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置家庭好幫手
居家過日子,為廚房配備一些必要的設施是恰當的。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加快,觀念正發生很大的改變,在吃上,方便、快捷、衛生的食品頗受青睞,因此,冰箱、微波爐等進入普通家庭已是老百姓的基本要求。不要以為購置這些東西花去了大錢、“得不償失”,其實不然,冰箱為您提供了一個貯放食品的理想空間。從經濟角度看,這為節省提供了不少好處,更為重要的是:方便、“如願”。比如,你每周隻需采購一次菜,肉則可買上半個月的,這為你省了不少時間,而且原料不會因腐爛變質等原因而壞掉,這就是一筆經濟賬了。冰箱對於普通人已不陌生了,相對的,微波爐可能要陌生一些,與冰箱相比,它對您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有善用微波爐者,在報章早就發表心得,讀來確實如此。由於微波爐能快速烹飪,高效節能,不但使菜肴營養損失少,不改變蔬菜顏色,而且廚房裏幹淨、衛生、無油煙等優點,使它成為了愈來愈多家庭廚房的好幫手。然而,要使微波爐在烹飪中發揮特長和優點,除要具備一定的微波爐知識和烹調技法外,有些使用中的細節也不容忽視。下麵是幾點注意事項:
(1)寧可烹調不足,切勿過火對於初學用微波爐做菜肴者來說,在烹調食物時,寧可烹調不足,也不要過度。因為食物烹調不足,還可以重新加以烹製(微波爐的再加熱與普通烹調不同,不會影響烹調好的菜肴的色、香、味)。但反過來說,如果烹調過度,菜肴的色、香、味均要受到影響,就無法補救了。
(2)要注意使用中的細節①微波爐在工作時,不宜由兒童單獨操作,家長應提醒孩子不要玩弄爐門,以免發生意外。②當從微波爐中取菜肴時,要注意不可直接用手去接觸盛器,以防燙傷。雖然微波會透過盛器,盛器本身不會變熱,但是食物經過加熱,熱量會傳到盛器上,所以盛器也會隨著變熱,取時應帶上耐熱手套。還有在揭去保鮮膜時也應小心,要避免蒸汽燙傷手。③食物經微波爐烹調後,要擱置片刻才能進食。這是因為:一是讓熱量能均勻散發在食物內,完成自身烹調;二是防止食物內部還在繼續加熱,即刻進食會燙傷口舌。④微波爐不可作烹調以外的使用,如烘手帕、毛巾等,以免因加熱極快會冒煙而燃燒。
(3)用微波爐烹調時,用油、鹽應適量。用過多的油很難控製其熱度。微波烹調時效果最佳的還是色拉油,因為它可以杜絕生油因加熱不足而產生的生油味。在微波烹調時,應盡量不加鹽或少加鹽,因為鹽的加入會影響到烹製的食物中心部分的烹調程度。因此當食物加熱到相當程度時,再中途加入鹽和其他調味品;或者在烹調結束後再加入鹽和其他調味品,這樣就可以避免鹽的不良影響。尤其是蔬菜,在烹調時應盡量不加鹽,否則微波的能量滲透深度受到限製,隻停留在表麵加熱,會引起局部脫水或燒焦。
(4)烹調菜肴加不加蓋與保鮮膜因為微波烹調時,食物溫度極高,易蒸發水分,故烹調常覆蓋保鮮膜或玻璃蓋。加蓋或保鮮膜既可保存食物的水分,防止食物水分過多蒸發,過於幹燥或脫水,還可以保存部分蒸汽,縮短烹調時間。在炒菜和蒸煮、燉食物時,為保持食物原味可加蓋,且使盛器內溫度較為均勻。同時又可防止烹調時盤中汁液濺出,保持爐腔內的清潔衛生。通常多采用微波爐專用盤蓋和專用保鮮膜,因為它們耐熱耐高溫。下麵以“青椒肉片”為例,講講加蓋烹調。原料:裏脊肉2片(200克),青椒3個(100克)。調料A:醬油15克,料酒7克;調料B:醬油45克,料酒150克,糖10克,蔥l棵,薑,油,鹽各少許。做法:①裏脊肉片混合調料A,醃至15分鍾;蔥切段、薑切片。②將肉片置入盤中,加蔥、薑和15克油,加蓋以微波高功率加熱2分鍾,再混入調料B,再次加蓋以微波高功率加熱5分鍾後翻過,繼續加熱2分鍾。③青椒去籽洗淨切菱形片,放入另一盤中,加少許鹽和油,覆蓋上保鮮膜,以微波高功率加熱1分半鍾。④肉片改刀與蔥放入盤中,邊飾青椒片即可上桌食用。特點:肉嫩味醇,色彩豔麗。但煎炸食物時,為保持其酥脆,則不必加蓋或保鮮膜。例如“炸黃魚”。原料:淨魚2條重300克。調料A:蔥末2勺,薑末、鹽各10克,料酒15克,香油5克;調料B:幹澱粉45克,水15克,椒鹽23克,香菜葉15克,油150克。做法:①將魚橫切成長條狀,置碗中用調勻的A料醃15分鍾;B料調勻成澱粉糊。