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泥做山。先按預計的石大小和形狀用木棍或鐵絲作成骨架,放在玻璃板或者塑料布上。用水泥、石沙、鋸末和好的泥漿堆製,並及時雕刻出山石的紋理。待半幹時放在背蔭處,每天灑點82小家養花樂冀魚水,養護一周後即可使用。
2.爐渣做山。選擇形狀較好的爐渣,先把底部鑿平放穩,之後用水泥、鋸末攪拌的泥漿,或是用膠土、白灰和成的泥漿從上到下刷三遍,待於後放在陰濕處,讓其自然風幹,過一段時問即可使用。
3.泥瓦做山。一是將和好的膠泥,用刀刻成自然山形,待半幹後放在火爐上蓋好,燒一晝夜即成;二是利用現成的磚瓦雕成自然山形,然後放在陰處養護,生青苔後再用。
4.木、炭做山。用木和炭做假山,即可選用自然風化或者經過火燒而形成山形的樹根作材料,也可用木料、木炭拚接雕刻成假山。如不上青苔,可塗上顏料並刷上清漆,如準備生青苔可刷泥漿,養護方法同前。
5.紙漿做假山。把舊書報用水浸泡,攪拌成漿後用手壓擠,堆製成山。待半於時刷上水泥沙漿或泥漿,這樣製成的假山石輕如浮水石,也可吸水生青苔。
用作盆景材料的山石中,砂積石、浮石、蘆管石、海母石等軟性山石質地疏鬆,容易吸水;而英石、爺劈石、樹化石、靈壁石等山石雖形態、顏色、紋理都很美觀,但因質地堅硬,吸水性差,植物栽後常需人工從上麵噴澆,頗為費事。
要使這些山石盆景能上水,除了可在山石基部適當種一些青苔,以增加吸水性外,還有一個有效的辦法是,利用毛細管的作用吸水。
吸水毛細管宜選用尼龍等吸水性較強的化纖材料做,若用棉紗線也可,但日久易爛,卷製成筆杆粗細的芯子,上端通至種植區,填土壓實;下端垂入水盤中。暴露在外的芯子要掩飾起來,可以種植區向背麵斜鑽一孔,將芯子穿進孔內,上下兩端接好,芯子就看不出了。
用以上方法,隻要水盤內有水,水就能沿芯子的毛細管滲吸上升,提供給檀株。若水量不足,可將芯子加粗,水量太多可將芯子改細些。均勻供水,石盆景上的植物就能毛綠不衰了。
製作盆景的植物材料有兩個來源。一是自行培育,二是野外采掘。自行培養有以下幾種特別好的方法:
1.播種。凡是開花結果,自育種子的植物,均采用播種法,如油鬆、鬆犏、紫薇、藤蘿、石榴、銀杏、榆樹等。用種子繁殖,便於控製株型,適宜製作小型或微型盆景。
2.插條。一些難以獲得種子,而本身生命力較強,容易生根的植物,可采取插條法繁殖,如雪鬆、龍柏、迎春、茶花、佛手、葡萄、榕樹、黃楊等植物。用插條繁殖植物,是一種獲得盆景材料簡便速效的方法。
3.嫁接。植物本身不育孕種籽,又不易扡插的植株多用嫁接的方法,如五針鬆、鳳尾柏、梅花、蘋果、柿子、紅楓、龍爪槐等。采用嫁接繁殖的植物,可出現根粗、枝壯、葉茂、形好的長勢。
4.分株。無種子,又難扡插、嫁接,但本身分孽滋生力強的植物,可用分株法繁殖,如鐵樹、竹子、蘭花、萬年青以及一些水生植物等。用分株獲得植物盆景材料是最快的方法,分株後即來配製成景也可用。
1.貼苔法:先將山石用水浸泡數日後,取出晾幹備用,同時用黏土摻以少量澱粉並用淘米水調成稀薄的泥漿,沾滿山石,取自然生長的青苔逐塊貼在沾有泥漿的山石上,將山石置於背蔭潮濕的地方,或著地養護,或水盆養,數日後便鮮活了。
2.塗漿法。從野外取回長滿青苔的地皮層,將其輕輕搓碎,並按上法在調劑泥漿時將青苔均勻摻入其中,然後浸塗山石,並將山石置於蔭深處保養,也會很快長滿青苔。
3.淋育法。如果住家附近沒有現成的青苔可取,那就將山石置於淺盆中,經常用淘米水或菜葉、豆殼浸泡過的液肥淋撒之。每次淋撒後罩上塑料袋以確保潮濕,如果氣溫在20℃左右,並在早晚略見陽光,則隻需1個月左右就變得綠茸茸了。
點綴,是山水盆景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人物、動物、樓台、亭榭、房屋、塔、橋、帆船等。點綴要適當,不宜太多。一般地說寶塔不宜置於主峰,而應放在陪襯的山峰,亭子宜放在山腰,亭榭宜臨水際;人物應在高遠意境中,宜前置,站在前山看後山,成了望之勢;在平遠意境中,應站在高處,以俯視。建築物應合理設置,如橋梁的架設,房屋的安置,人物的姿勢,應視情況而定。總之要根據整個山水盆景的沒計構造意圖,進行合理的安排。原則上應恰到好處,應避免雜亂,主次不分,畫蛇添足,破壞了原來的構思。
購買或製作山水盆景的石料有兩大類,一類是鬆石,它質地較疏鬆,雕琢較方便,且吸水性強,有利於栽植樹木和生長苔蘚。另一類是硬石,它質地較堅硬,雕琢較困難,且不吸水,不易植樹和長苔。對於普通山水盆景愛好者來講,特別是初學製作者,還是選鬆石類為宜。如江蘇、浙江、湖北、四川等省產的砂積石,福建、廣東產的海浮石,正是製作山水盆景最常用的石料,江南易得,製作與養管也方便。挑遞樹梧簋墨材料的技巧業餘時間收集材料搞樹樁盆景,其樂無窮。製作樹樁盆景,材料的選擇是關鍵所在。選擇的樹樁材料既要注意植活率,又要重視外形,樹樁栽不活隻是一堆幹柴。而外形不美,也徒具盆景之名,失去欣賞價值,因此,樹樁材料的挑選要注意新鮮,皮色嫩活,切口清新,水分多,樹脂豐富,樹皮不皺的。能帶有清翠的小葉,樹根上沾上些濕潤的泥土的則更理想。樹樁的成活還必須有根須,除了主根外,側根、根須盡量要求完好。細根越多,吸收水分營養也越多,小根舒展得快,成活率也高。
在注意植活率的同時,應重視外形。應選擇樹坯基部大,頭隆起,多坑槽。蒼勁古雅,樹勢雄偉,盤陸多姿的。樹根的基部應四邊長根,裸露土麵生長,根的大小以1厘米左右為宜,樹根成風車形,向各生長方向自然生長伸展,互不交搭在一起為最好,樹幹應從基部節縮小,形似竹筍狀,樹的摹部、樹根和樹幹3部分的比例要配合得當。樹樁盆景的造型,原則以曲為美,以疏為美,切忌直、正、密。
栽種樹樁的最好季節是清明以前,一般氣溫在18~25℃最適宜。中秋節後的“卜月小陽春”天氣種植樹樁也較適宜。樹樁挖出土後3、4天種植,管理得當,成活率很高。酷暑和嚴冬不宜栽樹樁,大多不易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