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不知道珍惜現有的工作機會,總是心浮氣躁,好高騖遠,這山望著那山高,沒有立足本職工作埋頭苦幹的精神,不能腳踏實地地做好本職工作,當然他們也很難享受到建功立業的成就感。這種人一見到別人做出了成績,就會羨慕而嫉妒,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牢騷。在這些人的眼中,之所以自己沒有成就,不是主觀不努力而是崗位不適合。但是,即使領導將他們放到某個重要崗位上,他們也隻會成天在“一杯茶水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中消磨時光。對於他們而言,什麼人生的理想,奮鬥的激情,進取的潛能,創造的才智,統統都在舒適安逸中消失殆盡,到頭來,隻能平平庸庸、碌碌無為。
所謂愛崗,就是要珍惜現在的工作,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而對於那些不愛崗的人來講,實際上就是苟且偷生,敷衍人生,最終浪費自己的生命。
咱們工人有知識——孔祥瑞
孔祥瑞是大家都敬佩的“知識型產業工人”,作為天津港(集團)煤碼頭公司孔祥瑞操作隊隊長兼黨支部書記、高級技師,他先後主持開展技術革新項目150多個,獲多項國家專利,為企業創效近9600萬元。
他多次放棄了深造機會,始終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將工作崗位當成課堂,把生產實踐作為教材,將設備故障當作課題,把身邊懷有一技之長的工友視為老師,努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贏得了“藍領專家”的美譽。在2008年,他還榮幸地成為天津奧運火炬傳遞的第一棒。
“誰出力誰得利,誰創新誰得獎”
孔祥瑞的成長成才也是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深入實施職工素質工程的成果之一。多年來,天津港堅持“誰出力誰得利,誰創新誰得獎”的競爭分配原則,對實用技術成果和先進工藝的發明者、重大課題攻關主持者給予重獎。天津港製定了《專利工作管理辦法》,加大了獎勵力度,激發了職工技術創新的熱情,使職工的發明創造、申請和應用專利的積極性不斷提高。2003年以來,天津港共申請專利110項,授權專利68項。集團公司發放獎勵專利項目、科技進步獎、技術創新活動獎300餘萬元。通過總結推廣職工中挖掘出的竅門、絕技、絕招和體現一流的先進操作法,並以創立者的名字命名進行推廣。《孔祥瑞星型操作法》《胡振傑通信電纜公用摸線對號法》被命名為天津市職工操作法,同時《劉維傑吊車節油操作法》《任慶春梯形甩垛法》等一批先進操作法在天津港的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身教重於言教
孔祥瑞認為隻要努力鑽研、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工人同樣有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常帶著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他發現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為盡快掌握從國外引進的設備性能與操作技術,他每天把有關資料裝在書包裏,有空就背,背完再到設備前對比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孔祥瑞對所在崗位的各項設備了如指掌,對操作技術參數爛熟於心,成為有名的“門機大王”和“排障能手”。
他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職工作中,35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如今,身教重於言教的孔祥瑞,不僅自己成為“藍領專家”,而且還在天津港集團帶出了一批年輕的技術能手,他用自己的成就證明了知識型工人的價值。
咱們工人有知識
2008年9月,天津港煤碼頭公司的每名工人都領到了一本孔祥瑞主編的《係統設備故障維修技術指南》。多年來,孔祥瑞堅持把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生的所有故障現象和維修過程一一記錄下來,並把有關的技術參數和維修經驗留給新工人,給設備的管理維修人員和操作司機提供參考資料,讓更多的人少走彎路。
“以前說‘咱們工人有力量’,現在是‘咱們工人有知識’,這才能算得上有力量。”孔祥瑞說。現在的每周五下午,孔祥瑞都會組織操作隊成員開展“自助餐式培訓”,將這一周工作中出現的重點問題作為課題,授課的老師就是隊裏的職工,每個人都會講到自己了解的“疑難病症”。“利用自助餐式培訓,我們解決了好多實際問題,大家經過培訓掌握了之後,現場發現的問題就越來越少。”
孔祥瑞2005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6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央和地方多家主要新聞媒體報道了他的先進事跡。2007年,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竺國強
