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國際金融危機探源(2 / 3)

第四,國際金融危機的客觀原因

受經濟調整周期的內在規律影響,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振興依靠的是信息革命和信息產業。20世紀末,信息技術全麵進入傳統製造業領域,促進了信息產業及其帶動下的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的全麵發展。到2001年信息產業衰退時,美國一直未能找到新的支柱產業來支撐經濟增長;但它連續13次采取降息手段來刺激經濟增長,結果流動性過剩大量湧向房市,造成房市過快發展。美國房地產市場一度高度繁榮,然而卻形成了更大的泡沫。由此可見,信息革命高潮過後,美國經濟缺失了新科技、新產業的有力支撐,處於兩次科技進步之間“危險的間隙期”的金融經濟危機必然爆發。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正在經曆的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陷入20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困難的境地。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出事”,其他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這場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對國內以及中資機構對外投資帶來不利影響

1.國內金融機構持有境外債券損失有限,風險可控。中國金融機構投資的境外債券及其相關產品的損失相對於其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差距懸殊,相關損失完全能夠消化。截至2008年12月,我國主要商業銀行業投資境外債券總額為1755.9億美元。其中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持有外幣債券餘額1449.3億美元,約占其同期資產總額的0.3%,浮虧126.39億美元。而五大國有商業銀行2008年淨利潤總額3514.2億元人民幣,即使發生最大損失金額,依然可以依靠當年利潤得以衝消,因此,可以說是損失有限,風險可控。

2.中資機構對外投資股權類資產遭受損失。中資機構持有的境外股權類資產遭受了嚴重損失。例如,2008年1月至6月,中國平安投資富通集團1.21億股,計21.92億歐元(折合人民幣238.7億元),受金融危機影響,股價大幅下挫,最高達95%以上。又如中投公司於2007年5月和12月分別斥資30億美元和50億美元對美國黑石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進行股權投資。由於金融危機影響,兩公司經營均出現巨額虧損,股票價格大幅下降,中投公司上述投資的賬麵浮虧超過三分之二。

3.國家外彙儲備經營難度加大。近年來,我國外彙儲備規模快速增長,由2002年末的2864億美元增長至2008年末的1.95萬億美元,增長了近7倍。在前幾年市場繁榮、次貸產品盛行、風險被掩蓋和低估的環境下,在外彙儲備經營管理上,人民銀行始終堅持“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相統一的審慎原則,沒有涉足次貸產品,沒有進行高風險的杠杆交易和短期投機,主要投資於高信用等級資產,如發達國家的國債、官方及準官方機構債券,使外彙儲備保持較高資產質量,並取得接近正常年份受益。但是外部環境的惡化加大了外彙儲備經營難度,必須根據形勢變化,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確定外彙儲備的幣種、資產配置,謹慎選擇投資品種。

第二,國際資產、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對我國影響巨大

1.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帶動中國股市大幅下挫。金融危機對我國股市運行產生了巨大壓力,投資者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我國股市大幅下挫,上證綜指從最高的6124點一路下滑跌至1664點,下跌幅度高達72.8%。新股發行暫停,各類投資者損失慘重,證券市場融資和投資功能暫時喪失,財富蒸發的負效應日益凸現。

2.國際房地產泡沫破滅推動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整。地產泡沫破滅直接引發次貸危機,美國等國家房地產價格巨幅調整對我國房地產行業造成巨大負麵影響,帶動中國房地產市場成交量的調整幅度遠遠超過房價調整幅度,呈現出成交量大幅萎縮、成交價小幅下跌的雙降特點。而房地產行業的負債率在75%以上,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中信貸比例在20%左右,商業銀行每年新增信貸中有30%供給房地產企業,而我國信貸總量餘額中住房抵押貸款總量餘額占比在11%以上,如果該行業出現持續深度調整,將對銀行的資產質量造成巨大壓力。

3.彙率及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對國內企業造成傷害。危機爆發前,美元一直處在一個長期貶值的下降通道內,危機發生期間,大量避險資金湧入購買美國國債,推升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大幅升值,而美國經濟複蘇又以美元貶值為前提,對美元對世界其他主要貨幣彙率水平的大幅波動,給習慣於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彙率風險。同時,金融危機引發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對習慣於在相對平穩的價格環境中進行製造加工的中國企業形成巨大的殺傷力。此外,一些企業在主業的經營上可能還能夠應對本次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一些非主業的、原來試圖的彙率或者商品價格的衍生工具進行風險對衝的投資,反而給企業帶來致命的衝擊。如東航和國航的在航油套期交易中遭受巨額損失,東航甚至到了資不抵債的境地。

第三,外部實體經濟需求下降,對我國“世界工廠”嚴重衝擊

中國經濟發展的外向型程度不斷提高,從1978年出口占GDP的比重不到5%一直推升到2007年的37.5%。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

1.全球對中國商品需求回落。美國經濟減速將導致美國進口需求下降,金融危機也影響到歐洲乃至全球,從而降低了全球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這使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必然經曆一個較為艱難的回落時期。貿易保護重新抬頭,融入全球經濟體係中的中國經濟,出口回落最明顯,2009年1月我國出口同比下滑17.5%,2月出口更是猛降25.7%,消費增速也在小幅回落。

2.負麵心理預期使投資大幅減少。在全球市場預期普遍過於悲觀的推動下,無論是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還是可能受到衝擊的企業,都同步主動進行大幅收縮,企業及個人都強調保持現金流,負麵的心理預期使得投資大幅減少。

3.企業用工需求減少。中國企業,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部分企業停產關閉。企業用工需求減少,規模裁員和職工待崗歇業現象增多,僅農民工失業就達到2000萬人之眾。在收入下降和悲觀預期的雙重作用下,居民消費增速放緩,內需不足的情況更為嚴重。

三、中國經濟在挑戰中穩健向好

我國從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並已取得顯著成效。2008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增長9%;財政收入6.13萬億元,增長19.5%;城鄉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收入持續增加,城鎮新增就業1113萬人;金融體係穩健運行,銀行體係流動性和信貸資產質量保持在較好水平;進出口總額2.56萬億美元,增長17.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24億美元。2009年新春以來,我國經濟繼續穩健向好,金融危機衝擊下的我國經濟“保八”的預期充滿希望。究其原因: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是根本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銳意推進各方麵體製改革,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偉大曆史轉折,形成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形成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製度,形成了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製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