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頓了十數年職稱評審工作後,1978年,徐啟彬晉升為心內科主治醫生,自此,他的一天時間表更趨緊張而有序:白天,他緊張地從事日常診療工作;夜晚如不值班,他挑燈夜讀,以拓寬加深心內科的知識。心內科是醫院裏的重要科室。浙一醫院心內科在全省以至全國享有盛名。多少年來,該院心內科對其他醫院的心內科醫生負有“傳幫帶”的責任。徐啟彬深諳不言自明的道理,決心嚴格要求自己,多在心內科高深理論以及疑難雜症上下工夫。他對冠心病的研究有濃厚的興趣,早在十年動亂中的1975年,就與人合寫《冠心病防治知識》一書,深受廣大患者的喜愛。他的心內科診療技術和學術水平大有長進,1976年,浙一醫院有了先進的超聲心動圖設備,徐啟彬第一個請命參與此項新的工作,對多種疾病進行了專業研究,先後發表《雙氧水聲學造影對紫紺型先心病診斷價值的探討》《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超聲顯像診斷》(《中國超聲醫學雜誌》)和《超聲診斷不全性心內膜墊缺損的評價》(《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等多篇學術論文,其中《雙氧水聲學造影對紫紺型先心病診斷價值的探討》一文在“文革”後被浙江省評為首屆自然科學優秀級論文,並於1986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在從醫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二步。
1988年春節的年初三,一架波音大型客機衝上藍天,平穩地穿行於太平洋上空,機翼旁飄浮著一團團白棉絮似的雲團,機翼下的大洋泛動著絲綢般的光亮,機艙內的空姐微笑著走過來,在徐啟彬的茶幾板上放了一塊小紙巾和一小盒糖果。徐啟彬回過頭來對空姐說聲“謝謝”後,剝了一顆糖放入嘴裏慢慢品嚐著,而後又轉向舷艙外、機翼下的浩渺大洋。他似乎神情安詳,但心中卻像太平洋的波濤洶湧起伏不停,一直湧動著一股難以抑製的感情激流。他琢磨著自己當訪問學者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美麗校園及其附屬醫學院先進的設備,想起醫院領導及其同事們在心內科心血管病超聲研究的重托與厚望,感到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決心走好從醫之道的第三大步,為攀登心血管病超聲影像學診斷新高峰打好堅實而豐厚的基礎。
勇攀超聲影像醫學新高峰
超聲影像學作為醫學影像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的年輕學科。就我國而言,超聲診斷起自上海1958年的A型超聲波對肝髒疾病等的探測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國產M型超聲心動圖儀開展了對心血管疾病的檢查診斷。1976年,我國從日本引進複合靜態掃描超聲診斷儀4台,浙一醫院占有一台。在當年,超聲影像學尚處摸索階段,M超及B超沒有見過更未用過。在原放射科裘敏薌老教授的帶領下,徐啟彬主動請命參與這項新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和另一同事邊學邊做,經過多次的不斷實踐探索,完全駕馭了超聲的特性。他除長期從事心內科臨床超聲影像學、培養新人外,就是潛心超聲影像學心血管病專業的診斷和研究,勇攀這座當時被視為冷門而又畏途的新高峰。1989年6月自美國回國後,他更像一匹不待揚鞭自奮蹄的駿馬,幾十年如一日攀登在多有泥濘的臨床和科研山道上,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華超聲影像學》雜誌、《中國超聲醫學》雜誌等國內權威學術刊物上及美國AmH.J.和AmJ.cardiol相繼發表多篇高質量論文,並於1992年晉升為主任醫師、教授。
自走上工作崗位後,徐啟彬一路風風火火。在日常生活中,他講話聲音洪亮,為人熱情爽快、樂於助人。他對病人如同親人,對疾病容不得半點馬虎,千方百計把診斷工作做好,讓臨床一線醫生和病人雙放心。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上,他細心謹慎,真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治學態度與幹勁。他給研究生和本科生上的大課,結合病例,結合圖像,深入淺出,時有妙語插入,深受學生歡迎。他告訴筆者:“現在醫院設備更新很快,為此軟件技術也必須跟得上。我們的設備全部是靠進口,雖然國內也有生產,但在檢驗精確程度上還有差距……”優良的硬件設施為徐教授的醫療、教育和科研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今,浙一醫院超聲科擁有20多台彩色多普勒診斷儀,醫療設備與國際發展水平同步,可開展涉及超聲領域幾乎全部檢查與治療項目,擁有多個公司頂級的儀器,如西門子、GE、飛利浦、東芝等。
