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樂業,敬業的最高境界(3 / 3)

想到第一個,靳羽西忽然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情,有一天自己的父親忽然問她:你記得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哪一座嗎?她馬上回答說是珠穆朗瑪峰,因為父親曾經告訴過她。父親又問,那第二高的呢?靳羽西回答不出來。父親又問是誰第一個走出宇宙飛船登上月球的?靳羽西馬上回答出來,父親又問誰是第二個呢?靳羽西又回答不出來。父親看著靳羽西說:“記住了,別人永遠記住的是第一個,第二個和默默無聞其實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你這一輩子永遠要記住,你要去爭的永遠是第一。”想到這件事的時候,靳羽西忽然信心大增,她決定不管如何都要去試試,因為隻有試過了自己才能夠無悔。

不知經過多少波折,靳羽西製作的電視係列片《看東方》終於在美國的電視台播出了,這部反映東方文化、東方風俗人情、自然風光的電視係列片,一下子打動了美國人,他們終於明白東方文化和東方風俗是什麼樣的,而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在做《看東方》節目的同時,靳羽西想到中國人也同樣需要了解美國,了解世界,於是她開始製作《世界各地》,並最後成功地和中央電視台合作,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通過電視看到和了解了外麵的世界;更是中央電視台的屏幕上第一次出現由美國人製作並主持的節目,難怪許多媒體說靳羽西是第一個將東西方聯係起來的電視記者。

第一!爭做第一!

在靳羽西身上,這樣的第一的事情還很多,她是第一個為美國公眾電視網(PBS)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三十五周年慶典的電視直播節目的主持人,她還第一個專為亞洲女性設計色彩理論係統、專為亞洲女性研製了化妝品,她還第一個……

第一!爭做第一!是靳羽西一生不變的追求,其實靳羽西心裏也明白,想做第一和最後能不能做到第一,和許多因素有關,但追不追求第一和敢不敢去做第一卻和自己有關,隻有去爭取了,那麼第一沒有做成,自己也是無悔的。

靳羽西今天也終於明白了父親當時的苦心,其實父親並不是要求自己什麼都要去爭第一,而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因為做第一,或者說是站到人生的最前麵,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給自己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隻有擁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夠把自己的事業做得越來越好。

為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李素麗

“這樣我可以更好地照顧乘客”

李素麗從1981年開始在北京市公交總公司做公共汽車售票員,在平凡的崗位上,十幾年如一日地用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給乘客們創造了溫馨、文明的出行氛圍。

李素麗售票台旁的車窗玻璃,一年四季進出站時總是敞開的。“這樣我可以更好地照顧乘客。”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車窗打開,伸出傘遮在登車前脫掉雨衣、收攏雨傘的乘客頭上。

她的車上設有方便袋,遇到堵車,就拿出報紙、雜誌讓乘客看一會兒,緩解焦急情緒;看到有人暈車或不舒服想吐,她會趕緊送上一個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傷的乘客,她的小藥箱裏有創可貼;售票台的抽屜裏還備有一個小棉墊,這是特意為抱孩子的乘客準備的,小棉墊墊在售票台上,讓孩子坐在上麵。“禮貌待客要熱心,照顧乘客要細心,幫助乘客要誠心,熱情服務要恒心。”這是李素麗為自己製定的服務原則。“多說一句,多看一眼,多幫一把,多走一步;話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這是李素麗對自己工作的要求。

“是它給了我有一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

李素麗被譽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護士、乘客的貼心人、老百姓的親閨女”,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傑出青年崗位能手、全國職業道德標兵。

李素麗為她的崗位感到自豪。她說:“是它給了我每一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讓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實。”“如果我能把這十米車廂、三尺票台當成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實實在在去為社會做貢獻,就能在服務中融入真情,為社會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時自己有點煩心事,隻要一上車,一見到乘客,就不煩了。”“我會永遠用自己的真情和奉獻同大家一起走向明天。”

如今李素麗在北京市公交總公司服務協調處負責“公交李素麗服務熱線”的工作。她帶領同事們以“衣著整潔儀表美,熱情周到服務美,和藹可親心靈美,敬業愛崗精神美”的“四美”為服務標準,努力為市民出行提供優質服務,熱線開通僅一年多,接到的電話總量就接近100萬件,得到了市民和外地乘客的表揚,成為公交服務的品牌。出色的成績使她的團隊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首都勞動獎狀。什麼困難在“熱愛”兩個字麵前

都顯得微不足道——蘇波清

從內心深處喜歡上了這個行當

海南金鹿農機公司電焊班班長蘇波清,當年剛進廠時隻有初中文化,一次無意間將自己的單車撞壞了,廠裏的電焊老師傅幫他修好,蘇波清一看居然和新的一樣。他第一次感受到“電焊”的神奇,也從內心深處喜歡上這個行當。

可是,剛開始入門當學徒的蘇波清就迎來了個“下馬威”。他看著老師傅手持焊槍像揮舞畫筆一樣,將一根直徑不到3毫米、硬度很低的鐵條焊在一根硬度很高的鐵條上。他覺得神奇極了,簡直是在製作天衣無縫的工藝品。老師傅焊完,他就趕緊去把焊條頭拿起來想仔細看看,結果手立時被燙了一個泡。原來這個神奇的“畫筆”要想乖乖地在手中舞動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啊。

他沒有退縮,什麼困難在“熱愛”兩個字麵前都顯得微不足道了。他懷著更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投入到學習和訓練中。

他白天跟著老焊工學手藝,晚上回到家拚命鑽研焊工技術書籍,在同組的5名學徒工裏,他進步是最快的。

2003年8月,蘇波清所在的金鹿農機公司接受了海南省最大的跨海大橋——世紀大橋南北兩頭大梁的拚接焊接任務。蘇波清帶領兩名工友上了一線。

“老實說,最大的困難不是技術,而是工作環境。”當時正逢盛夏酷暑,施工現場全是水泥和金屬,溫度有四五十攝氏度,加上電焊工要穿厚重的防護服,全程吊掛在橋梁上。而且這一任務要求一條接縫的焊接必須連續3個小時直接完成,中間不能停頓。“穿上衣服不一會兒,我就險些熱暈過去。工友問我,等天涼了再幹?我說,不,哪能剛上前線就當逃兵!”

焊花閃耀,熱帶的驕陽灼燒著水泥橋梁,焊件旁邊的海麵上由於高溫的炙烤,空氣扭曲著向上升騰。

“那種熱,應該說超過了人忍耐的極限,我感覺就是血管馬上要爆裂了。但手不能停,一停,這個焊件就算失敗了。”就這樣,蘇波清在烈日暴曬下苦幹兩天,最終圓滿地完成了8條接縫的焊接任務。從此,他也落下一個“鐵老蘇”的美名。

“幹一行,愛一行;愛上了,就想幹好”

“一口氣將好幾個任務拿下來的原因,可能就是一份不服輸的豪情和一份不甘落敗的激情吧。”蘇波清如是說。這話說的不僅是一件任務,也是他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心得。無論是剛開始接觸這個行當時他就傷了自己,還是中間經曆了多少波折,都像是“激將法”一樣讓他越戰越勇。“愛上了電焊這一行,最初就是個好奇心。但還是那句話:幹一行,愛一行;愛上了,就想幹好。”這位海口市的勞動模範話語間透露出掩飾不住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