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奉獻為你的人生增抹光彩(1 / 3)

人,就像一棵樹,從小到大離不開陽光、水和土。其實,人也正如一棵樹,其真正的意義不在於多高、多大,關鍵看你在社會上有多少作用,做了多少貢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句樸實的話已經成為雷鋒奉獻精神供後人學習。

奉獻者的收獲是一種幸福,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快樂的心境,莫過於無私的奉獻。

奉獻為我們的人生增抹光彩,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燦爛。就讓我們作為奉獻者奉獻出我們的所有,追求著“心靈豐富”的永恒的幸福。

奉獻篇——第九章 奉獻為你的人生增抹光彩

215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焦裕祿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出生,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鄉北崮山村人,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隻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

焦裕祿在這個世界上雖然僅僅活了42年,但感動著幾代中國人。每年的5月14日是焦裕祿逝世紀念日,總有上萬人從全國各地自發來到河南蘭考,祭奠緬懷這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公仆。

走在抗災第一線

1962年,焦裕祿恰好40歲的時候來到蘭考縣任縣委書記。蘭考縣位於河南省東部,是當時全國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莊稼田地都被內澇、風沙、鹽堿無情摧毀,全縣糧食產量降到曆史最低,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中。

焦裕祿來蘭考縣的第二天,就開始下鄉考察了。帶著戰勝自然災害的決心,他首先來到災情最嚴重的生產隊,在社員的草屋裏、飼養棚裏,以及田間地頭上逐一察看災情。這裏的災情比他所想象的還要嚴重得多:群眾住在草屋裏,家裏都缺衣少食;飼養棚內的牲畜也都餓得皮包骨頭;而貧瘠的土地更是看不到一點點生機,放眼望去,除了無邊無際風沙的黃,就是鹽堿地茫茫的白,或者內澇後留下的泥窪的灰青。

可焦裕祿並沒有退縮,他以一名共產黨員幹部特有的沉著和冷靜,全身心投入到抗災工作中,立誌要將蘭考建設好。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裏,焦裕祿走遍了整個蘭考縣,他詳細地了解了各個公社受災狀況,以及抗災工作的開展情況。回到縣委後,他為大家分析災情,說道:“目前,我們麵對的主要災害有風沙、內澇和鹽堿地。針對這些災害,我們要開展相應對策,可以在風口區域植樹造林,以抵抗風沙;內澇產生的窪地也可以充分利用來種蒲草、栽蘆葦、養魚等。一旦這些問題解決後,鹽堿地的問題也會得到相應的改善。”

他還鼓勵大家:“蘭考的確是重災區,這裏不僅貧窮,而且自然環境惡劣。我們麵臨很多困難,但是隻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可以把它建設好。”他的這番話點燃了大家建設蘭考的信心。

沒有抗災的領導,就沒有抗災的群眾

由於蘭考受災頻繁,救災也頻繁。人們都說:“縣委機關成了救災部。”麵對這種情形,許多領導對改變蘭考的現狀缺乏信心,甚至想離開蘭考。焦裕祿通過調查,對蘭考的情況有了更加深入細致的了解。他明白,在災難中,群眾的眼睛緊盯著縣委,縣委領導要是不挺起腰杆,就不能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勞動的積極性。要改變蘭考的現狀,首先就要改變縣委領導的精神狀態。

一天晚上,焦裕祿去找縣委副書記張欽禮談心。焦裕祿對張欽禮說:“你在蘭考工作了十多年,比我更加熟悉這裏的情況。你覺得,改變蘭考現狀的關鍵在哪裏?”張欽禮回答說:“在於改變人的思想。”焦裕祿說:“我看應該在‘人’的前麵加上‘領導’二字。沒有抗災的領導,就沒有抗災的群眾。”

經過傾心交談,他們兩人達成了共識:要戰勝“三害”,首先要消除人們思想上的病害,特別是要對縣委全體幹部進行抗災思想教育;要除掉“三害”,首先要從思想上把人們武裝起來,否則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焦裕祿帶領縣委全體委員來到火車站。火車站裏擠滿了逃難的災民,他們穿著國家發放的救濟棉衣,有的蜷縮在車廂裏,有的擁擠在候車室裏。焦裕祿對縣委委員們說:“是災荒讓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也有責任。黨把蘭考縣36萬人民群眾交給我們,我們卻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渡過難關,讓他們過上好的生活。我們應該感到愧疚和痛心啊!”