超聲影像學的高峰永無峰頂,攀登已屬不易,要領先攀登更為艱難。徐啟彬動情地說:“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冠心病超聲診斷,心肌對比造影。這些都是世界性難題,軟件上,我們的超聲檢查水平在國內外處於先進地位,但我們不能驕傲,要想始終保持先進地位,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停滯在原地就意味著淘汰,所以我們的團隊還要不斷努力。隨著超聲的不斷發展,電腦聲像儀新技術的運用也越來越先進。硬件的飛速發展要求技術軟件的不斷提高,這使我又喜又憂。喜的是對我國的超聲發展很有信心,憂的是自己在有生之年還能為國家為人民做多少貢獻,能為國家培養出多少專業醫學人才……”徐教授言語間蘊涵著強烈的責任感,令人感動不已。
幾十年來,徐啟彬在超聲影像醫學山道上不斷攀登,成果豐碩。他在繁忙的臨床和教學工作之餘,曾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2篇發表在美國AmH.J.和AmJ.Cardi01.雜誌上,被SCI收錄。他主參省級課題3項,其中“多普勒組織聲像圖對冠心病心肌運動的研究”通過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獲2000年浙江省醫學科學進步三等獎。他被邀包括《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中國超聲醫學》雜誌、《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實用腫瘤》雜誌、《浙江臨床醫學》雜誌等近十種醫學雜誌審稿和擔任編委,參加《臨床心血管病學》《臨床解剖圖譜》和《多普勒組織成像》等3種書的編寫工作,主編《超聲影像學》,該書為“十一五高等醫藥院校精品規劃教材”。他多次出席國際會議,包括世界超聲波學術會議(東京)、美國心髒病學術會議(華盛頓)和歐洲心髒病學術會議(斯德哥爾摩)等。1988年2月~1989年5月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醫院(U.W.hospitM)心內科從事心血管病超聲研究,由於成績卓越,被收入英國劍橋出版的國際傳記中心名人錄及國內多種名人錄。所有這些成果都是對一位勤奮、睿智的醫學科技人員的詮釋與褒獎。
超聲影像學的“祖師爺”
徐啟彬已過了古稀之年,而今仍天天過著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回望他育人深淺不一的足跡,就會肅然起敬。讚佩他的確是一個永不怠倦的超聲影像醫學的領路人。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拂麵。浙大附屬第一醫院接受了北醫大附屬人民醫院超聲心動圖進修的首位醫生,此後,安徽、江蘇、黑龍江、新疆、雲南等國內幾乎所有省市,以及省內地市縣醫院醫生陸續前來進修學習,徐啟彬等理所當然成了帶教老師。還被邀赴北京、四川、雲南、江西等省市講學。1979年8月,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浙江省分會協辦的中日超聲醫學講習班在浙江莫幹山舉行,正式代表44位,來自北京、上海、湖北、浙江、江蘇等國內13個省市和部隊代表,列席代表20位(浙江醫生),由5位日本專家主講,其中和賀井敏夫教授是世界超聲波協會主席,尾本良三教授是世界著名心髒病專家,還帶來了兩台B超儀器作病人檢查示教。徐啟彬作為浙江省正式代表及會務組成員出席大會,並是會後主要整理資料成員之一。此後,B型超聲診斷腹部疾病的臨床工作像雨後春筍一樣在全國各大、中醫院蓬勃開展起來,在檢查例次及病種方麵逐漸超越了超聲波發展初期的M型心動圖。可以說,莫幹山講習會是我國B超診斷的裏程碑,在日本也被譽為“莫幹精神”。而今,超聲影像學的研究幾乎涉及人體所有髒器及組織,彩色超聲走進普通醫院,目前國內超聲影像技術的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些高等學校還設立了醫學影像專業,獨立招生並培養研究生。浙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起步早,是超聲應用研究開拓者之一,徐啟彬等幾位先行者當之無愧地成了醫學影像學的拓荒人。