黃魚醃好粘裹均勻澱粉糊備用。②烤鍋加油以微波高功率加熱10分鍾,將黃魚放入,以微波高功率炸2分鍾,取出翻麵再放入爐中高功率炸2分鍾。③取出裝盤,撤上香菜葉,吃時蘸椒鹽即可。特點:色澤金黃、魚肉外酥香、內鮮嫩。下麵,是另二款微波爐菜肴,請朋友們一試。蔥油雞原料:嫩雞750克,小黃瓜l根。調料:料酒2大匙,麻油、鹽各1中匙,味精1/2小匙,蔥薑絲1/2杯,高湯2大匙,熟油2大匙。做法:(1)雞去內髒洗淨瀝幹、斬成小塊,然後加入料酒、鹽、味精、麻油拌和後裝盤,加蓋,用微波高功率烹6分鍾,再將雞塊取出排放於盤中。(2)將熟油倒入深盤,用微波高功率加熱2分鍾後,取出放入蔥薑、高湯,再用微波高功率加熱2分鍾,取出淋澆於雞塊上,然後將小黃瓜切片圍放於菜肴四周即可。特點:蔥香撲鼻,色澤油潤光亮,味鮮雞酥,老少皆宜。蘿卜排骨羹原料:豬排300克,白蘿卜250克。調料:醋、糖、醬油各1大匙,鹽、味精各1小匙,生粉2大匙,蒜泥、胡椒粉各1中匙,高湯3杯,香菜、麻油各少許,油2大匙。做法:(1)將排骨洗淨斬成小塊,用醋、糖、醬油、鹽、味精、生粉1大匙醃漬,白蘿卜切滾刀塊待用。(2)油放深盤中用微波高功率加熱2分鍾,放入蒜泥,然後倒入醃好的排骨,用微波高功率加熱3分鍾,取出後加入高湯、白蘿卜塊用微波高功率加熱10分鍾至沸。(3)取出加入胡椒粉,並以生粉l大匙勾芡。再用微波高功率加熱1分鍾,取出後散上香菜,淋入麻油即可。特點:香氣誘人,味鹹甜酸辣,骨酥湯鮮。有補陰益髓,消食順氣之功用。注意:(1)最好使用微波爐專用器皿來製作菜肴。(2)調料中所用大、中、小匙是廚師常用量具,廚具店有售,大匙是一般湯匙,約15克;中匙為茶匙,約10克;小匙為小茶匙,約5克。(3)微波爐烹飪菜肴時,是否加蓋或保鮮膜,視不同菜肴而定,不是必須都加蓋,加蓋和保鮮膜是為了防止變色、蒸發或汁液濺出。但煎、炸或要上色食物烹飪時則不用加蓋或保鮮膜。加蓋或保鮮膜也要用微波爐專用品。
2家庭飲食學問深
家庭飲食誤區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也許很多人認為,我每天不是吃得很好,不是沒什麼事嗎?但也許正是你的大意,對飲食的習慣,不知不覺讓你進入了飲食的誤區。首先,是飲食觀念上的誤區,這在前麵已談到過。其次,是常識誤區。現在,您可以細心對照一下,便可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生吃雞蛋:有人認為,生吃雞蛋有潤肺及滋潤嗓子的功效。其實,生雞蛋內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前者能影響人體的吸收利用,後者能破壞人體的消化功能,所以雞蛋應煮熟吃。豆漿衝雞蛋:人們往往在喝的豆漿中衝入雞蛋,此法不科學。因為,雞蛋中的粘液性蛋白和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後,會形成一種不易被人體吸收的蛋白物質,故豆漿不宜衝雞蛋吃。茶蛋:茶蛋是一種傳統食品,但卻對人體健康有較大的損害。因為,茶葉中除含生物堿外,還有酸化物質,這些酸化物質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起刺激作用,從而會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空腹喝牛奶:早晨空腹喝牛奶,在一些地方已成為普遍現象,其實這是極不科學的,空腹喝牛奶,胃腸蠕動快,牛奶中的營養物質還未被消化吸收,就進入大腸,這樣不但營養物質得不到充分的吸收,而且進入大腸的牛奶中的氨基酸還會轉化成有毒物質,危及人體健康。因此,宜先吃點心,後喝牛奶。多服鈣增加身體鈣質:其實,骨質疏鬆是人體內多種因素造成的,缺鈣隻是其中原因之一,服鈣片並不能預防因不運動、酗酒及抽煙所引起的骨質疏鬆病症。同時,攝取過量的鈣質,會幹擾人體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因此從天然食品中攝取鈣質是安全可靠的辦法。