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確定論題
確定論題是寫好書評的重要一環。
在研究評論對象、掌握文藝動態的基礎上,就可以得出評論的目標了,這就叫確定論題。所謂論題,就是評論的中心議題。好的論題,能反映出評論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和文章內容、意義,並進而確定出一個好的題目來。
確定論題,重要的在於選擇評哪個作家、哪部作品。一般情況下,應從以下三方麵考慮:
1.重在作品價值
書評的主要對象是作品,作品本身價值應是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價值,是說作品本身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值得評一評,論一論,這樣寫起來就有話可說,有文可寫。傳世之作,優秀之作應該評,但那些在內容上反映了某種傾向或表現出了重大問題,或在藝術技巧上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作品,也需要進行評論。判斷作品的價值,除了看作品本身外,還要看作品與閱讀者、與或大或小的讀者群、與社會的關係,從而作出評論與否的抉擇。
2.重在社會需要
社會需要即現實需要和公眾的需要。現實需要,指當前文學藝術發展的需要,推動學術研究開展的需要以及思想潮流的需要;公眾的需要,是指公眾需要對某些作品進行評論,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以提高他們的認識。凡如此,評論者都應站出來進行評論。亦即是選擇那些主題與題材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能發生重大社會影響的作品進行評論。
3.重在個人研究
書評,就要寫出個人對作品的深刻認識和獨特感受,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否則,是寫不出好的評論的。同時,每個評論者都有個人的愛好、專長,因此也應依據個人的特長,先對那些自己易把握住的、能說出一些新鮮見解的作品進行評論。從某種意義上說,作者確有專門研究,是選擇論題的堅實基礎,關鍵所在。
(三)具體評論
具體評論是書評寫作的最後一步。
所謂具體,就是緊扣作品,抓住評論對象的主要問題,比較對照,深入分析,嚴密推論,從而得出準確的、科學的結論。
評論作品的範圍很廣,但主要是評論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1.思想內容的評論
作品思想內容的深淺、側重、高低、雅俗,是評價中首先涉及、並且不能避開的問題。非文學類書籍,除應用性書外,如曾風靡書市的《格調》、《窮爸爸、富爸爸》之類,或哲理性、教益性的書籍,它們價值的高低,幾乎全由思想內容決定(當然我們不能由一本書暢銷與否,判定它有價值與否。)文學類書籍,作者必是在某種主導思想、主導情緒下寫作。如威廉·福克納相信人類的勇氣與偉大。他書中的人物盡管有著種種可笑的弱點、悲慘的命運,卻從未將作者悲憫的目光降為低溫。作者在如實地描寫他們的同時,還對它們寄寓了無限的希望。不理解這一點,就不會真正讀懂福克納。而了解作品的思想背景,無異於找到打開作品秘密的金鑰匙。
有些作品的重心在語言和技巧,但這決不說明沒有思想,而是前者更為成功、更為醒目。如蘭波的詩歌,我們在迷戀於它透明的詞彙、銀鈴般的音節、或疾或緩的節奏時,怎能不被其中的欣喜、自由和後象征主義式的文學觀念深深打動呢?
●找到作品的思想之源
寫書評時,常見的方法是對作品作一番思想分析,追本溯源,找到促使作品完成的思想源頭。一般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麵人手。一是作家本人的師承流派、氣質喜好、閱讀範圍和偏倚側重;一是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思潮等等。在第一方麵下工夫,首先要了解作家,再進一步解讀作品。當然,有些作品與作家本人關係並不大,這有多種可能,其一是作家本人持一種“作者之死”的觀念,即作品是獨立於作者,在閱讀中完成的。如果是這樣,則要關懷作者在這一理念下的寫作狀態,即:作品是物質的、冷靜的、不動聲色的,從而理解這一特殊理念。再說社會背景。比如今天,有一種愈演愈烈的風氣,使“口語詩”成為詩歌的主流。這種詩,短小、幽默、口語化、輕鬆,跟作者關係很小,因此寫的人很多,寫出的詩基本一個樣子。因此這種詩隻跟一定的倡導、風氣有關,跟作者基本無關。又如南宋流行用代字(涼吹“代”風,“寒蟾”代“月”)人詞,在小意境和細枝末節上下功夫,也造出了不少千人一麵的相似作品。這種特殊的文學現象,往往跟一定社會的整體氣質、風尚相關。
作品種種不同,要想在思想內容上下功夫,必須仔細研讀作品,把握和揣摹作者原意,同時多讀書,包括評論、作品、史書等等,增加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理清作品的思想發展脈絡。
作者不可能把主旨一句話告訴我們,即使這樣,我們也要研究這個主旨如何在主旨中慢慢凸現。作者會不遺餘力地組織文字、設計情節、調動人物,最終使結論到達我們的心中。當然,這個結論還有可能見仁見智。小說不同於理論作品的地方在於,它具有多義性、模糊性、趣味性。而理論作品之所以不能為一二個簡單的結論代替,就在於,它的意義更大程度上在於它思考的方式、角度,在邏輯的力量,細節的驗證,沒有這一切,最終的結論就毫無意義。在分析小說時,研究主旨展開的過程、它的多義性等等,使分析文章真正成為深入之作而非泛泛而談,這方麵可作的文章非常之多。例如關於《複活》,聶赫留朵夫的“複活”過程為許多人詬病。他們從人物性格人手,結合托翁自己思想深處的矛盾,得出這一情節不真實、不自然的結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複活》的思想發展存在兩條線索,一是人物自身思想的進展,一是托翁自己的理想。到作品後半部,後者代替了本應由前者占據的位置,有著獨特性格思想發展規律的人物被作者強製安上的結局。深入的分析能使作品的豐富性、多義性得到體現。
●把握真實,拒絕偽作
我們這裏提到的偽作,指的是虛偽之作。
作者是無法強追作品的,一切作偽都是昭然若揭的。確有很多人,將他們自己都不信奉、不堅持、不知對錯的東西寫入作品,目的無非是欺世盜名,嘩眾取寵。然而;在真正的文學標準、思想標準麵前,它們無一不一敗塗地。
真實的含義,並非是作品所寫的都是真人真事,甚至也不是指真的有可能發生的事,像我們一貫認為的那樣。真實,更多的是指作者內心的真實,在此基礎上,他可以運用任何曲折的筆法,隱喻的技巧,如:女孩子裹著床單飛上了天(《百年孤獨》),一對夫妻生活在一起竟互不相識(《禿頭歌女》)等等。
偽作的特點,一是邏輯上的混亂,由前提推不出給出的結論,或覆去重複一些意思,卻沒有必要的推進;二是故作驚人之語,使人一見之膽戰心驚,使用許多諸如“完全”、“沒有一個”、“最”等絕對化的語詞,推翻很多結論卻沒有建立任何東西;三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攻擊性和傷害性,毫不猶豫地使用很多粗暴的言辭;四是諂媚,沒有原則地溜須拍馬;五是技藝上的粗製濫造,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