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吃裏有乾坤(下)(3 / 3)

5.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製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體能量,體力活動消耗能量。如果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多餘的能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積存,即增加體重,久之發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勞動或運動量過大,則由於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勞動能力下降,所以人們需要保持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對於腦力勞動者和活動量較少的人應加強鍛煉,開展適宜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遊泳等。對於消瘦的兒童應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攝入,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和適宜體重。體重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現。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兒童的傳染病等。經常運動會增強心血管和呼吸係統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提高工作效率,調節食欲,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占總能量的30%、40%、30%為宜。

6.吃清淡少鹽的膳食

吃清淡膳食有利於健康,即不要太油膩,不要太鹹、不要過多的動物性食物和油炸、煙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油脂的攝入量越來越高,這樣不利於健康。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過多,平均值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二倍以上。調查表明,鈉的攝人量與高血壓發病呈正相關,因而食鹽不宜過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食鹽用量不超過6克為宜。膳食鈉的來源除食鹽外還包括醬油、鹹菜、味精等高鈉食品及含鈉的加工食品等。應從幼年就養成吃少鹽膳食的習慣。

7.如飲酒應限量

在節假日、喜慶和交際場合人們往往飲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營養素,無節製地飲酒,會使食欲下降,食物攝入減少,以致發生多種營養素缺乏,嚴重時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過量飲酒會增加患高血壓、中風等危險,並可導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對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定都是有害的。應嚴禁酗酒,若飲酒可少量飲用低度酒,青少年不應飲酒。

8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

在選購食物時應當選擇外觀好,沒有汙泥、雜質,沒變色、變味並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嚴把“病從口入”關。進餐要注意衛生條件,包括進餐環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衛生狀況。集體用餐要提倡分餐製,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

樹立健康飲食觀人的思想有健康與否之辨,人的飲食觀念也有是否健康之論。實際上,除前麵所述幾個重要的健康飲食原則以外,我們還應該糾正以下幾個觀念上的誤區。

(1)不吃早餐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的第一步便是從早餐做起。但早餐常易被人忽視,其實,從人的生理需要來看,早餐應當是有質有量的一餐。因為人體活動,特別是腦力活動的能量主要來自血糖,血糖又來源於食物中的澱粉。一個人從晚餐到次日早餐前,其間隔有十多個小時,胃早已空虛;上午又是一天中活動量最大的時間,需消耗較多的能量,如不吃早餐,血糖就得不到及時的補充而下降,就會嚴重影響腦組織的正常機能,人的思路就會變得遲緩、混亂,表現為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是正在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還會影響大腦的重量和形態的發育,對大腦造成損害。另外,不吃早餐,胃內空空如也,胃酸及各種消化酶勢必會直接作用於胃黏膜,時間一長,就會造成胃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係統疾病。不吃早餐又會加大中、晚餐的進食量。如果晚餐吃得過多過好,更容易使血糖轉化成脂肪積聚而形成肥胖,並導致動脈硬化,引起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吃好早餐十分重要。有人形象地說:吃早飯要像“國王”,午飯要像“王子”。吃晚飯則應像“乞丐”。早餐應占全天熱量的30%,除主食(穀類、麵包、饅頭)外,如能再補充一個雞蛋和一杯牛奶就更為理想。

(2)食不厭精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開始拒絕糙米粗糧,隻吃精米白麵。統計部門對我國35個大中城市的調查表明,城市居民葷菜與蔬菜的年消費量比例為2:1,細糧與粗糧之比竟然懸殊到1:0.07。而科研資料表明,特級大米比標三大米(糙米)蛋白質多損失16.55%,脂肪多損失35%,纖維素多損失40%,鈣多損失60%,磷多損失40%,其他人體需要的重要微量元素如鉻和錳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超損失。“食不厭精”的結果,一方麵是造成營養過剩,長期食用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會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腫瘤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另一方麵又會造成營養不良。據調查,目前城市居民有近1/4的人處於營養不良狀態,比農村人口普遍高8個百分點。因此,現代都市人還是應提倡雜食,講究營養平衡,合理配膳,應以進食低糖、低鹽、低脂肪食物為主,並要把粗糧、雜糧請上餐桌。