不吃肥肉與豬油:肥肉與豬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及高級多烯酸,這類營養素在植物油中是沒有的,因此隻要食用量得當,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不吃早餐減肥:不吃早餐恰恰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之一。因早上和晚上人體的激素分泌量不盡相同,不吃早餐而到中、晚餐吃得太飽,糖分反而容易吸收並形成脂肪堆積,長期不吃早餐還會出現心慌、頭暈、眼花、記憶力降低等症狀,對大腦功能產生惡劣影響。發燒多喝茶:發燒喝茶害處較大,因為茶葉所含的茶堿提高人體溫度,並可影響降溫藥物的作用,從而加重病情,因此發燒時不宜喝茶。水果代替蔬菜:不少孩子不愛吃蔬菜,而僅吃水果,其實蔬菜所含的纖維素對人體健康很有益。吃水果可以減肥:事實上所有的水果都含有糖分,尤其香蕉、葡萄、蘋果等含糖量更高,若多吃反而會增胖。纖維素是萬能的:實際上過量攝取纖維素,會導致孕婦和一些貧血病患者的貧血現象更加嚴重。因此較好的辦法是適量地攝取含纖維素的食物,如多食全麥麵包、水果、豆類及其他天然食物等。多吃鮮荔枝:荔枝是果中佳品,含有豐富的糖分、蛋白質、多種維生素、脂肪、檸檬酸、果膠以及磷、鐵等,是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水果。但大量食鮮荔枝,會導致人體出現血糖下降、口渴、出汗、頭暈、腹瀉等症狀,醫學上稱為“荔枝病”。橘子富含維生素C多吃無妨:橘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酸甜適中,很受人們的喜愛。但是,橘子不能多吃,一天之內吃橘子不宜超過3個。因為,3個橘子的維生素C含量已能滿足人體每天需要,而且多吃對口腔和牙齒有害。另外,還要注意,吃橘子的前後1小時內不要喝牛奶,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一遇到橘子中的果酸便會凝固,影響消化吸收。飯前或空腹時也不要吃橘子,因為橘子中的有機酸會刺激胃壁的黏膜,對胃不利。滋補藥與牛奶同服:不少老人喜歡在早晚喝牛奶,吃滋補藥。有關專家認為,牛奶和滋補藥不宜同服。因為,牛奶中的鈣、磷、鐵容易和藥中的有機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難溶、穩定的化合物,使牛奶和藥物的有效成分受到破壞。如補血藥當歸,含有2價鐵離子,是補血的有效成分,但如與牛奶同服,鐵離子將失去活性,其補血作用也隨之減弱。一些中藥中的生物堿也因易與牛奶中的氨基酸反應而失去療效,有的甚至產生刺激或過敏反應。吃豬肝時服維生素C:維生素C是一種烯醇結構物質,易被氧化破壞。尤其是遇到微量銅、鐵等金屬離子時氧化更為迅速。豬肝含銅、鐵元素豐富,每100克豬肝中含銅25毫克,含鐵25毫克。如二者同食,豬肝中的銅可促使維生素C氧化為去氫抗壞血酸而破壞原來的功能。因此,豬肝和維生素C不要同食。土豆燒牛肉:由於這兩種食物所需的胃酸濃度不同,會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從而引起胃腸消化吸收的延長。蔥拌豆腐:豆腐中的鈣與蔥中的草酸,結合成白色沉澱物——草酸鈣,同時造成人體對鈣的吸收困難。炒雞蛋放味精: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穀氨酸,炒雞蛋時就不必再放味精。紅白蘿卜混食: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紅蘿卜中卻含有一種對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可破壞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不僅如此,在與含維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調時,紅蘿卜都充當了破壞者。紅蘿卜隻有單獨或和肉類一起燒煮,才能獲得充分的營養。