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樂業,敬業的最高境界(1 / 3)

在我們的工作中,始終有一部分人把自己當成局外人,在工作中缺乏激情,有的隻是被動地應付,甚至投機取巧、逃避責任,以至在工作中忌得患失,心懷不滿。

這些人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工作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不僅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而且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不論我們的工資多麼低,不論老板多麼不器重,隻要我們能忠於職守,毫不吝惜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熱情,漸漸地我們會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和自豪,就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受人尊重會獲得更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主人翁和勝利者的心態去對待工作,工作自然而然就能做得更好。

一個對工作不負責任的人,往往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也是一個無法體會快樂真諦的人。這樣的人在不快樂中工作著,最終還是過著並不幸福的生活。即使偶爾做出一點成績,但還是品嚐不到快樂,更談不上什麼成就感和自豪感,在這些人眼裏“那都是為別人創造的”“是別人的幸福”。如果我們在工作上能敬業,並且把敬業變成一種樂趣,那麼我們一輩子都會在工作中得到無窮無盡的快樂。

我希望我做一個聰明的主持人——楊瀾

楊瀾出生時,爸爸正在阿爾巴尼亞做外援專家,出生後不久,她就被媽媽從北京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寄養。1978年,她才被接回北京,回到日夜思念的父母身邊,這份遲來的家庭快樂是她最為珍惜的幸福。

沒上高中時,母親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家裏的掃地、洗床單、買菜、做飯、換煤氣等雜事,都由楊瀾一手承擔。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子開始為整個家庭拿主意,過早地操持家庭生活,造就了她獨立的個性,也為她以後的人生之路鋪好了堅實的路基。

“雖然我不敢說我很漂亮,但我認為我有氣質”

1990年,一個很偶然的機遇使楊瀾成為電視主持人。當時,她即將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中央電視台籌備中的《正大綜藝》總導演在北京的各大院校物色女主持人。因為輔導老師的青睞,楊瀾被推薦去參加麵試。

此前,楊瀾沒有考慮過選擇主持人作為職業,對如何做主持人也很少關心。1980年7月12日,中央電視台《觀察與思考》片尾第一次打出了“主持人”這個稱謂,從此中國才有了“主持人”這個職業。那時的主持人風格更接近播音員,相貌和語音是挑選主持人時考慮最多的兩個因素。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大教室裏,《正大綜藝》的最後一輪複試在進行著。最後麵試的題目是這樣的:第一,你將如何做這個節目的主持人;第二,介紹一下你自己。楊瀾是這樣開始的:“我認為主持人的首要標準不應是容貌,而是要看她是不是有強烈的和觀眾溝通的願望。父母給我起名瀾,就是希望一個女孩子能有海一樣開闊的胸襟,自強、自立,我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一點……”楊瀾侃侃而談,一口氣講了半個小時。講完後,屋子裏非常安靜,聽眾都被吸引住了……

楊瀾以其自然清新的風格、鎮定大方的台風以及出眾的才氣脫穎而出。但是,麵試時直到第六次試鏡她仍未獲通過,而隻是在“被考慮範圍之列”。楊瀾知道後,就坦率地告訴導演:“雖然我不敢說我很漂亮,但我認為我有氣質。如果能夠有這個機會的話,我希望做一個聰明的主持人。”

