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話飲食
(1)春春天是文人騷客筆下永恒的讚歌。春風將冬眠的大地吹得萬物複蘇,一片生機,春的聲息,也將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喚醒。生命的機體因此而“秣馬厲兵”,“春播秋收”。因此,這些組織器官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供機體活動、生長發育之需要。這時人體需要補益元氣,以養脾胃。飲食適宜用一些甘蔗、荸薺、櫻桃、桔子等物,取其清淡甘涼,防止積熱在裏,要少食過於辛溫燥辣的食品,禁食熱物,如油膩油煎之膳食。早春,陰寒漸退,陽氣開始升發,乍暖還寒。根據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的理論,此時可適當吃些蔥、薑、蒜、韭、芥,這樣不僅能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而且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另外,還可適當進食些雞肉、動物肝髒、魚類、豬瘦肉、蛋黃、牛奶、豆漿等營養品,以滿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日趨活躍的需要,此時宜少吃性寒食品。仲春,祖國醫學認為,肝旺可傷脾,影響脾胃運化。因此,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講:“春天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時可適食大棗、蜂蜜、山藥、鍋巴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另外,此時應注意多吃菠菜、芹菜、胡蘿卜、油菜、萵筍、菜花、嫩藕、綠豆芽等黃綠色蔬菜和時令水果,以補充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的不足。此時正值各種既具營養又有療疾作用的野菜繁茂榮盛之時,如芥菜、魚腥草、蕨菜、香椿等,應不失時機地擇食。晚春,此時氣溫日漸升高,應以清淡飲食為主,除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菜水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變發瘡疽等疾病。中醫認為,春夏陽氣發泄,氣血趨向走表,是人體生長旺盛之期,不可亂用食補。對在春季有病症者,宜選用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補品或補藥,遵醫囑,小心進補。對體質虛弱、中氣不足、四肢無力、早期白發以及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患者,可酌情選食雞肉、鵪鶉肉、瘦豬肉、魚類、山藥、首烏、芝麻等補品。亦可采用補品與補藥配合補食的方法,以扶助正氣。體虛乏力,氣短懶言,或內髒下垂等,可用黨參、黃芪各20克,雞肉250克,配紅棗5枚,生薑3片,加水燉熟,加鹽調味,飲湯吃肉。經常服食,功效尤佳。傳統的觀點認為,人參能改善心髒功能,患冠狀動脈硬化的人服用人參有助於病情的康複。然而新近研究發現,人參中含有抗脂肪分解的物質,是具有多種蛋白質的一種肽類物質。這種物質能抑製體內脂肪的分解代謝。而人參中的天門冬氨酸、精氨酸等成分也都有抗脂肪分解的物質。若長期服用人參,會使動脈壁上及肌體組織中的脂類物質增加,加重動脈硬化。因此,有關專家指出,罹患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的人不宜把人參作為補品長期服用。這裏給您介紹四例春季藥膳:何首烏豬肝何首烏為蓼科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何首烏的塊根。何首烏又名首烏、地精、馬肝石。因能烏人發,故名。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但以河南、湖北、江蘇等地產量大。