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從兩條線看晚清變革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們在這裏舉行省政協常委第三次集體學習會。今天,特邀國防大學舒健教授作《晚清社會變革》的專題報告。舒教授的報告觀點鮮明,分析透徹,內容豐富,質量很高,對我們很有啟迪,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晚清這段曆史我看可以歸納為兩條線:一條線是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史。從1840年的《南京條約》到1900年的《辛醜條約》簽訂,中國社會變革從緩慢到突變,從表層到裏層,一步一步從封建社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間經曆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另一條線是中國人民的覺醒奮鬥史。麵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強敵)”,一批仁人誌士和民眾一步步覺醒,以變應變:變器——洋務運動(1861年),變革——戊戌變法(1898年),革命——辛亥革命(1911年)。這段曆史讓我們認識到多難興邦的曆史辯證法。盡管晚清時期維新運動提出“伸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但大清國皇帝同意立憲不過是一個幌子,目的是換取萬世一係,江山永固。因此一拖再拖,直到1906年才宣布預備立憲,到1911年5月才組織以皇族為主的責任內閣,希望再拖到1913年開國會。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孫中山先生以救國為己任,疾呼:“拯救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皇帝退位,民國成立,孫先生讓位,袁氏當國,帝製複辟。這段曆史說明不變革必然倒台,而革命不徹底,勝利果實也要喪失。
晚清是中國曆史從古代到近代社會過渡的重要轉折階段。這個時期中國山河破碎,主權淪喪,變局推動著社會結構變遷。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社會狀態,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自油鬆片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不許妄談法理,以至護法……”發生的變遷廣泛而深刻,有進步的社會變遷,有倒退的社會淪落;有社會改良,也有社會革命;有整體的社會變遷,也有局部的社會變革。各種不同的變遷形式並存互動,彙合成社會漸變與突變交錯發生的多重變奏。其中救亡圖存、求強求富、民主革命、科學啟蒙是一股重要力量,激發著人民“睜眼看世界”,改變著中國的社會麵貌,推動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晚清這段曆史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曆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皇權統治,開啟了中國社會的新紀元。我們今天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要進一步發揚辛亥革命的愛國主義、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自由愛國精神。孫中山先生曆史功績彪炳千古,他“振興中華”的理想應成為我們奮進的動力,我們應學習他“天下為公”的襟懷,牢記他“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的諄諄教誨,在新的曆史時期取得更大成就。
晚清這段曆史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在反帝反封建的曆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勇往直前,喚起民眾,通過浴血奮鬥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哲人說:一切曆史最終都是思想史。鄧小平指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信仰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旗幟。近百年的中國曆史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改革開放就不能發展中國。讓我們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堅定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晚清這段曆史清楚地表明,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英勇智慧的人民。在國家危難、社會發展的關頭,中國共產黨站到曆史的潮頭,踐行為人民而奮鬥,從而凝聚了人民,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曆史告訴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最核心的價值。我們應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將民生視為最大的政治,將以人為本作為最核心的治國理念,堅持與時俱進,從人道到人權,從福利到權利,賦予人民利益以新的時代內涵,將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為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力量。
晚清這段曆史使我們懂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艱難曲折的,但社會進步的大方向是不可逆轉的。在我國社會麵臨新的曆史階段,在當今改革創新發展中,我們既有社會經濟轉型的艱難,又有大國崛起的煩惱;既有市場競爭的焦慮,又有腐敗問題的困擾;既有經濟快速發展,又有社會矛盾突出……深入分析這些矛盾的性質,應該認識到都是發展中、前進中、轉型中的問題。我們堅信,改革創新是執政黨自我完善的利器,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社會管理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的漸次展開,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會化解。我們有理由相信,到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時候,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將走向成熟,社會體製改革也將完成;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將光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