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和“鄉親”,這兩個詞隨母親逝世在我的心中有了更深的認識。母親病重了,想的是回故鄉,那兒有許多至親至交。這兒的山山水水她太熟悉了,這兒的一草一木她太熱愛了,回歸到這裏才能心安。老人家還有更深一層的心意是葬回故土,回到相伴30年的丈夫身邊,回歸大地之母的懷抱,回歸自然,回歸生命本源。母親從2009年5月1日回到故鄉,直到2010年7月31日逝世,這一年零三個月是母親人生中最平靜的時光,盡管她疼痛難忍,但她對每一位前來探視的親朋還是麵帶笑容。母親故去,這麼多親朋好友前來送行,若母親有知,也一定會心滿意足的。一個遊子對故鄉和異鄉有太多太多的體驗,由於我還在工作崗位,沒有太多時間去沉思。母親故去的選擇,讓我深切地體會到,故鄉是安頓心靈的地方,鄉親是撫慰心靈的良藥。母親臨終追求的這一切,使故鄉、鄉親在我的心中越來越重,也越來越美。
中午,我回到涇縣縣城,在金皇朝大酒店舉行午宴,感恩各位親朋好友。出席母親遺體告別的人大多數都走了,留下的也是我們再三挽留的。我代表弟弟妹妹四家在席間發表了如下感恩詞:
尊敬的各位鄉親、親朋好友:
你們懷著對我們母親的敬仰,懷著對我們兄弟姊妹的真摯感情,放下手中的工作,冒著酷暑參加我們母親的告別活動。在此,請接受我們兄弟姊妹的深深感謝!
我們這個家也是從貧苦艱難中走過來的,我們這個家每逢有急難大事,都能見到你們的身影,都能得到你們的厚愛和幫助。感恩是做人的根本,我們把這一切一切都銘記在心。願我們之間的真情像皖南的群山一樣四季常青,像青弋江水一樣奔流不息。
今天大家受累了,讓我們母親在天之靈福佑各位身體健康、全家萬福!願我們真情到永遠!
感恩午餐結束,是下午1點半鍾,我和妻子立即起程驅車南京祿口機場,趕下午5點的飛機回沈陽。我們每次回老家都是悄悄的,從來不帶隨員,回家就是看老母親,兄弟姊妹團聚,也不告知親朋好友、地方官員,甚至原來的秘書。就是為了把有限的時間都用在陪同老母親、陪同家人上。秉承著自己的信條“來去悄悄靜無價,老少融融抵萬金”,這次奔喪亦如此。我在返回沈陽的路上,心中空蕩蕩的,想著老母親在世時,我們每到春節、中秋總是團聚在老家,圍在母親周圍,其樂融融。而現在老母親去了,年節文化告訴我,母親的仙逝將改變我們過節日的方式。我們兄弟姊妹和子孫以後會在清明、冬至相聚在老家,祭祖,為父母掃墓。媽媽,我冬至、清明再回來看您吧。
入土為安
2010年12月22日,冬至日。陽光燦爛,氣溫16℃,節氣已進九,前幾天還下了兩場雨雪,全家人都擔心有雨雪、天會冷,但天遂人願,風和日麗,是難得有的好天氣。
一早,我們兄弟姊妹同去縣殯儀館迎取母親骨灰盒,用一塊大紅布覆上,我雙手捧著坐在前座,由親人護送著去蔡村。
母親的長眠之地是陳山頭,這兒安臥著我們的父親、祖母,還有父母的一些故交朋友。妹妹和兩個弟弟早已把母親墓穴探察好了,位於父親的下側,右側是祖母;並請工匠把墓地修好,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麵鐫刻“母親沈淑芳之墓”七個大字。我們把母親的骨灰盒輕輕地安放在做好的洞穴之中,覆上黃土。這些年,伴隨母親的是不可逆轉的病與老,今天算是入土歸安了。妹妹還是不斷地呼喊著媽媽,似乎要喚醒沉睡的母親,我們兄弟也都淚流滿麵。
我站在母親的墓前,心中有兩件事在默默地對母親訴說:媽媽,三十年前兒子就已經把您的壽材做好了,油漆得紅彤彤的,一直保存著。想您百年之後與我們的父親、祖母一樣盛棺土葬。時代進步了,殯葬改革實行火化。您走的這條火化後土葬之路難免委屈您老人家了,請您體諒和寬宥。還有,我從少年時代開始,總是與您不顧自己的行為“鬥爭”,甚至見了麵說不了幾句話就爭,您說我是屬牛的真強。其實不是兒子不聽話,也不是兒子強,而是兒子太愛您、太心疼您,總希望讓您能對自己好一點,隻是兒子好說歹說不起作用才采取這種過激的方式,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今天回想起來後悔不迭。兒子今天在您的墓前懺悔了,請媽媽原諒兒子吧。
母親撒手人寰,拋下了我們兄弟姊妹四人。我們是母親一根藤上的四個瓜,是同一個基因,有相同的品格。母親癌病治療期間,每個人都爭著上前護理。在北京住院治療的半年裏,是妹妹曉平放下了家中一切,在醫院陪護著母親。她既不讓我們兄弟上前護理,還不讓我們請護工,總說:“我能行,我熟悉媽媽,我自己搞,媽媽舒服。”好像媽媽隻有她一個女兒,不讓我們兄弟上前辛勞,即使摔斷手也不下崗。母親回到涇縣的一年時間裏,還是妹妹和妹夫承擔著護理。妹妹真實的思想是哥哥年紀大了,不能讓哥勞累,兩個弟弟工作也忙。而兩個弟弟也總是主動安排這、安排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不能讓大哥太操心。這是多好的弟妹啊!他們的善良、真誠和團結友愛無間,讓我深深地感謝母親,這是您長期教導的結果,是您老人家留給我們家族最寶貴的財富。
