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國具有抵禦外來風險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已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已發展到總體小康。目前我國有48萬億的中資金融機構的本外幣存款(境外戰略投資者成本資金僅220億美元)和1.95萬億的外彙儲備。2007年,國內民眾儲蓄達17.2萬億元,國家內外債不到GDP的60%,是經濟的合理水平。我國國家財政收支狀況良好,金融體係穩健,社會資金充裕,社會環境和諧安定,為抵禦外來風險奠定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國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激勵和支撐中國社會發展與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強大動力,為抵禦外來風險奠定了社會和物質基礎。
第三,我國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快辦事、辦好事的優勢
社會主義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集中統一的組織機製和決策指揮體係。在重大問題上,能夠適時作出應對決策,統一指揮協調部署,使得上下一盤棋,既能夠集中力量,又能夠靈活高效,甚至可以舉全國之力,上下齊動員,從社會協調到機製布局,都彰顯統一、高效、靈活、快捷地辦大事、辦難事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第四,我國有經濟發展的廣闊空間和巨大潛力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階段。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各個方麵,蘊藏著巨大的需求和增長潛力,為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內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曆史進程中承上啟下的必經階段,全麵小康進程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它們將有力支撐我國經濟在較長時間內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
大國崛起都有某種機會造就。1929年大危機之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此前英國是經濟強國,英鎊是國際儲備貨幣,但英國是債務國,美國借錢給英國,因為英國要維持它的帝國隻好從美國借錢。今天,美國是經濟強國,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借錢給美國。也許1929年危機之後世界格局中的變化能夠再現,也許再過幾十年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四、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最成功的範例,是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麵對這場危機,我們應結合新的實踐,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導我們在勝利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第一,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回望中國改革開放這30多年,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從1978—1991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是窮則思變,解放思想,“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發展階段;1992—2000年,以鄧小平同誌南方談話為標誌,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亞洲金融危機後,2001年以來,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標誌,進入接受世界市場經濟製度的共同規則,融入全球經濟活動,參與世界經濟競爭的階段。國際金融危機成為我國推進深化變革的催化劑。
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災難,也是我們改革調整的良機。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實體的影響也暴露出我國部分傳統產業的“低水平”製造模式。要發展必須謀長遠,通過淘汰落後生產方式、科技進步、兼並重組等創新來實現產業提升和優化布局。我們還應看到世界金融危機也使國際市場重新洗牌,重新定位。洗牌過程中,原有的市場份額將會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隻會是在新的競爭中重新獲得的地位。新的較量將是一場以資金實力為基礎的商品市場、資本市場、資源市場、產業市場和勞工市場的全麵定位。同時,隨著以歐美金融資本為主導、虛擬經濟為主體的世界經濟體係的崩潰,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地位上升。我國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優勢明顯,應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搶占新的市場。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體係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國應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獨立自主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製定戰略規劃,以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支持企業對外收購,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抓住機遇推動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不動搖
此次由美國金融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衰退,打破了現有國際經濟的金融秩序,急需重建新的金融和經濟秩序。從世界經濟一體化健康發展的要求,也必須打破舊秩序,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金融新秩序。
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以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身份,在國際經濟金融舞台上取得了更重要的話語權。無論是在達沃斯論壇上還是在倫敦金融峰會上,我國都要搶抓機遇,推動建立國際經濟金融新秩序;要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建立公平、開放的多邊貿易體製,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要推動國際金融體係改革,加快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要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防範金融風險的積聚和擴散。各國金融當局應加強信息交流與溝通,加大對全球資本流動的監測力度,防範金融風險跨境傳遞;擴大國際金融體係監管的覆蓋麵,特別要增強對主要儲備貨幣國家的監督,建立及時高效的危機早期預警係統;製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監管標準,完善會計準則、資本充足要求等各類監督製度。加強對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的監管,增強金融市場和各類金融產品的透明度。我國應為建立公正、合理、健康、穩定的世界經濟新秩序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堅持提升金融、經濟產業不動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基石,是現代金融發展的基礎。中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中積極探索產權製度改革和新機製,在政府注資、財務重組和銀行內部產業化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和成功上市,初步建立了與現代銀行製度接軌的治理機製,實現了我國銀行業的良性轉軌。麵對新階段的新形勢,必須吸取經驗,加快提升。堅持把金融產業提升與實體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堅持推進市場化與加強宏觀調控相結合,正確處理儲蓄與消費的關係,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
金融創新必須注重風險內控機製的配套建設。金融市場是千變萬化的,金融創新數理模型不論多麼精巧龐大,也難以涵蓋所有的風險特征,過度崇拜數理模型,以若幹參數來完全描述市場風險的變化,必將導致投資行為的簡單化和同質化。創新必須有科學的激勵約束機製,必須有隔離銀行體係與資本市場的風險。
金融監管必須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以消滅空白區,推動金融監管體係的改進和完善,從強調針對機構的監管模式向功能監管模式轉變,高度關注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管理、撥備覆蓋率和透明度建設等。現代金融監管體係要求不同的監管機構或同一監管機構的不同部門,能夠快速有效地應對市場中的種種問題,加強協作,共同防範風險。同時,金融監管機構還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及時交流信息,協調政策。循序漸進地開展海外投資,既要有戰略眼光,又要認清潛在的風險,逐漸具備直接開展海外投資業務的能力。
大型金融機構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執行的重要載體,貨幣政策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發揮作用,財政政策需要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支持,產業政策同樣需要金融機構直接和間接的融資支持。大型金融機構國有或國有控股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必須堅持,並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市場競爭中實現成長,並要堅持國家金融安全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
在這場世界金融、經濟雙重危機麵前,我們都是學生。這場“雙危機”是一本教課書,值得深入學習研究。我上麵所講的是我的學習彙報,不妥之處,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