1986年,浙一醫院正式組建了超聲影像科。徐啟彬以此為起點,又開始了醫學生涯的新征程。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始終以驚人的毅力、聰穎的才智和勇於創新的魄力帶領全科完成繁重的臨床工作、醫科學生的教育及課題研究任務。1990年擔任心內科碩士生導師,1992年,浙江大學醫學院新建超聲學教研室,兼任主任(主管5個附屬醫院教學工作)、教授。“從1995年開始,我每年主持一期國家級有關超聲臨床應用繼續教育項目的研討,會議帶來的都是世界超聲技術發展的前沿信息,使我國能緊跟世界先進超聲技術的發展步伐……”透過幾句高度濃縮的話語,讀者不難揣測徐啟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啊!
2007年5月,第十一期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彩色多普勒及介入超聲在疑難疾病中的應用”的研討會,在杭州舉行。會議由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資深理事、中華醫學會浙江省超聲分會顧問徐啟彬教授主持。作為我國重要醫學繼續教育項目之一,徐教授在會上就“心血管病介入超聲及臨床應用進展”等兩個課題做了專題講解,與會者受益匪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欣慰分享徐啟彬臨床科研碩果的同時,也看到他的學生遍布海內外,可謂桃李滿天下。名師出高徒,他培養的8名研究生,而今都是挑大梁的業務骨幹。他培養的第一個研究生從德國留學回來,現今已是超聲領域中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現浙一醫院超聲影像科內現有32名醫務人員,正高職稱3人,副高職稱3人,其中4名博士,12名碩士等,徐教授都給予過指點與幫助。
因此,他被年輕人譽為超聲影像學的“祖師爺”。他有兩個兒子,已分別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現今在美國的新澤西州和洛杉磯,兩三年才能回家一次。“孩子大了,要發展就隨他們去吧,家裏也會給予全力支持。”他還十分高興地說道:“已讀高中的孫子,初中畢業時榮獲美國總統教育金獎,7歲的孫女在全美舞蹈比賽中獲該年齡組第一名。”說到這裏徐教授臉上露出慈祥與欣慰的笑容。
千古流芳的孟泰精神——孟泰
孟泰1898年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1926年在鞍山煉鐵廠當配管工人。1948年東北解放戰爭中,隨軍北上到通化鐵廠。1948年底回到鞍鋼,為支援前線日夜奮戰。
勤儉敬業,愛廠如家
孟泰於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鞍山解放後第一批產業工人黨員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他更加勤儉敬業、愛廠如家。他跑遍十裏廠區,揀拾成千上萬個煉鋼設備零配件,建起了有名的“盂泰倉庫”。在外國人卡中國人脖子的時候,這些零配件有力地幫助了高爐的修複工作,使癱瘓的高爐流出了第一爐鐵水。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孟泰主動當了護廠隊員,把行李扛到高爐旁。他愛廠如家,愛爐如命,冒著遭到空襲的危險,隨時準備用身體護衛高爐,被譽為“老英雄”。他在工作中還善於思考,勇於創新,攻克技術難關,搞出多項技術革新和發明,如1950年發明瓦斯防塵罩、循環冷卻水管等。在前蘇聯政府停止對我國供應大型軋輥,致使鞍鋼麵臨著停產威脅的情況下,他組織500多名技協積極分子開展了從煉鐵、煉鋼到鑄鋼的一條龍廠際協作聯合技術攻關,先後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終於自製成功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譽為“為鞍鋼譜寫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他自己設計製造成功的雙層循環水將冷卻熱風爐燃燒筒的壽命提高了100倍。
