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的表現方法
書評寫作中,也有具體的表現方法,要巧妙運用,否則就會影響評論質量。主要有:
1.分析與評論結合
分析,就是對作品本身的各種因素及關係加以解剖、說明,使讀者對作品有透徹了解。分析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書評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於使自己的主觀認識能夠正確地反映作品的實際情形,幫助讀者準確了解作品的基本麵貌,而不在於發表評論者的主觀意見。因此,在闡述每個問題時,都要進行分析。沒有對全麵事實材料的嚴謹、細致深入的分析(包括鑒別、比較、探尋、闡發等等),就沒有準確的判斷,合理的引申和科學的結論。
評論,就是對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成敗、優劣及其實質的意義發表明確的意見。評論是獨立於作品以外的東西,主要是評論者的主觀意見。而評論者的意見,是在分析的基礎上達到科學的綜合。分析與評論結合得好,才能使讀者了解評論對象的意義。
2.引述與議論結合
一篇書評,不論篇幅大小,材料多少,從表述的任務上看,要做兩件事情:·是介紹作品內容,一是發表評論者意見。前者要用“敘”,後者要用“議”。而書評中的記敘性文字,不是作者脫離評論對象的記敘,而是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引述”。書評,離不開引述。它有兩種形態:一是複述,即故事梗概(主要內容)或總體形象(有關材料)的勾勒;一是節錄,即具體情節或細節原原本本地援引。
對作品的複述和節錄,在評論文中是作為論據而存在的,它是寫書評的基本功。評論家們稱複述和節錄作品是“藝術再創造”。好的複述和節錄,可以使沒有看過作品的讀者對作品一目了然;可以使有些糊塗的讀者,看了複述和節錄後恍然大悟。因此,文藝評論寫作,必須掌握複述和節錄的技巧。
複述,不是用作品的原話,而是評論者的語言,它不受原作品語言的約束,但受原作品內容的約束。如吳文光《我的記憶和我的記錄》當中:
在威斯曼的作品中,充滿的基本上是現場非常日常生活化的細節過程。比如《中學校》裏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及他的家長的一段談話,《醫院》裏幾個醫生關於一個手術的討論,這些談話場麵是一個沒有被中斷的完整過程。複述,一般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述要形象生動,議要少而精。述和議一定要完整、統一。
節錄(包括行文中的摘引),是根據評論的中心,截取作品中最恰當、最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好的節錄,可以典型說明問題,使讀者無可更替。節錄的關鍵,是要把節錄部分或引文,與評論的中心和觀點貫穿起來,構成一個統一整體,鮮明地說明一個問題。如郭文景《年代湮遠的歌聲》一文:
讓我們試著通過第四樂章《自殺的女人》的歌詞來感受音樂中那淒厲的美吧。
三朵百合花,百合花三朵。
生長在我沒有十字架的墳頭。
三朵百合花,它們鍍金的衣衫被寒風吹散,漆黑的天空,傾盆大雨,它們這時得以盥洗,一如帝王的權杖那樣端莊美麗。
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樂,像兀立的岩石,有力地直刺鉛灰陰沉的天空……
這種對作品具體、個別情節或細節的節錄,經常是與分析評論性文章結合在一起的。
3.典型引證
引證材料,對於說明觀點極為重要,它有豁人耳目、啟人心智的作用,能給人一種內容博大、立論堅實的印象。
引證,一定要典型,能證明評論對象。引證之後,須結合原作進行分析,展開論證。如宗白華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當中,在一段桓溫的引文之後展開的議論:
桓溫武人,情致如此!瘐子山著《枯樹斌》,末尾引桓大司馬日:“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逢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他深感到桓溫這話的淒美,把它敷演成一首四言的抒情小詩了。
4.形象的分析和透辟的說理
書評要講究文學性與可讀性,還要講究準確和可信。在第一點要求下,需要我們使用形象生動,帶有文學性的語言,如餘華的評論文章《布爾加科夫》與《大師和瑪格麗特》,堪稱文采煥然。
在生命的最後12年裏,布爾加科夫失去一切之後,《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寫作又使他得到了一切:他虛構了撒旦對莫斯科的訪問,也虛構了自己,或者說他將自己的生活進行了重新的安排,他擴張了想像,縮小了現實。因此在最後的12年裏,很難說布爾加科夫是貧困的?還是富有的?是軟弱的?還是強大的?是走投無路?還是左右逢源?在第二點要求下,需我們說理透辟,論證有力,緊扣原作精神,如季紅真評論邵迎建《傳奇文學流言人生》的文章《開啟通往主流文學史之門》一文中對邵的思路作了重重解剖之後,結合自己的理解,寫道:
循著邵君的思路,我認為兩部作品結尾時間形式的不同,不僅僅是藝術手法的問題,也反映了兩位作者不同的人生觀。魯迅是相信進化論的,至少在他寫作《狂人日記》的時候是這樣,所以期望於未來的時間。而張愛玲對人生的態度是悲觀的,所以選擇了循環的框架。我們距張愛玲寫作《金鎖記》的時間又過了將近兩個30年,不用費神細找,在我們周遭,曹匕巧和長安這樣的女人也比比皆是。30年前的故事確實還沒有完,完不了!