春秋兩季采挖塊根,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洗淨泥土,切為厚片,分生用和熟用兩種。曬幹或用微火烘幹,為生首烏。用黑豆汁與黃酒拌蒸曬成黑色,為製首烏。何首烏味甘、苦、澀,性微溫。主要歸肝、腎二經。何首烏既能益腎精,又能補肝血,澀可收斂精氣,且不寒不燥,補而不膩,為滋補良藥。適用於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須發早白,頭暈眼花,筋骨酸軟,耳鳴,健忘等症。主料:鮮豬肝250克,製首烏10克。配料:水發木耳30克,小白菜葉50克。調料:精鹽2克,味精1克,料酒10克,蔥段10克,薑片15克,醬油20克,醋5克,水澱粉25克,烹調油500克(耗70克)。做法:1.何首烏洗淨,用砂鍋加水熬兩次,收取藥液20克,豬肝剔去筋膜,洗淨,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05厘米厚的片,用何首烏汁藥液、精鹽、水澱粉各一半漿好。木耳、白菜葉洗幹淨,把醬油、醋、料酒、精鹽、味精、水澱粉放入碗內,兌成滋汁。2.鍋坐火上,注入烹調油,旺火燒至七成熟,放人漿好的肝片,滑熟滑透,撈出,瀝油。鍋內留餘油50克,下入蔥、薑,煸出香味,加入豬肝片、木耳、小白菜葉,翻炒幾下,對入滋汁,炒勻,出鍋盛盤即可。功效:補肝腎,益精血,明目烏發。適應病症:因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所致的頭昏眼花、視力減遲、須發早白、腰腿酸軟等。也是慢性肝炎、冠心病、高血脂、神經衰弱患者之膳食。鉛作業人員食用,可保健身體。少女食,烏發美顏;看電視、看書時間長者食用,能消除眼疲勞。黃芪牛肉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莢黃芪和內蒙古黃芪的根。前者主要產於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後者主要產於內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等地。一般生長在四年以上的才能采收。春秋兩季均可采挖根,以秋季采挖的質量較好。將采挖的根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洗淨泥土,曬幹。黃芪味甘,性微溫。主要歸脾、肺兩經。黃芪甘溫能補,能入裏達表,且有外發之性,既善補脾肺之氣,又能升舉中陽,實衛固表。因補氣可以生血,氣旺則健運而利水,所以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毒排膿、利水消腫的功效。凡脾肺氣虛所致的氣虛下陷、表虛自汗、疽瘍虛症、虛性水腫等,皆可隨症配伍使用。主料:牛肉750克,黃芪20克。調料:精鹽2克,味精1克,蔥段10克,薑(拍破)15克,料酒30克,陳皮6克,胡椒粉2克,花椒2克,糖色10克,豆瓣醬30克,烹調油250克(耗75克)。做法:1.牛肉洗淨,切成大一字條,在沸水中氽透,撈出,控水。黃芪洗淨,切成厚片。陳皮洗淨。2.鍋置火上,注入菜油,旺火燒至七成熟,下入牛肉條,炸進皮(約3分鍾)撈出。控油。鍋留餘油50克,下入生薑塊、蔥段、花椒、豆瓣醬,煸出香味,放入醬油、精鹽、胡椒粉、料酒、黃芪、陳皮、牛肉條、清水(1500克),旺火燒開,撇去滔沫,改用小火,燒約3小時,牛肉爛時,揀棄蔥、薑、黃芪、陳皮,加入味精,收汁,出鍋裝盤即成。功效:健脾益胃,補氣養血。適應病症:用於脾虛所致的筋骨酸軟、貧血等。體力勞動者、運動員常食,能強健體力,消除疲乏。駕駛員食用,能增強在行駛中的適應能力,減輕疲勞。靈芝蒸鴨靈芝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異名有三秀、菌、芝、仙草等。紫芝生於腐朽的木樁旁,分布於浙江、江西、湖南、廣西、福建、廣東等地;赤芝生於櫟及其他闊葉樹的木樁旁,分布於河北、山東、山西、四川、安徽、江蘇、浙江、江西、貴州、雲南、廣西、福建、廣東等地,秋季采取。靈芝味甘性平,能養心安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保補,延年,有滋補強身的功效。