正是這種坦率和執著打動了導演,楊瀾贏了。

做一名真正的傳媒人

《正大綜藝》是中國最早開始娛樂實踐的綜藝類節目。在錄製第一期節目時,初出茅廬的楊瀾一臉稚氣,緊張得雙手冰涼,全身冷汗。在那個電視欄目極其匱乏的年代,除了新聞,就是生活服務類節目,還有就是引進的譯製片和僅有的幾部國產電視連續劇。《正大綜藝》猶如一股清風,獲得了億萬觀眾的關注和認可。每到周六,看完《新聞聯播》,各家各戶的電視保準一色地調到中央二套。在外遛彎的,聽到電視裏傳出來的《正大綜藝》的片頭曲,來不及往家趕,就會到附近找個小店或就近到朋友家看完節目再回家去。年齡小的會模仿電視中的楊瀾,先一歪頭後一伸手再說出“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成年人會在周一上班時相互比試誰更多地回答準了節目中的問題。那時的觀眾很寬容,即使楊瀾偶有口誤,也不會追究,一笑了之。倒是爸爸媽媽會把每期節目都用錄音機錄下來,記錄下一大堆毛病。父母的支持和鼓勵總是給楊瀾無盡的溫暖。

《正大綜藝》是楊瀾從青澀走向成熟的人生階梯,更是決定她命運的一個巨大的契機。1994年,從事電視主持僅僅四年的楊瀾就獲得了首屆中國主持人“金話筒獎”,這是中國電視主持人的最高榮譽。在很多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心目中,楊瀾是當時最傑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四年央視主持人的職業生涯,不僅開闊了她的跟界,更確立了她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傳媒人。

向複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作為中央電視台的當紅主持人,楊瀾主持了央視那個時期幾乎所有的重要晚會。一次春節晚會本來準備有6名主持,多遍彩排之後,導演組突然決定不用其中一位主持人,但卻沒人去通知她。那天,被撤換下來的主持人興衝衝地拿著禮服到化妝間,化妝師說沒她名字,她隻有黯然神傷地走了。坐在一旁的楊瀾突然產生了一絲危機感,從那一刻起,她覺得自己應該開闊視野、豐富知識,不要再沉迷在鮮花和掌聲中了。

1994年1月,在錄製完《正大綜藝》第200期特別節目的第二天,楊瀾登上了飛往美國的航班,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在美國求學期間,楊瀾利用業餘時間與上海東方電視台聯合製作了《楊瀾視線》。這是一個關於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也是楊瀾頭一回以獨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時擔當策劃、製片、撰稿和主持,總共40集的《楊瀾視線》發行到國內52個省市電視台,楊瀾由此實現了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複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進軍商界

1998年1月,《楊瀾工作室》在剛剛成立的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正式開播。在“工作室”裏,楊瀾不隻是主持人,還是當家人。自己篩選題,自己負責預算,組裏所有的開支,她都必須精打細算。剛開始她還很不適應,因為內地的電視台做節目時隻需要考慮節目如何才能做得好,成本和收益由專門的部門負責,但這對楊瀾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不久,內地的電視欄目也廣泛采取了這樣的操作模式。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裏,楊瀾一共采訪了120多位名人。這些重量級的人物為她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人際資源,與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嘉賓交流,也讓她的信息量獲得極大的豐富。兩年後,她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對她而言,進軍商界所欠缺的隻是資本而已。還好,她的先生正是深諳資本運作的高手。1999年10月,楊瀾辭去了鳳凰衛視的工作。4個月的沉寂後,她突然宣布收購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殼上市。2000年8月7日晚,以曆史文化及人物傳記為主題的衛星電視頻道——陽光衛視在香港開播。楊瀾始終站在陽光衛視的前麵,高調地出現在觀眾麵前。對傳媒資源的駕輕就熟,使得她的陽光衛視一出生就有了許多優勢。但楊瀾創業不久,就遇到了全球經濟不景氣,這個一心想做好節目的傳媒人卻要天天想著公司的經濟效益。做到第三年的時候,“陽光文化”已經很難再融資了,麵對“應該轉型”的善意提醒,楊瀾還是選擇了堅持。先生一直堅定地支持她,夫妻又投入了一大筆資金,但短短三年間,陽光衛視累計虧損超過2億港元。2005年,夫妻倆將共同持有的陽光集團權益的51%無償捐獻給社會,同時辭去了包括陽光媒體投資董事局主席在內的所有職務。楊瀾坦言自己“到底不是一個商人的料”,她選擇了重回她所熟悉擅長的文化電視節目的製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