5.巧妙布局
一篇書評的構成是:標題、引論、本論、結論。
(1)標題
書評的標題,有兩種形式:一是隻有一個正標題,二是正標題加副標題。其寫法主要有:可以包含四個方麵內容:評論形式,評論對象,評論課題或論點,運用的批評方法。如《論阿Q性格係統》,標題顯示文章是論文形式,對象是小說《阿Q正傳》,課題是阿Q性格,運用的批評是係統分析法。可以隻顯示其中部分內容,如《我觀紅高粱》。
(2)引論
就是開頭,又叫引言、引題。比較長的批評引論稱為緒論。引論雖千變萬化,但都要受製於標題和中心論點。引論或說明選題的背景、理由、目的、意義,或引出論點,並闡釋論點所包含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對論點進行必要限定。表達上多采用描述方式,語言明確清晰,使讀者有一個明確印象。
(3)本論
本論,是書評的主體,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在本論寫作中,作者要調動一切論證方法,采用一切表現技巧,對論點進行嚴密、科學的論證。本論一定要有理有據,層次井然,富有邏輯力量。同時,要寫得既有理論高度,又有文采,使理論性與藝術性很好地結合起來。
(4)結論
是書評的結尾部分。通常有兩種寫法:一是本論的邏輯延伸,即對本論的論證結果進行科學概括總結。如引論部分未引出論點,也可以在此點明。另一種是,本論部分已作結論,結尾的存在僅僅作為本論的附加成分,對論證的有關問題進行必要說明或補充,或者對本文的寫作發表給予幫助的人士表示謝意。也有的結論,兼容上述兩種寫法。
41.寫下對一本書的感想——讀後感
□什麼是讀後感
讀後感,也叫心得體會,就是在你閱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之後,針對其內容發表自己的感受、心得、思考、議論,評價等等。
寫讀後感,會培養和豐富你的分析和聯想能力,提高你綜合問題並把自己觀點表達清楚的修養,同時,它也能反過來促進你的閱讀和理解水平。
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進一步深化。比起讀書筆記來,它的形式和思路、內容更為靈活多樣,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你可以圍繞一個主題、一句話、一個詞,像寫散文一樣,“形散而神不散”,使你所有的知識和學問在一篇讀後感當中得到盡情的發揮。
□寫不好讀後感的原因
開始嚐試寫讀後感時,水平不高是正常的事情,同時,往往容易伴隨這樣那樣的缺點。其原因大概有這麼幾種:
第一,對原文中心思想把握得不夠準確,甚至沒有弄清楚人家到底講什麼,為什麼這樣講。
第二,無感而發。讀後感是“有感而發”,若根本沒有對原文產生特殊的興趣,勉強拿起筆來寫,也隻能是“無病呻吟”。
第三,不明白什麼是讀後感,簡單地認為讀後感就是把原文內容再講一遍,或者稍微做些“添油加醋”。
第四,有感發不出,寫讀後感的方法和技巧不熟練,不知道從何下手。
第五,知識麵太窄,缺乏生活體驗,雖然上麵幾條不足都避免了,但是寫出來的東西很幼稚,缺乏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