主治疲勞、咳嗽、氣喘、失眠、消化不良,還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對於神經衰弱、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血脂過高、肝炎、白細胞減少、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主料:光體鴨1隻(1500克),靈芝15克。調料:精鹽3克,味精2克,料酒25克,蔥段10克,薑(拍破)15克,胡椒粉2克。做法:靈芝洗淨。鴨子剁去腳爪,在沸水中氽去血水,洗淨,剁成骨牌塊,裝入蒸碗內,入靈芝、蔥、薑、料酒、精鹽、胡椒粉,注入清水(淹過鴨肉),用濕綿紙封碗口,入屜上籠,旺火燒開,改用小火,蒸3小時,蒸至鴨肉熟爛時,取出蒸碗,去掉綿紙,放入味精,調好口味即成。功效:補肺腎,止咳喘。適應病症:用於肺腎虛所致的咳嗽喘、氣短乏力,及慢性支氣管哮喘等症。經常食用,能使精力充沛,麵色秀麗,並能抗老防衰,醫治神經衰弱。黃精燒雞黃精又名仙人飯。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精、多花黃精或西南黃精的根狀莖,是一種抗衰防老的補益藥物,前者主要產於東北、華北等地區;多花黃精主要產於華中、華南各地;後者主要產於西南各地。秋季采挖根莖,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洗淨泥土,蒸透,切片,曬幹,生用或加酒、黑豆蒸製用。黃精味甘性平。主要歸肺、脾兩經。黃精甘平清潤,既能益氣補中,又可養陰潤肺,故具有益氣健脾、溢陰潤肺之效。凡中虛不足,肺虛燥咳等症,均可應用。主料:光體雞1隻(2000克),黃精50克。配料:黨參25克,淮山藥25克。調料:精鹽5克,味精2克,料酒50克,蔥段15克,生薑15克,胡椒粉3克,熟豬油70克,肉湯1500克。做法:1.黃精、黨參、淮山藥洗淨。黨參切5厘米長的段。淮山藥切成片。雞剁去腳爪,剖腹去內髒,洗淨,在沸水中氽透,撈出,剁成骨牌塊。2.鍋置火上,放入豬油,旺火燒熱,爆香蔥、薑,放入雞塊、黨參、淮山藥、黃精、精鹽、胡椒粉,注入肉湯、料酒,旺火燒開,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燒3小時。雞肉爛時,揀棄蔥、薑、收汁,加入味精,調好口味即成。功效:補脾胃,安五髒。適應病症:用於脾胃虛弱、溏便、消瘦、帶下等。經常食用,能防衰抗老,充盈肌肉。對女性因性生活過度所致的腰酸、疲乏、尿頻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2)夏在炎熱的夏季,人體的生理功能,尤其是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消化、循環係統的功能均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從而引起機體內許多物質代謝的改變。因此,合理的飲食營養不僅是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機能的需要,而且可減少肌體積熱,防止暑熱病。夏季人體主要依靠排汗蒸發散熱來維持正常體溫。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要排汗1000~2000毫升,高溫作業者排汗量可達到5000毫升以上。隨著汗液的排出,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加速,每小時從汗液中排出的氮可達200毫克以上,其中1/3是必需氨基酸;各種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B1、B2以及鈉、鉀、鈣、鐵等無機鹽也會大量丟失。由於出汗失水和營養素的損失,加上熱刺激,致使神經中樞處於緊張狀態,體內某些內分泌腺的活動也有所改變,從而引起食欲減遲,胃口不好,嚴重者還會發生頭暈、頭痛、惡心、乏力、抽筋等中暑症狀。夏季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及滋陰食物為好。