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華達、情在華達、誌在華達——馬友良
說起馬友良,在華達集團上至領導,下至普通員工,沒有一個不說他是一名好黨員、好員工。大家說他好,一是他工作認真,不分日夜;二是他關心企業,是“人在華達、情在華達、誌在華達”的一位典型職工;三是他為人誠實。大家都被他的事跡深深感動。
馬友良出生於1958年,浙江富陽人。現任浙江華達工程部負責人的他,每年完成5000餘萬元的投資項目,在富陽市建築行業中有很高的威信和知名度。
從初中生到出色的工程師
馬友良家在富陽市高橋鎮周公塢村,1972年畢業於高橋毛竹山中學。初中畢業後,他回鄉務農。當時,對一名剛滿17歲的毛頭小夥子來說,農活他都很陌生,插秧、種田、割稻,樣樣都得從頭學起。那時搞農業,機械化程度還很低,大多是繁重的體力勞動,一天幹下來腰酸背痛,但辛苦難不倒他,每天堅持出工。沒有多長時間,他成了一個熟悉各種農業生產的農民。他說,務了4年農,這段時間雖然生活艱苦,但磨煉了自己的意誌,也鍛煉了身體,更重要的是還親身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這對他以後的工作很有好處。
30年前的改革開放初期,“無工不富”的觀念開始在農村樹立,馬友良的家鄉成立了新聯建築隊。馬友良報名參加。進建築隊後,馬友良勤奮好學,被建築隊負責人看中,派他學建築工程管理。在建築隊當管理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當時剛從田埂上走出來的馬友良來說,更是困難重重。但馬友良有個信念:世界上沒有學不會的事。於是,他跟泥工師傅學砌磚,跟鉗工師傅學車床技術,跟鋼筋工學紮鋼筋,隻要與建築搭界的工作,他幾乎樣樣都學。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工地測量、工程預決算、砌磚、鉗工……他樣樣都學會了。
馬友良總覺得建房子是百年大計,來不得半點馬虎,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因此,他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十分嚴格。
在實踐中,他深刻體會到自己文化水平、理論功底的不夠。後來,他到杭二中讀書一年,又去特別班學習建築工程質量技術管理。說也湊巧,後來建築隊要派一人去杭州“省建築應用技術研究所”培訓,馬友良又被領導選中。他非常高興,學習十分認真。學習期間,他放棄了家中的所有事情,一心撲在書本上。因這家研究所是與德國人合辦的,有時還要學習國外的一些先進建築技術。對於一個鄉辦建築隊來說,這些知識一時還用不上,但使馬有良開拓了眼界。他相信,以後隨著建築隊的發展壯大,自己所學的這些知識一定會用得上。學習期滿時,馬友良被評為“優秀學員”。
在新聯建築隊工作期間,建築業主不光是在富陽市範圍,有時在杭州也有建築工程,如杭州煉油廠、杭州永固橡膠廠、杭州利群煙廠等單位的廠房,不少是新聯建築隊建造的。馬友良是搞基建管理的,他得每天到現場監管施工質量。在當時,杭州到富陽還沒有公交車,班車也很少,公路也沒有現在那麼寬闊,馬友良靠的是一輛自行車,每天天沒亮從家裏騎車出發,晚上下班後又騎車回家,這樣在杭富公路上跑了好幾年。
這期間,富陽的旅遊大樓、鸛山長廊、富春江第一大橋南線接線工程等,都由新聯建築隊施工建設。當時,馬友良已是新聯建築隊分管技術和質量的經理。身上擔子不輕啊!但由於他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從來也沒有出過問題。一項項工程的順利完工,使新聯建築隊的名聲大噪,馬友良本人也因工作出色,被組織上吸收為中共黨員,還晉升為工程師職稱。
從管理員到華達集團基建負責人
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業績,使馬友良在富陽建築行業內名氣越來越大。2001年前後,華達集團正在文教路搞廠房建設,缺乏建築管理人員。華達集團董事長了解到馬友良人品好、工作好、技術好,聘馬友良來華達管基建。當時,馬友良在新聯建築隊工作很忙,不能離開,但又不好謝絕董事長的一片誠意,他答應兩頭兼顧。
