒,結果就把早餐省掉。可醫生說不吃早餐有幾樣壞處,比如膽汁過多,易析出形成膽結石;胃酸過多易形成胃炎乃至胃潰瘍,等等,年輕時還不覺得,等上了一定年紀,不吃早飯的壞處就顯露出來了。上班族隻有晚飯自己做,居家一日就這一頓晚飯,還能吃差?有可口美食、美酒,樂而縱食,大違晚飯吃少的良訓,久之,胃便遭了殃。人身體的各部重要器官全靠自己愛護,弄傷了一處,即使治好了,也像彎折了鐵釘弄直了一樣,受傷的地方永遠是脆弱的。

不懂常識壞處多

居家過日子,在善理財的前提下,要想吃得愉快、健康,基本的日常生活常識不可不懂。近年來,關注生活的報章多起來,這反映了人們已越來越注重生活的質量,關注自身的健康,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不能不顧自己的健康而大談奉獻,大談報國,其結果是得不償失。但是,在生活常識文章火爆的同時,各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又多起來了。比如,這家雜誌介紹說菠菜不可與豆腐同食,白開水喝多了會致癌等等,那家報紙說菠菜與豆腐可以同食,多喝白開水有益健康。讓讀者暈了頭,不知聽誰的好,久之,就相信自己,不管那麼多。這就是都走了極端。基本生活常識是必需的。這不僅體現在你對自己身體的重視程度,也意味著你在吃上花錢上有明確的導向,不盲目消費,或者給自己帶來種種不利的影響。這些基本常識包括燒製菜的基本技巧,營養結構的合理搭配,飲食生活的若幹誤區等等。學起來並不難,隻要你有心,選一兩本生活消費類的刊物,比如《消費指南》、《中國食品》等,經常留心一下上麵的內容。久而久之,你就會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常識,它能帶給你溫馨和幸福,甚至能為你解除煩惱,祛除病痛。比如,有不少雜誌就介紹過大蒜、生薑、醋等等的妙用,你將其歸結起來,便屢試不爽,如果你暈車,常識告訴你含一片生薑即可,如果你吃傷了食,喝一碗濃茶,就會把鼓脹的胃弄舒泰了,這些比花錢吃藥管用得多,而且無副作用,何樂而不為?如果你真有點惶惑於常識的缺乏,也許後麵有關章節會讓你心下釋然些。筆者收羅了一些常見的“亂食”,你可以對照一下,看自己是否曾經這樣做過。

花錢與吃有辯證

花錢與吃的辯證關係倒不像純哲學那麼高深,說起來,這隻是一個通俗的人人皆明白的道理。但也許並不是人人都想過這個問題。就筆者看來,花錢與吃就好比形式與內容的關係。花不花錢,花多少錢,怎樣花錢等是形式,而主要是由吃不吃,吃什麼,怎麼吃來決定。我想,真正踏實過日子的人,沒有誰會在吃上花錢瀟灑得如同風過葉落。畢竟,我們的生活經驗讓我們懂得,口袋裏的幾個錢來之不易,浪擲之心一起,你就注定卷入漩渦。於是,我們就得綜合權衡算計在吃上如何花錢。花不花錢似乎很容易決斷。餓了肯定要吃。在沙漠行走饑渴難忍,這時你寧可用一袋金子來換取一個饅頭和一杯水。而當你吃飽後,你是否還會這樣做呢?你就會權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是:你原本吃飽了飯,又看見好吃的,買不買?或者買回家下頓吃?(比如你出外旅遊,晚飯吃過,出去逛街,對滿街的風味小吃垂涎不已。你可能就想品嚐)某些食品因其物美價廉,平日購買又太貴,那麼你可能在某一個特殊的日子批發上一批食品,要好好享受一下這些東西(其結果也許是你吃不了這麼多,或東西過期等,算起來也許比平日買的還貴)等等。筆者建議的一個原則是:量力而行。不要因便宜而過多購買自己已有或不缺的食品。實際上,很多食品不宜久放,你的胃口也是此一時彼一時。現今又非食品短缺的時代,還是少點“囤積居奇”的心思好。花多少錢則體現了自己對某一食品的需要程度。當你在為花多少錢而考慮的時候,“貨比三家”的想法也許就有了,也許其他地方便宜,或有令你更滿意的東西,於是去轉轉。應該說這是相對比較成熟的心態。比如關於吃肉、買菜的問題。附近有很多賣肉的攤點。個體的比國有店的每斤肉要便宜一兩元,但同時你會考慮,國有店的肉也許讓你放心些,那麼你是寧可多花錢吃放心肉呢?還是少花點錢,但可能就吃上注水肉、帶病體的肉呢?這各有各的選擇,有一點恐怕得占主角,那就是收入的多寡使你不得不認真考慮。買一般菜也是如此,大市場的菜比正規小攤點要便宜許多。相對有錢的人可能就會圖近路不去大市場,收入相對較少的人可能就成了大市場的常客。二者異曲同工,不存在去哪一處有生活的優劣問題。筆者倒覺得去大市場比正規小攤點好。我總覺得在一處花20元錢,而在另一處花10元就能辦到的事,怎麼說都有點被人愚弄的感覺。被人宰了一刀還說謝謝你,真不知那人心裏是怎樣的想法。另外,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需要權衡的是購買與吃有關的禮品,即花多少錢合適。大送禮品不宜提倡,但這又是一個基本現實,或說基本國情。一般來講按彼此的親疏程度或想托人“辦事”的利害程度,約略有一個數字。當然,更重要的是怎麼花的技巧。也許花100元所達到的效果與花10元達到的效果雷同,這是下麵將要講到的問題。懂得怎樣花錢應該是消費的高境界。在有關吃上清楚怎樣花錢,不僅需要懂得吃的相對豐富的知識,還需要一個較成熟的消費心態。這種心態其實也是智慧和閱曆的外化。一般人基本上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但又似乎不太熟悉。比如我們都在安排一日三餐,成年累月的吃,都是花了錢的。但達到這種高境界的人也許會在吃飽、吃的方式、吃的營養、吃的味美、吃的情趣、吃的文化品位等等“指標”上適時地調整選擇一個“極大值”。其結果是:或是省錢了,或是得了實惠,或是得了心理慰藉。這並不難達到,隻要我們留心,我們總是會在“怎樣在吃上花錢”的問題上展現我們的智慧。這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主要靠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吃上理好這個財。也許在此,這個“財”概念廣泛了些,主要指金錢上的財富,也指精神上的受用,或說愉悅的程度。舉幾個例子。你在餐館吃了一道可口的菜,常去吃經濟上也許承受不了,這時你不妨自己動手做。在燒製菜肴上有自個兒的參與和創新,吃起來是別有一番趣味的。不信你試試。前文講過的營養與美味的問題,也許你持有的是營養第一的信條,但保不準你會“越軌”,嚐一嚐營養並不怎麼樣卻“味道好極了”的食品,實際上,沒有人會要求你一定不要這樣做。在吃的問題上,不要過於死板倒是真的。如果你家裏來了尊貴的客人,你想怎麼讓客人吃得高興呢?上餐館吃飯,低了檔次對不住人家,高檔次的價格又不菲。自己做呢?對,自己做。當然,前提是你得有幾手,才能在關鍵時刻“露一手”。於是你決定露一手。你得安排—個得當的食譜,爭取做到營養足,味道美,還要顏色、菜香、菜形等。若客人是文化人,不妨炫耀一手文化蘊味不錯的菜。然後在餐桌上細說出一個文化內涵的甲乙丙丁來,則客人就不單純是口味之感,而是全身心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