1939年出生的竺國強是浙江新昌人。1957年竺國強新昌中學畢業後考入南京大學地質係,1962年本科畢業後,又考取該校構造地質學研究生。1966年3月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成都地質學院(今成都理工大學)找礦係普地教研室工作。1981年6月~1983年6月公派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係做訪問學者。1982年7月~9月參加該校北極考察隊赴挪威進行為期50天的科學考察,為我國首批考察北極的學者之一。回國後任地質係構造教研室副主任,1985年5月任院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1991年任館長。1976年任講師,1986年任副教授,1991年晉升為教授。1992年6月作為人才引進調浙江大學地球科學係工作,1994年任板塊構造研究室主任,1995年9月~1999年7月任地球科學係主任。1998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02年年底退休。先後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教學成果獎多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科普文章30多篇,2004年加入省科普作家協會,合編(譯)《地球科學概論》等5部教材及科普著作。
為理想而奮鬥的人生曆程
新昌縣位於紹興市南部,於五代吳越時置縣,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曆史。新昌全縣以低山丘陵和台地為主,澄江和新昌江似“雙親”河哺育著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新昌山清水秀,盛產兔毛、白術和小京生花生,特別是兔毛聞名遐邇,被譽為“長毛兔之鄉”。
1939年9月6日,在這山河嗚咽、全民怒吼的動蕩歲月裏,一個男嬰於新昌河旁一個普通人家呱呱墜地。在那國難當頭的日子裏,民意沸騰,深受堅持抗日民眾感染的父母,給男嬰起名“國強”,企盼國家盡快擺脫日寇的蹂躪,走向繁榮富強。可是,命運難遂人願,小國強剛2歲,其父就去世了。自此,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過著更艱難的生活。人窮誌不短。雖然家裏是家徒四壁,但竺國強母親胸懷“一定要讓兒子讀書”的堅定信念,婉謝其弟要小國強學做篾匠的提議。她決心起早貪黑,在城隍廟戲院門口擺小攤,賣點香煙、瓜子等,獲取微薄小利維持生計。
1951~1954年夏,竺國強就讀於新昌縣立第一小學和私立南明中學。他懂事早,從小就懂得為母親分憂。他白天在學校認真讀書,晚上就在戲院門口幫母親賣瓜子。那時一小袋瓜子賣5分錢,賣一袋可賺5厘。記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寒風呼嘯,許多小朋友或在家烤火玩耍,或隨大人去看戲,而竺國強第一次在戲院裏提籃叫賣甘蔗,一天辛苦賣下來,與老板結賬還要賠一元多錢,為此母子倆抱成一團痛哭了一陣子。母親不忍心讓兒子再去賣,但小國強擦幹眼淚堅持要去。他總結經驗接受教訓,做到每筆買賣都記賬,發貨點錢都很細心,再未做賠本的事。
回首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求學生涯,竺國強真可謂順風順水,一氣嗬成,中間未因經濟困難而輟學,全程享受學校減免費或國家助學金,特別在南京大學讀書時,每月還有生活補貼費。竺國強多次動情地說:“沒有黨的培養,我不可能完成學業,也不會有我的今天!”當然,求學之路宛若逆水行船,不可能事事隨心所願。1951年,竺國強以全年級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小學畢業後,一心想報考初級師範學校,以便早日為母親分擔生活重擔,隻因年齡偏小,個子偏矮而未能如願。進入私立南明中學後,竺國強仍然過著白天讀書,晚上叫賣的生活,還在少先隊裏當了大隊委員,比別人多花一些時間做好服務工作。因他天資聰穎,勤奮苦學,春秋兩級學生一同畢業時仍名列第16位,但仍因年齡小、個子矮而未能如願考上衛生學校,隻好把那個早日自立的願望塵封在心底。
1954年秋考入新昌中學高中部後,竺國強德智體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麵而快速的提升,一時成了學校的“名人”。他學習刻苦,成績大大提高。此外,文學、體育、演戲樣樣都很出色。他勤於練筆,兼任黑板報采編組組長和“啄木鳥醫生”專欄的編輯,並常有美文見諸黑板報,更有《家醜不可外揚》文學小品處女作,發表在上海《少年文藝》1956年第9期上,繼而又發表了《五十五票》,30多年後該文又被《少年文藝》編輯部收編在35年(1953~1988)少年習作選《金色的草地》一書中。作為一個中學生,先後有兩篇美文發表在全國名刊上實屬鮮見。竺國強讀高二時,學校組織一次征文比賽,其主題是“我的理想”。在參賽時,竺國強寫出了自己的理想,要想成為五個“家”,即地質學家、業餘文學家、業餘戲曲家、業餘體育家和馬列主義思想家。征文得獎了,此後,竺國強走上了為理想而奮鬥的人生曆程。
在五個“家”的理想中,竺國強最向往的是地質學家。說起原因,竺國強回憶1956年時國家主席劉少奇在北京地質學院說的一句話讓他備受鼓舞。劉少奇稱地質勘探隊員是“和平時期的遊擊隊員”。抗日戰爭時期,諸暨、新昌一帶是諸嵊新寧遊擊總隊從事抗戰活動的根據地,百姓都以當一名遊擊隊員為榮耀。抗戰勝利後,百姓中仍流傳著遊擊隊員的英雄故事,幼小的竺國強受到英雄形象的熏陶。竺國強覺得,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各種人才,地質勘探隊員像遊擊隊員一樣,輾轉於山水之間,流動性大,工作雖然異常辛苦,但卻能為國家找到礦產資源,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業,於是他立誌要成為“和平時期的遊擊隊員”。再說新昌的山山水水,丹霞地貌、凝灰岩地貌等奇觀都撩撥著一個青年的心,蘊藏山水中的許多謎底都有待揭開。於是,在山水中生根拔節的理想逐漸清晰起來。1957年秋,竺國強報考大學時,12個誌願有10個填的都是地質類專業,結果他如願以償考上第一誌願南京大學地質係,從此,開始了他在地質學科領域的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