豆製品含大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及多種必需氨基酸,是夏天補充營養,保持體內新陳代謝平衡的首選食品。此外,為補充足夠的熱能和必要的蛋白質,還應適當進食瘦肉、魚、禽和蛋等食品。夏季是瓜果、蔬菜上市的旺季,大部分瓜果蔬菜都含有豐富的營養。比如,西紅柿、青椒、黃瓜、苦瓜、絲瓜、四季豆、土豆、冬瓜及各種綠葉菜富含維生素C、B2,以及胡蘿卜素和鈣、磷、鐵等無機鹽。多食用新鮮瓜果蔬菜,就能補充相當量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暑天人的消化功能一般都會減弱,唾液、胃液、腸液、胰液分泌相應減少,以致食欲減退。為增進食欲,飯菜要注意色、香、味、形。可吃些營養豐富、新鮮味美的涼菜,在菜中加些蒜泥、薑沫、食醋等調味品。這樣既能增加食欲,又能預防腸道疾病。至於水分和鹽分,一般人每天要堅持補充2000~3000毫升水,食鹽10克左右。鹽可加在菜肴中,也可配製成含鹽飲料或鹽茶飲用,忌鹽患者則不宜加鹽。為減少體內積熱,還要適量進食各種消暑食品。綠豆不僅富含蛋白質、糖類和無機鹽,而且是清熱解毒、止渴生律、利水利尿的消暑佳品。中草藥涼茶、酸梅湯等也是理想的清涼飲料。喝熱茶比涼茶好,因為熱茶能促進汗腺分泌,帶走積熱,起到消暑作用。果汁、山楂汁等能提高食欲,可適量飲用,但一定要稀釋,飲用原汁反而對身體不利。冷飲方麵,冰棋淋、雪糕、酸奶等是由乳、糖、蛋等製成,有一定的營養價值,適量飲用也可解熱止渴,增加營養。至於冰棒、汽水、果子露等,缺乏營養,食之有清涼感,但對身體沒有多大好處,過量飲用還有礙身體健康,故不宜多吃多飲。夏季氣候炎熱,由於暑熱而有身熱、心煩、口渴、出大汗等表現。暑熱最易耗傷人體之氣與津液,故有身體倦怠、口燥唇幹、四肢無力等現象,祖國醫學把以上這些現象稱為傷暑。夏季多濕,人亦多貪食生冷,暑多兼濕(或暑天感寒),暑濕傷人而出現的胸悶頭暈、汗出氣促、食少腹瀉、惡心嘔吐等現象,祖國醫學亦稱為傷暑。因此在夏季要為適應這一季節的氣候特點做好養生。首先,在精神上不要急躁發怒;其次,在起居生活方麵,不要在烈日下過度勞累,不要貪食生冷,晚間要睡得晚些,早晨要起得早些,以適應夏季的氣候;再次,針對夏季暑熱、暑濕的特點,應該選擇具有解暑熱作用的飲食。這在上麵已介紹過一些。因此,在夏季應吃些清淡飲食,不宜過食大魚大肉,以免助濕生熱,同時要少食辛辣之品,如油膩、辣椒等以免“上火”。而在夏日,湯是最理想的清補飲食。夏日喝點消暑湯,不僅能補充體液,增強食欲,而且能益氣生津,清暑解熱,有益健康。現介紹幾種消暑湯供選用。百合湯:百合50克,鮮冬瓜100克切薄片,雞蛋清1個。先將百合、冬瓜倒入沸水中,湯滾後再將蛋清倒入,然後放入鹽、葷油、味精少許即成。此湯有清涼、祛熱和消暑之功效。大便秘結、小便赤熱者也可飲用。蓮子湯:蓮子20克,薏米、芡實各10克,銀耳(水發)一朵。先將蓮子、薏米、芡實在油鍋中炒,再加水和銀耳燜熟。此湯可安神養心,清熱祛暑,對老人夏季煩熱、失眠療效較好。山藥湯:山藥l00克(去皮洗淨)、豬裏脊50克,切絲入燒好的葷湯中煮沸,放入食鹽調味即成。此湯有滋陰補腎和健胃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虛弱、煩熱失眠、食欲不佳的老年人飲用。山楂湯:山楂30克,豬排150克,用慢火燜熟,下鹽調味,再撤人少許芹菜葉即成。該湯有消食、開胃、化積和收斂止瀉的功能,對心血管也有保健作用。海帶湯:幹海帶20克,水發後洗淨切絲蒸過。先將骨頭湯燒開,再下海帶煲爛,加入少許白醋,用精鹽調味。此湯可補血、補鈣,對老年人預防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脂肪過多和骨質疏鬆有良好作用。紫菜湯:水發紫菜15克,水發冬菇15克,蘆筍100克。先將冬菇和蘆筍切絲和紫菜一同入沸水,再加素油、味精、料油調味。該湯不僅營養價值高,且有清暑熱、補身體的作用。經常食用能防止動脈硬化和降低血壓。豆腐湯:嫩豆腐200克,鮮平菇100克,白菜心100克,入燒開的鮮湯中煮沸,加素油、味精、鹽等即成。此湯益氣,生津潤燥,是腸胃機能低下及動脈硬化、心髒病、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湯菜。三豆湯:取黑豆、綠豆、赤豆等量混合,洗淨,一份豆加三份水,用小火煮爛,每日服用1~2次,每次1碗。此湯具有解暑清熱生津作用,可預防中暑。