蘿卜水果同吃:蘿卜是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後,經代謝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此時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桔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製甲狀腺的作用,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海味與水果同食:海參味中的魚、蝦、藻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含鞣酸的水果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且易使海味中的鈣質與鞣酸結合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這種物質可刺激胃而引起不適,使人出現腹痛、嘔吐、惡心等症狀。吃肉飲茶:茶葉中的大量鞣酸與蛋白質結合,生成具有收斂性的蛋白質,使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既容易形成便秘,又增加有毒和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所以在吃肉食或高蛋白食物時,或吃後不久,都不宜飲茶。牛奶桔子同食:牛奶進胃後,牛奶中的蛋白質即與胃液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結合,然後進入小腸消化吸收。如果此時吃桔子或桔子汁,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與桔子汁中的果酸、維生素C發生反應,形成凝塊,影響人體消化吸收,還可能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因此牛奶與桔子(汁)不宜同食。濃茶能解酒:濃茶解酒,火上加油。經常看到有些喝酒過量者,手捧一杯濃茶,以為濃茶可解酒毒,其實不然,因為酒裏的酒精成分對心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性,而濃茶同樣具有興奮心髒的作用。酒後飲濃茶,兩者合二為一,雙管齊下,更加重了對心髒的刺激,危害心髒節律。醉酒後飲茶對腎髒也有害,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絕大部分在肝髒中被轉化為乙醛,再變成乙酸,最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隨血液進入腎髒,經腎髒排出體外。酒後飲濃茶,其中的茶堿可迅速使腎髒發揮利尿的作用,使尚未分解的乙醛過早地進入腎髒,而乙醛對腎髒有較大的刺激作用,使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所以酒後不宜飲濃茶。茶與牛奶同飲:茶葉中的鞣酸可與牛奶的主要成分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一種鞣酸蛋白物質,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胃蠕動變慢,容易引起便秘。因此,茶與牛奶在飲用時間上應間隔開來。飯後馬上吃水果:有人喜歡在飯後馬上吃水果,認為可以幫助消化並且補充維生素。其實水果中含有較多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果糖,很容易被小腸吸收。如果被飯菜的食物團等堵塞在胃中,無法快速通過到小腸,易導致脹氣、胃部不適並且影響可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這會使水果無法發揮應有的營養作用。因此,吃水果的時間最好在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左右。嗜吃植物油:近年來的宣傳都提出植物油比動物油含有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腦血管會產生有效的影響。