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美“重返亞洲”與我“和平發展”(2 / 3)

我國當前麵對的海疆形勢是東海和南海“爭島”(日爭釣魚島、菲爭黃岩島)呼應,日本與美國聯手逞強,“中國崛起威脅論”、“欺淩鄰國”論不絕於耳;我國不為所動,從容應對,堅定不移地奉行和平發展、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合作開發的外交政策,及時回應,步步跟進。我與日本政府的“爭島”是一場十分重大而又嚴肅的鬥爭。這場較量將對今後的釣魚島問題走向和中日關係產生重要影響。我國政府目前對釣魚島問題所做的政治、外交努力,宣示和強化了我對釣魚島的主權立場,以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壓迫日方轉到“擱置爭議”、冷凍處置的軌道上來,這是著眼於我根本和長遠利益的戰略選擇。

日本政府“購島”鬧劇是在美國“重返亞洲”背景下,對我國的第一撥挑釁。中日釣魚島鬥爭將是長期的,問題的解決既取決於日本國內政治走向,也取決於美國對東亞事務的參與程度。有人問我會不會打起來?我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一原理並沒有過時,但我們拒絕簡單化處置。同時還要看美國如何動作,因為掌控日本防衛主導權的是美國。我們希望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因為和則兩利,戰則兩傷。如果說升級為戰爭,那已經不是中日兩國的戰爭,美國必然介入,那是世界一、二、三經濟體的戰爭,也將波及整個亞太地區,對世界的影響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我想:對日我們應“硬而不讓”,又不失風範,逼他走上談判軌道;對美“鬥而不破”,爭取主動。還有人問我最後會怎樣解決?我認為:僵持一段是必然的,最後“解鈴還須係鈴人”,美日大選以後會降溫,擱置爭議仍然是明智的選擇。

外部的危機與國內民族愛國激情總是同步的。對日本政府這場“購島”鬧劇我舉國義憤,同聲反製,維護主權,對日旅遊、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開始中斷。我認為這種愛國情感是十分可貴的,但務必將滿腔愛國熱情自製於理性愛國之中。有的地方遊行示威出現燒毀日係車輛和打砸等,這種生日本人氣、砸自己車的行為就太過激了。有的甚至出現“開戰雪恥”的情緒,例如網上有詩雲:“萬裏長城十億兵,國恥豈待兒孫平。願提十萬虎狼師,跨馬提刀入東京。”“寧可大陸不長草,也要收複釣魚島。哪怕華夏遍地墳,也要殺光日本人。”反製日本需要鬥爭藝術,愛國熱情誠可貴,理性表達價更高,抗議是訴求表達,應有度地把握。我們表理不過激,遊行抗議不打砸搶,個人言行應保持與國家長遠戰略相一致,以期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

三、深化對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解

鄭必堅2002年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概念,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華訪問時建議改為“和平複興”。經2003年中央北戴河會議統一為“和平發展”。

1.走和平發展道路與“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的內涵是一脈相承的。

“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是鄧小平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外交策略。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一方麵不稱霸,不扛旗,不挑事;另一方麵根據自身利益的擴展,主動建設本地區的安全架構與經濟規劃,創造性地介入各種爭端的緩和。新世紀以來,我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其內涵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願意通過友好平等的對話,妥善處理與有關鄰國間存在的領土主權和海洋管轄權爭議。

古人雲:弱國守四境,強國守四鄰。根據和平發展道路,我國在處理周邊國家陸界除印度以外全部勘定。東海上對釣魚島我們始終堅持擱置爭議,以爭取與日本的經濟合作。南海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我國始終本著維護南海和平穩定,采取克製態度,以增進周邊各國合作,促進當事國的對話合作。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不將南海問題擴大化、複雜化、國際化,避免製造矛盾和緊張局勢。

2.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必須要有新認知。

首先應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對我國所處的環境、所處的階段、需要維護的利益及發展目標,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蘇聯解體後,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級(強)”,美國以其經濟實力(近一個多世紀中,美國人口僅占世界5%,總產出卻占世界1/4,2000年是27%,2007年是26%)、科技優勢和軍事力量(陸、海、空、電、天均是絕對優勢,其軍費開支約占全球50%,其國防研究和開發領域的支出比除美國以外全球各國的總和還多。1970年美國越戰花費占生產總值的1.6%,它在伊拉克、阿富汗的總支出1250億美元/年,還不到其生產總值的1%)主導著這個世界,當今世界爆發的每場危機幾乎都有美國的關注和行動。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於發展中國家,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實現小康,本世紀中葉實現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飛躍。《大國崛起》係列片給我們傳遞的基本信息是一個國家強大之路在於:民族團結、經濟和技術成就、政治穩定、軍事實力、文化創新和凝聚力。因此成長戰略(發展戰略)是我們的大戰略。我們應對世界的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發展,我們應對的一切難題的最終解決,都有賴於我國的發展強大。發展不僅是我們的內政政策,也是外交政策,我們的內外政策的目標就是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和平與穩定的局麵。

其次是有應對世界新方法的認知。為了維護主權和有利於發展,我們應對世界的方法與上世紀90年代前完全不一樣了。過去,我們貧窮落後,閉關鎖國,走的是自力更生的發展路子;如今,是經濟和技術推動著我們改革開放,我們以合作的姿態融入了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世界。我們僅用了30年完成了西方200年工業化之路,經濟的增長也使我們更加自信,對地區和世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過去我們輸出的是革命,軍事上是準備打仗;現在我們輸出的是商品、資本,軍事上是震懾力,是遏製力。過去保家衛國的方法僅有鬥爭和戰爭,我們一窮二白,弱國無外交,也不怕打碎了壇壇罐罐,我們舉全國之力打贏了抗美援朝,對印、對越自衛戰,珍寶島保衛戰等;如今我們已有政治的、外交的、經濟的、軍事的多重實力和可供選擇的多種方式來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對世界的理論也不一樣了,過去是“三個世界”理論為指導,如今是世界“多極化”、“國際化”、“經濟一體化”理論為指導。我們必須從傳統的應對世界的方法中走出來,用新思維、新方式應對當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