絲瓜湯:鮮絲瓜250克左右切塊,瘦豬肉200克左右切成片,加水適量共煮湯,熟後用食鹽調味,作餐用。該湯有清熱利腸,解暑除煩作用。適用於暑熱煩渴、初期內痔、大便出血等症。苦瓜湯:鮮苦瓜250克,去瓤切塊,瘦豬肉100克切片,同放鍋內適量水煮湯。煮熟後加精鹽調味即成。該湯有清熱解毒、明目去毒作用。適用於暑熱煩渴、暑癤、熱痱、眼結膜炎等症。莧菜湯:鮮野莧菜60克,豬大腸250克,加水煮湯,熟後加少許食鹽調味即可,此湯有清熱利濕,涼血毒,消腫止痛的功能,對痔瘡出血等有良效。鱔魚湯:活鱔魚250克,開膛去骨去內髒,斬頭去尾後切片,入燒開的葷湯中煮沸,再加料酒、蔥、薑、鹽等調味即成。此湯能補益氣血,特別適宜體弱力乏,氣血不足的老年人飲用。冬瓜薏米湯:鮮冬瓜200~400克,薏米30~40克,加水煮熟,加鹽調味,或加糖即成。此湯清熱解暑,健脾利尿。可用於治療暑癤和痱子過多、小便短黃、口幹煩渴等症。下麵,再談談夏季進補的問題。許多人都以為夏季不能進補,其實並不盡然。如果進補得當,同樣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夏令進補,中醫常用“清補法”,即利用既能補身體,又能生津液、解渴消暑的食物或藥物來補充身體中的不足。但不宜吃人參、鹿茸、狗肉等濕熱厚重之味,更不宜用藥物大補,而應進食新鮮水果蔬菜以及藥性平和、偏涼的藥物。綠豆:性寒,味甘。清熱解毒,利尿消腫。酷暑盛夏,喝點綠豆湯,可消暑解渴,倘若食有毒食物,綠豆可用來解毒。夏天吃點綠豆芽,對身體也大有裨益。黃瓜:性涼,味甘。清熱解毒,生律止渴,利尿消腫,黃瓜頭味有點苦,因其含有一種葫蘆素,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絲瓜:絲瓜不僅是一種夏令佳蔬、進補佳品,而且還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據《陸川本草》記載,絲瓜能“生津止渴,解暑除煩。治熱病口渴,身熱煩躁有殊功。”西瓜:性寒,味甘。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富含果糖、葡萄糖、蘋果酸、氨基酸、磷酸、維生素C等物質,能迅速補充夏天人體散失的大量水分和消耗的能量,所謂“暑天半個瓜,藥物不用抓”。冬瓜:其味清淡爽口,清暑佳品,煮湯炒菜皆宜。冬瓜營養豐富,自古就是食療進補之佳品,它不僅有利尿消腫、清熱化痰的功效,對慢性腎炎、慢性肝炎、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心髒病、水腫、發熱等患者還是一味極為有效的輔助食物。用冬瓜、薏苡、百合、蓮子與鴨同燉,能消暑熱,開胃進食。西紅柿:性微寒,味甘酸。清熱解毒,健胃消食,生津止渴。西紅柿是水果,又是佳蔬,生熟食用皆可,且可補充人體內缺乏的維生素C。薏苡仁:藥性緩和,味甘淡,是清補健胃的上品。同米煮粥,經常食用,對健康頗有益處。金銀花:將金銀花與菊花同煮飲水,能解暑熱、清腦明目。若配上山楂能助消化,通血脈,加入蜂蜜添營養。適宜高血壓、高血脂症、冠心病等患者飲用。西洋參:性涼而補,能扶正氣,降火,生津液,除煩倦。酷暑多汗,會損耗正氣和陰津。傷了陰津生虛火,自然會出現疲乏體怠、口幹咽燥、心煩意亂、舌紅尿赤等症狀。可取西洋參1~2克,泡開水代茶飲。進補應因人而異。嬰幼兒肌體嬌嫩,一般不宜進補。兒童身體各個係統的發育尚未成熟,因此也不宜多補。體弱者可適當進補一些魚肉、太子參、西洋參等。老年人肌體的功能減弱,夏天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遲,不宜吃大魚大肉等油膩過大的食品,而適宜進補些西洋參湯、銀耳湯、蓮子湯等食品。最好同時輔以綠豆湯、冬瓜湯、筍幹湯等,這樣既可增加食欲,又利養身。青壯年的體質與代謝功能都較好,夏季一般不需進補。隻要多吃蔬菜瓜果,適當減少油脂類和糖類的攝入,注意起居,就能減少和避免暑熱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另外,我國有悠久的茶文化史,有經泡製的各種名茶,產地不同,品種不同,飲用方法也深有講究。茶葉有怡神醒腦、明目清火、清暑止渴之效,也是夏季消暑的良好飲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