(3)飲食無度

17世紀初,英國農民托馬.佩普平日難得溫飽,粗茶淡飯,卻活了152歲。英國皇族為了學習他的長壽秘訣,請他進宮傳經,對他盛情款待。他見餐桌上盡是美味佳肴,於是放開肚皮享用,結果三個月後竟一病不起。其死因很簡單:暴食。現在不少人由於交際的需要,或是逢年過節,總喜歡狂飲暴食,弄得終日腹脹胃滿。由於進食過量的葷腥食物,促使膽汁、胰液大量分泌,就有發生膽道疾患和急性胰腺炎的可能。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增高,也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同時,暴食還會引起嚴重的消化不良和腸胃疾病。因此,人們在全麵攝取營養的同時,更應注意飲食有度有節。1700年前西晉張華在《博物誌》中說:“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民諺亦有“吃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現代研究認為,節食不僅能減輕胃腸負擔,而且由於機體處於半饑餓狀態,植物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係統會受到良性刺激,增強人體的調節功能,促使體內環境均衡穩定。免疫力增強,有利於提高抗病力,延緩衰老過程。但節食並非是吃得越少越好,一般以每餐七八分飽為宜。

(4)盲目進補

近年來,由於人們經濟條件改善,於是,由“富”而滋生出對名貴補藥補品的貪求和迷信,把有錢吃補藥補品看成是高級的生活享受,甚至成為衡量社會地位的尺碼。然而不懂補法、補藥之理,則很可能使人自嚐苦果。清末江南名醫餘聽鴻在他的醫案《食參目盲》中記載:說有一個富人,在申(上海)營業,並無痛苦而自以為體虛,遂以上好人參二兩納入一老鴨腹中,煮湯食之。五日後覺目光模糊,十日後即兩目青盲,不能視物。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患病是由於致病因素使肌體的陰陽氣血失衡而產生的,治病則是用藥物來調理肌體失衡之偏,即“扶正祛邪”,但補益藥食在應用上與各人的體質、年齡、性別及季節、地區等因素有關。正如清代名醫程國彭所言:“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冷熱、不識開闔、不知緩急、不分五髒、不明根本、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因此切不可亂用補藥。

(5)飲食萬能

生命在於運動,需要不斷通過飲食而補充人體所需各種養分,但飲食並非萬能。即使你將每天的營養素安排得最全麵,你也難保不了差錯。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肌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等都是製約健康生命的因素。一方麵,我們隻有遵循飲食的科學原則,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另一方麵,注重加強自身的各種保健,比如晨練、做保健操等等,肌體的新陳代謝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使生命充滿生機勃勃的活力。盡管你在吃上會花錢、吃得好,但懶於運動,結果也許每每事與願違。現在的許多文章都把飲食說成是養生之本。並且,這種觀點得到廣泛的認同。但中醫論者認為,飲食不是養生健身的根本。養生之首要在於不得病。不得病在於做到精神內守和真氣從之,真氣從之在於做到恬淡虛無,恬淡虛無在於做到心態平衡的無欲。人體的能源不是五髒、大腦和氣血。人體的能源是精神,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真氣。一個人精神鬱悶、茶不思、飯不想,什麼好的食物也吃不香;有的人遭到重大的精神打擊後還會產生更嚴重的生理疾病,如精神錯亂、腦溢血等。生理的疾病可以用飲食治療,而心病還需心藥醫,非飲食可以醫治。養生要從能源、根本上下功夫,才能達到真正的健康。認清人體之能源,養生健身之根本,可以走上養生健身之正路,身心達到真正健康的目的。本人縱觀中外,凡是過於看重飲食,注重營養的人,身體大多並不健康,有的甚至過於肥胖,或患有濕阻痰喘之症。此乃營養過剩或肥甘之物過多所致。五味補五髒,但不能平衡五髒。精神是平衡、協調五髒的根本。精神不平衡,導致五氣不平衡,五氣不平衡導致五髒失調和氣血運行的混亂,由此產生種種疾病。心平氣和,心安體泰。要達到五髒的平衡、身體健康,必須保養精神,做到心態平衡。

(6)健康消費無主見

在飲食上最忌隨波逐流,被市場牽著鼻子轉。今天某功能食品對你全身疾病均有療效,明日某保健飲料使你提神醒腦,喝了還想喝。而完全忽略了對這些產品的內質的深究。完全憑人家廣告,憑別人的消費熱情說了算,在消費的一浪又一浪的熱流中,迷失了自己的主見。共同之處是“財”之流逝,嚴重的則可能“人財兩空”,後悔莫及。因此,我們不要為時下的消費熱潮所蒙蔽,靜心思考一下,弄清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然後再慎重選擇你所需要的產品。在麵對迷人的廣告時,你要守住一個信條:說得天花亂墜的,多半會有假。科學就是科學,來不得半點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