孟泰的心裏時刻裝著職工,為工人排憂,為生產解難。在遭受三年嚴重自然災害的日子裏,為使工人保持好的體力,不影響生產,他把幾個女兒靠挖野菜喂養大的兩口豬送到廠裏,為全廠職工改善夥食。在一批急待住院的職工因為沒有床位而不能住院治療,影響身體康複的時候,他買來廢鋼管,組成青年突擊隊,自製鐵床,既緩解了燃眉之急,還節省了費用。1964年孟泰擔任鞍鋼煉鐵廠副廠長後,親手建起“孟泰儲焦槽”設計出“熱風爐”底部雙層燃燒筒和冷卻箱串聯,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能源和材料。在“文革”中,麵對遭受嚴重破壞的鞍鋼生產,他頂著各種壓力,使鞍鋼的生產秩序免遭各種各樣的衝擊。八年中,被工人們稱為“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幹部”,為恢複和發展鞍鋼生產做出工重大貢獻。1967年9月,孟泰因積勞成疾在北京病逝。
孟泰在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先進思想和優良品德,形成了激勵全國職工的“孟泰精神”,成為上世紀50年代中國工人階級的象征。“孟泰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國工人階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是我國勞動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激勵著廣大職工群眾在崗位上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貢獻。
大力弘揚孟泰精神
1997年,國務院總理李鵬在鞍鋼考察工作時,專程到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孟泰的家中,看望孟泰94歲高齡的遺孀喬世英,並祝她健康長壽。李鵬總理和大家一起回憶起孟泰做出的重大貢獻,他說:雖然時代變了,但我們不能忘記孟泰,更不能把孟泰精神丟了。在深化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今天,更要大力弘揚孟泰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他還對鞍鋼提出的“學孟泰、愛鞍鋼、做主人、創一流”理念予以充分肯定。孟泰去世後,他的子輩和孫輩們繼承了他的事業,絕大多數都留在了鞍鋼。大女兒孟慶珍在鞍鋼工作37年,1990年從鞍鋼機關幹部崗位上退休。大女婿黨兼幾年前也從鞍鋼退休,退休前是鞍鋼職工大學的校長助理。孟慶珍的其他幾個姐妹和後輩之中,有十多人成為鞍鋼的一線工人、機關幹部、學校老師。由於是老英雄的後人,平時他們在崗位上格外受到同事尊重,有時碰上外單位人員參觀企業,領導也總是自豪地加以介紹。有了父親的榜樣,加上同事們的關注,他們工作起來更多了一份責任和壓力,不敢有絲毫馬虎,在什麼崗位上都認認真真鑽研、勤勤懇懇工作,不計較個人得失,唯恐給老英雄臉上抹黑。
孟慶珍和四妹在崗時就是有名的“精神文明優秀個人”和“三八紅旗手”,多次受到總公司和鞍山市的表彰。孟泰的四女婿劉惠德從一名普普通通的鞍鋼職工,經過踏實工作,當上了鞍鋼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職務;外孫女婿王延綿由於表現出色,也走上了鞍鋼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鞍鋼實業公司經理的領導崗位。
如今,為鞍鋼奉獻了大半生的孟泰後輩們絕大多數都退了下來,在家中安享晚年生活。每當清明節到來時,一家人總要聚在一起,給老英雄的塑像獻上鮮花。追憶往昔,老人們常常感慨如今人們趕上了好時代,但對待生活還得像老模範孟泰那樣,不能丟掉艱苦奮鬥、踏實樸素、無私進取這些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和美德。
他的一生,已經和華西村融為一體——吳仁寶
“沒有吳仁寶,就沒有今天的華西村!”華西村村民如是說。“沒有華西村,也沒有今天的吳仁寶。”吳仁寶自己則如是說。1961年華西建村,吳仁寶開始任江蘇省江陰縣華士公社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他22歲當村官,27歲當鄉官,53歲當縣官,59歲再當村官。他的一生,已經和華西村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