有的人就以此為由每日對植物油不加節製,但對動物油避而遠之。其實植物油中也含有一些有害物質,如花生油、玉米油中混雜一定量的致癌物,棉籽油中也有影響生育功能的棉酚,菜籽油中含有的芥酸對冠心病患者更是不利。近來的科學研究還發現,過多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也是害多利少。因此正確的食用方法應是一份植物油搭配半份動物油,同時注意總量適度。不吃脂肪:物極必反,有的人聽說吃油太多對身體不利,就堅決不吃含脂肪的食物,其實脂肪在人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產生每天生活所需要消耗的熱量,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利用,參加肌體的生命代謝等等,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長期過少攝入也會發生營養不良甚至引發疾病。因此應提倡每日攝入適量的油脂,做到膳食平衡。炒菜多放作料:有的人炒菜時喜歡多放作料,如胡椒、桂皮、五香粉、丁香等,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這些調味品中均含有一定的毒性,久食可能會改變人體正常組織細胞中的基因密碼,從而誘發細胞畸變形成癌。另外,常吃這些物質還會使人出現口幹、咽喉疼痛、精神不振等副作用,並誘發消化道疾病等多種病變。涼粉做酒菜:夏天人們都喜歡吃涼粉,澆上芝麻醬、醬油、醋,再切上點黃瓜絲,有的還放上芥末,那味道清涼爽口,確是一道消暑去熱的好菜。特別是愛喝啤酒的人,都覺得這道菜即下酒又解酒,其實這可錯了。涼粉和粉皮在加工過程中要加入適量的白礬,成品才會有一定的透明度和勁力。但是,白礬有減緩腸胃蠕動的作用,涼粉佐酒,會使喝下去的酒在腸胃中的停留時間延長,增加人體對酒精的吸收,同時減緩血流速度,也就延長了酒精在血液中的停留時間。白酒代替料酒:料酒,因能調味,故名料酒;因其主要產地在紹興,又名紹酒。料酒加熱後香氣濃鬱,風味醇厚,而且含有氨基酸、糖、有機酸和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是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家中的料酒用完了,有人就用白酒來代替,以為都是酒,差不了多少。其實,這可相差許多。料酒中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乙醇有很高的滲透性,揮發性強,故用料酒醃漬魚類等腥味較重的原料,能迅速滲透到原料的內部,對其他調味品的隨之滲透有引導作用,使菜肴滋味融合,並能除去腥臭和異味。烹製肉類食品時,放入適量料酒,加熱後能使溶解的脂肪酸產生酯化作用,生成酯類等芳香物質,增鮮提味。烹製綠葉蔬菜時,加少量料酒,能保持葉綠素。白酒的乙醇含量高於料酒,一般在57%左右。若用白酒烹調,成菜滋味效果不佳,還會破壞菜肴的本味,其他作用也不如料酒。所以,烹調時不能用白酒代替料酒。上麵所列的“禁忌”很多是涉及到食物的搭配不當的問題。美國營養研究中心專家們的研究指出,一些食物在搭配時要更加注意。例如,維生素B1、B2、D等都和酒精相克,因此在進食維生素D含量很高的魚類,或其他含豐富的維生素D的食物時,就要記住不能飲酒;食含有大量纖維的黃豆、菜花的同時,再飲含有豐富鈣質的牛奶、酸奶,其化學反應後的物質就會阻止人體對鈣的吸收;雞蛋、動物肝髒等食物含有人體內製造紅血球的重要物質——銅,如把它們同含鋅量較高的食物(如瘦肉之類)同時食用,就會大量減少食物銅的析出。另外,西紅柿、柑等含有豐富維生素C的水果,亦可抑製銅的析出;在食用含有鐵質的肉類、穀類和種種蔬菜的同時,飲咖啡、紅酒或茶,也會降低人體對鐵質的吸收能力。相反的如飲上一些白葡萄酒,則能增強體內對鐵質的吸收。為了使人體能夠充分吸收食物中的營養,許多專家都建議,人們需把上述類型的各種食物分開進食,一般在進食某種食物之後,應相隔4小時左右,再食與其相克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