他們回到縣委,已經很晚了。焦裕祿和委員們開了一個會。焦裕祿聽了大家的發言之後,說道:“我們經常講要為人民服務,我希望大家牢記今晚的情景,這217奉獻篇——第九章 奉獻為你的人生增抹光彩

樣我們就會帶著責任感去領導群眾,從而改變蘭考的麵貌。”委員們的內心都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觸動。他們很快明白了過來,決心和焦裕祿一起努力,改變蘭考的麵貌。不久,焦裕祿和其他縣委領導一起,製訂了改變蘭考麵貌的具體計劃。根據計劃,大家努力奮鬥,爭取在三五年之內,取得治沙、治水、治堿的基本勝利。

由於長時間的緊張工作,焦裕祿漸漸體力不支了,原有的肝病也越來越嚴重。但是焦裕祿卻顧不上休息,因為擺在他麵前的問題還有很多。他不僅沒有休息,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他深入群眾,經常住在群眾的草棚裏,跟群眾一起吃飯、一起勞動。看到群眾在治沙、治水、治堿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他非常高興。群眾奮力根治“三害”的精神也極大地鼓舞了焦裕祿。

轉眼到了1963年冬天,群眾過冬的問題又擺在了焦裕祿和其他縣委領導的麵前。這一天黃昏,北風呼嘯,雪花紛飛,天氣異常寒冷。焦裕祿見狀,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各方麵的準備工作,保證人民安全過冬,保障人民財產的安全。

所有的工作部署好後,他仍然不放心。第二天天剛亮,焦裕祿就去鄉村了解禦寒的情況。一路上,風雪鋪天蓋地襲來,寒風尖厲地呼嘯著,積雪足有半尺厚。迎著風雪,焦裕祿帶著幾個年輕的小夥子,艱難地向前走著。

一整天,焦裕祿都沒有休息過片刻,他走過了9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生活困難的群眾。在梁莊,他走進一戶老年人家中,發現兩個無依無靠的老人躺在床上。老大爺有病,老大娘眼睛瞎了。焦裕祿見狀心酸不已,就坐在老人的床頭,噓寒問暖。老大爺問他是誰,焦裕祿說:“我是您的兒子,我來看你們來了。”老大爺激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他拉住焦裕祿的手,一個勁兒地點頭流淚。

身患重病,並不影響工作

1964年春天,蘭考人民治理“三害”取得勝利。這時,焦裕祿的病情卻越來越嚴重了。他開會作報告時,經常把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的位置。有時候,他用一根木棒的一頭頂住肝部,另一頭頂在藤椅上。時間長了,那把藤椅竟被頂出一個大窟窿。其他同誌都勸他休息,焦裕祿卻笑著說:“病是一個欺軟怕硬的東西,你壓住它,它就不敢欺負你了。”焦裕祿獨自忍受著巨大的痛苦,沒有告訴他的親人。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改變蘭考麵貌的鬥爭中,已經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焦裕祿到地委開會,地委領導勸他住院治療。他說:“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我不能離開。”地委領導為焦裕祿請了一位中醫並為他做了診斷,還給他開了幾服藥。但焦裕祿無論如何都不肯收下藥品,他說:“災區群眾的生活這麼困難,而我卻花這麼多的錢買藥,我能吃得下嗎?”

一天,焦裕祿和縣委幹部張思義一起,騎自行車到三義寨村去考察。走到半路,焦裕祿的肝病突然發作,他痛得實在騎不動了,兩人隻好推著自行車慢慢行走。到了村子,大家看他氣色不好,都勸他先休息一下。焦裕祿卻說:“談你們的情況吧,我不是來休息的。”焦裕祿一邊聽彙報,一邊強按著肝部做筆記,鋼筆好幾次從他的手中滑落下來。彙報的同誌看到這情景,滿眼含淚,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人民的好公仆

1964年3月,蘭考人民治理“三害”的鬥爭達到了高潮,焦裕祿的生命也到了危急關頭。這時,上級組織強行送焦裕祿去開封看病。臨行那一天,由於肝部痛得厲害,焦裕祿是彎著腰走向車站的。他是多麼舍不得離開蘭考啊!