母親悄然而逝,今天入歸故土,我的沉痛和失落難以言表,不禁寫下《祭母》三首:
(一)
一抷黃土掩母去,咫尺陰陽兩隔離。
往事曆曆不自已,何有莊公鼓盆歌。
(二)
蠟炬成灰入故土,悲從心來香一炷。
喚母不回奈天何,兒女還鄉腸斷處。
(三)
冬至靈山黃葉飛,春回大地複翠微。
祈作墳頭一莖草,寸心猶得報春暉。
魂兮歸來
媽媽,您是我們兄弟姐妹生命之源,是我們兄弟姊妹第一任教師,是我們“行仁”、“行德”之起點,我們不能沒有您。我們安葬了母親,心並未安下來,而是不斷地翻騰著母親的形象和教誨。
“為人處世要講天地良心,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摻一分假。”這是母親經常掛在嘴邊教育我們的話,也是她一生為人的準則。我後來讀到並記誦了下麵一段名言:“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我們心底的高貴道德。”母親僅有小學文化程度,但她那樸實無華的話語卻與這段至理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母親這樣的教導,使我們兄弟姊妹養成了誠實做人、真誠處世的品格,也正是這種品格讓我們贏得了世人的信任、尊重,也贏得了事業的成功。
“吃得苦中苦,方為傑出人。幹活別怕累著,不僅力氣邊出邊長,智慧也邊幹邊長。隻有自己勞動掙來的果實是甜的,莫向身外求。”這是母親一生中不斷要求我們的。這段樸樸實實的大白話,不僅充滿著苦去甘來的辯證法,而且有著涇渭分明的財富觀。這些話也讓我明白了“吃苦是人生成長大道上的養分”和“智慧長在勞動中”的道理,引導著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自強不息地前行。
“對人好,就是對自己好”是母親終生不渝的信條。她生命的大部分處在物質極端貧乏的年代,家中有一點好東西,甚至是兒女孝敬的物品,她都舍不得受用,拿出去幫助了別人。她總說:“給別人吃了比自己吃了還香!”媽媽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讓我們明白了“為人處世行善,美德也就產生了”的道理。德行天下,母親的一言一行感染著我們,為我們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窮不失誌,富不癲狂”是母親對我們人生行為的基本要求。在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兄弟姊妹四人全靠父母低工資生活,家中經濟十分拮據,甚至到了捉襟見肘的程度。然而母親靠著雙手把我們漿洗縫補得很整潔,走出門很光鮮。我們漸漸長大,而且入了黨,當上了幹部,母親也從不張揚。甚至到了1998年秋,小弟將住了十幾年的老房改造了一番,裝了衝水式馬桶,也遭到母親一頓苛責。今天,我們終於理解了“窮不失誌,富不癲狂”的內涵是貧窮不是錯,但需要的是立誌奮鬥去改變。富了也要保持謙虛、謹慎、節儉的生活態度。母親是曆盡苦難滄桑的老人,盡管當年我們不乏聰明、善良,由於缺乏她生活時代背景下的深度,對她也有許多不理解。今天我們終於理解了母親的苦心和深沉。
媽媽,您雖然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但您生活的經驗和體驗,體現了追求真善美的價值觀。《漢書·韋賢傳》中有句名言:“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媽媽,您對我們的教誨雖然簡樸,但充滿生活的哲理,是滋養我們心靈的精神食糧。您對我們的教誨,是我們立身處世之本,勝過黃金萬斛,讓我們受用終身。
有位哲人說: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母親是最古老、最深刻的情感培養的基地,是兒女的體魄和個性塑造者,這一切也是家族的精神徽記。媽媽,我們都是您的作品,您孜孜不倦地教給我們生存、生活的道理。這些道理在課堂裏是沒有的,學校裏隻能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而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是您給予我們的。您是我們的造就者,您給我們指出的人生大道是永恒的哲思,決不因社會進入市場經濟而改變。人品無價,是不能用金錢置換的,因而也是我們傳布後世的寶貝。
母親離我們而去了,但母親的音容笑貌永遠印在我們心中,尤其感謝母親教導我們成長。我多次夢中見到母親,茲寫下詩句,以表懷念:
幾番夢醒疑母在,靜聽請益默無聲。
遺教數語留兒去,哲理深深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