馬友良的特點是,既然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把它幹好。他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做好華達的這份工作,他起早貪黑,加班加點,幾乎把春節假期也貼進去了,每天總要往華達工地上跑。兩年以後,華達文教路廠房全部建成。這項工程的竣工,馬友良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於馬友良工作的認真負責,華達再也缺不了像馬友良這樣的基建管理人才,公司再三要求他到華達工作。馬友良不孚眾望,2004年元旦,他正式到華達集團上班。
當時,馬友良的辦公室設在華達文教路老廠區辦公大樓一樓。上下樓梯的辦公人員看到都說,馬友良工作不分日夜,不是在伏案計算,就是在繪製圖紙。因為華達家大業大,所以基建項目也多。在他的辦公室桌子上、櫥內,總是摞滿了各種圖紙,甚至在他的辦公室牆壁上,也貼滿了不少正在施工中的工程圖。他說,這樣更方便工作。
因為工作認真負責,華達集團從領導到員工都很尊敬馬友良。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華達的事業上。這幾年,華達集團除了文教路老廠房建設外,當時鋼業公司的廠房,華達現在的新廠房,職工宿舍,辦公大樓,鋼業公司的一、二、三期工程,靈橋碼頭,江西金彙銅業公司,包括不久前開工的、地處杭州市濱江區動建的“華達商務大廈”,所有的工程馬友良都參與了基建管理,包括工程從圖紙審核、預算,到合同簽訂、工程結算等。平時,他還要常去施工現場監督施工質量。
麵對大量繁雜的工作,馬友良從來不會叫一聲苦和累,白天來不及就晚上幹。從進華達工作以來,馬友良沒有節假日,有時星期日以為他在家中休息,實際上他在家中為華達的基建工程操勞。
從華達集團到周公塢村有10多裏路,他每天總是騎著摩托車來上班,騎著摩托車回家,上班從來不會遲到早退。
隨著年齡的增大,家人對他每天騎摩托上下班不放心,又心疼他每天風裏來、雨裏去累壞身體,為方便工作,全家人省吃儉用積蓄了10多萬元錢,為馬友良購買了一輛小轎車。別人是“公車私用”,可馬友良卻是“私車公用”,他從來也不向公司提出要汽車折舊費。
馬友良對華達事業的認真負責,可說已是到了“十分”的程度。有職工同他開玩笑:“你是董事長兒子!”馬友良笑著說:“在華達工作,我就要為華達董事長、總經理著想,對華達的事業負責。”
的確,馬友良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可用一兩件事情來明證。如華達××花園房產在施工經費預算時,當時施工單位的施工預算經費為1200萬元,馬友良拿到預算後,一張張圖、一頁頁表,仔仔細細地進行核算,結果隻需800萬元。
外行人看來造房子很簡單,但其中不知有多複雜。就建築管理而言,除了建築質量,還有工程成本管理等許多工作。馬友良說,一項工程下來,僅有關合同就不知要簽訂多少份,大到工程施工承包款,小到瓷麵磚采購、貼麵,都得按合同辦事。簽訂合同,是項涉及知識很廣、非常複雜的事,不僅牽涉到工程質量,也關係到工程造價。這一工作,都由馬友良承擔。他到公司5年多來,已不知為公司省下了多少開支。
馬友良從事建築業以來,已先後帶出師學徒60多名。他為了辦事的公正和對華達的事業負責,堅決拒絕自己的學徒到華達工作,這樣可以避免“感情用事”。他這一做法,得到了集團公司領導的一致好評。
華達集團2008年動工建設的金彙銅業公司,位於江西省鉛山縣工業開發區,占地數百畝,2008年7月1日基建動工,從測量、廠房布局,到工程質量管理,馬友良全都參與。不管那裏離富陽有多遠,隻要工作需要,他就會出現在工地上。有時為趕時間,當天往返是常事。來去一趟,汽車得在路上跑7個多小時。有時工作忙,他甚至吃過晚飯還要從江西趕回富陽,因為第二天富陽工地上還有許多事等他來處理呢!