一年來,他跑遍了蘭考縣149個大隊中的120個,把整個身心都交給了蘭考。現在治理“三害”到了緊要關頭,他怎麼能離開呢?他感到非常痛苦、內疚和不安。焦裕祿幾次向送行的同誌們說,不久他還會回來的。然而,他的這句承諾並沒有兌現。焦裕祿的病情已經開始惡化。開封醫院把焦裕祿轉到鄭州醫院,鄭州醫院又把他轉到北京醫院。麵對這位與病魔作頑強鬥爭的縣委書記,醫生們深深地感動了,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為焦裕祿細心診斷。診斷書出來了,上麵寫著:“肝癌晚期,皮下擴散。”焦裕祿病危的消息傳到蘭考後,全體幹部和群眾都驚呆了。當他們來看望焦裕祿的時候,焦裕祿卻不談自己的病情,隻詢問縣裏的工作。

5月初,焦裕祿的病情進一步惡化,縣委副書記張欽禮來探望他。焦裕祿用他那幹瘦的手握住張欽禮的手,問道:“聽說豫東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沒有?”

“沒有。”219奉獻篇——第九章 奉獻為你的人生增抹光彩

“這樣大的雨,怎麼會沒淹?你是在安慰我。”

“真的沒有淹,排澇工程起了作用。”於是,張欽禮給焦裕祿講了蘭考人民抗災鬥爭的情況。

焦裕祿這才放下心來,他忍著痛,問張欽禮:“我的病怎麼樣?為什麼醫生不肯告訴我?”張欽禮遲遲沒有回答。焦裕祿追問了好幾次,張欽禮才說:“這是組織上的決定。”

聽了這話,焦裕祿點了點頭,鎮靜地說:“哦,我明白了……”

過了一會兒,焦裕祿從懷裏掏出自己的照片,交給張欽禮,說道:“欽禮同誌,現在我有幾句話要跟你說。你回去後,對同誌們說,我不行了。你們要領導蘭考人民堅決奮鬥下去。我死後,不要多花錢,我隻有一個要求,希望組織上能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活著沒能治理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理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同誌因患肝癌不幸逝世,走完了他不斷奉獻的一生。他勤勞儉樸,始終堅持艱苦奮鬥;他不畏艱險,不計個人得失;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人民的楷模。焦裕祿的這種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人民會永遠記住他的功績。

一腔熱血灑高原——孔繁森

孔繁森於1944年7月出生在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五裏墩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8歲參軍的他,在部隊上一幹就是7年。

1966年9月,孔繁森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複員後,他當了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曆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西藏崗巴縣委副書記、莘縣縣委副書記、聊城行署辦公室副主任、聊城市林業局局長、聊城行署副專員、拉薩市副市長及阿裏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新疆塔城不幸殉職。

為了黨的事業

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域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了名,還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以自勵。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詩句,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誌向。

從踏上西藏這片土地開始,孔繁森就暗下決心,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西藏這塊神聖的土地,獻給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孔繁森在崗巴擔任了三年的縣委副書記,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有一次,他騎馬下鄉,不幸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昏迷不醒。當地的藏族群眾抬著他走了30裏山路,把他送到醫院搶救。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很多藏族同胞守護在身邊,內心十分感動。當他調離崗巴時,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淚為他送行。

在西藏工作期間,孔繁森深深愛上了這片壯麗、神奇的高原,深深愛上了這裏的藏族人民。同時,他也深深感受到當地群眾要求改變貧困麵貌的迫切願望。

回到山東後,他曾表示:“我這條命,是藏族老百姓撿回來的。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終生難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奮鬥!”

1988年,孔繁森擔任聊城市行署副專員。這一年,山東省在選派進藏幹部時,省政府認為孔繁森有在西藏工作的經驗,便準備讓他帶隊入藏。組織上問他有什麼困難時,他說:“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的安排。”

回到家後,他鼓起勇氣對妻子說:“慶芝,組織上又安排我進藏了。我虧欠你的太多了!等從西藏回來,我一定會加倍地補償你。”臨走時,孔繁森默默地來到年邁多病的老母親麵前,想到這也許是他和母親的最後一次見麵,就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感情。他跪在母親麵前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娘,您要多保重!”說完,流著眼淚給母親深深地磕了一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