“人在華達、情在華達、誌在華達”的好黨員、好員工
馬友良1984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他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恪守職業道德。他愛崗敬業,關心同誌,廉潔奉公,不圖私利。他說,做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做事,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幹事。
馬友良的父親是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退休幹部,父親對馬友良從小要求就很嚴格。“老革命”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馬友良。馬友良的父親在富陽動力機廠退休後,本該是馬友良去頂職,但他主動讓給了弟弟。
作為像馬友良這樣有建築管理專業技術的人來說,在各地都非常吃香,可以掙更多的錢,但馬友良認為自己該拿的錢拿,不該拿的錢堅決不拿。有時,有關單位為了請馬友良放寬一點,給他送禮,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他堅持秉公辦事,決不拿公司的利益去換取個人的利益。
馬友良一家四口人,妻子也是名老黨員,已在村裏連任18年婦女主任,直到最近因年齡大了才退下來。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是學建築的。在馬友良的言傳身教下,兒女們都很爭氣。女兒在上大學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工作任勞任怨,現在在一家建築單位搞預決算。前段時間,馬友良因華達的工作忙不過來,叫女兒到華達集團幫他工作了40多天,老板要付給馬友良女兒工資,馬友良堅決不要,說:“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我來不及叫女兒幫助搞一下,我不能再向公司要錢。”
馬友良對公司集體的事,對誰都不會買賬。這幾年,曾有不少人問他:“你在華達也不就是打工掙錢嗎?你把預算抬高一點,我們給你回扣!”馬友良回答:“公司就是我的家,我不能讓家裏的錢白白流走。”他說:“我一家四口都有工作,生活上不缺錢用。”馬友良真的不缺錢嗎?有人問他:“你在華達管基建,同老板關係又很好,叫老板把華達龍祥房產公司造的房子便宜點賣一套給你。”馬友良說他買不起。“買不起就是買不起,我不能占老板的便宜。再說,自己15年前在村裏已造了一間房子,盡管在富陽工作來回不大方便,但還是可以過得去的。”
馬友良,就是這樣一位“人在華達、情在華達、誌在華達”的好黨員、好員工。
從一名普普通通的推銷員
到集團副總裁——陳福獅
忽然產生一個念頭——養雞
陳福獅是台灣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雞飼料推銷員。為了能夠改善家裏的生活狀況,讓自己的家人早一日過上幸福的生活,陳福獅每天一大早就騎著摩托車到農戶家裏去推銷雞飼料,可是不管陳福獅如何努力,怎麼向養雞專業戶推銷自己手裏的雞飼料,這些養雞專業戶都不看好陳福獅的推銷,不是不冷不熱地敷衍陳福獅幾句,就是直截了當地對陳福獅說:“對不起,我已經有了很好的雞飼料,現在不需要你提供的雞飼料。”
陳福獅十分地沮喪,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自己推銷雞飼料的工作如此失敗,陳福獅的許多朋友都勸陳福獅放棄推銷雞飼料的工作,認為這樣的工作不適合他,可是陳福獅卻不願意放棄這份隻有4800台幣的工作,因為他不相信自己剛走上社會,進行的第一份工作就因自己的放棄而失敗。
為了找出自己推銷雞飼料業績不佳的原因,陳福獅開始走訪每一位客戶,他希望通過對客戶的真誠溝通,幫助自己找到推銷不力的真正原因。
麵對客戶的時候,陳福獅開始大講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飼料知識和雞群的防疫知識,有些客戶沒聽兩句就打斷陳福獅起身離去,然而,有一位客戶卻直截了當地問陳福獅:“陳先生,你養過雞嗎?”陳福獅不好意忠地說:“我沒有養過雞呀,但這很重要嗎?”這位客戶堅定地說:“當然!你都沒有養過雞你說這麼多有什麼用,你問問自己真正了解多少養雞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又是否真的能夠在我們的養雞工作中有用?”說完這句話,這位客戶就站起來走了,望著這位客戶遠去的背影,陳福獅忽然產生一個念頭——養雞!並且在養雞的過程中積累切實可行的經驗,來幫助自己在銷售雞飼料的時候說出讓客戶信服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