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注釋】
(1)嶽陽樓:遊覽勝地。在湖南省嶽陽市,下臨洞庭湖。
(2)坼[音“撤”]:裂開,分開。
(3)乾坤:天地。
(4)戎馬:比喻戰事。
(5)涕泗:眼淚。
【譯文】
過去早就聞說洞庭湖,今天終於登上了嶽陽樓。吳國和楚國從湖的東南分開,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動。親戚朋友沒有一封信給我,年老多病隻有一條孤舟。北方的邊關正在鏖戰,我扶著嶽陽樓的欄杆老淚縱橫流。
江南旅情
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
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
劍留南鬥近,書寄北風遙。
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
【作者簡介】
祖詠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雲:“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後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魄,後歸隱汝水一帶。
祖詠的詩作以描寫山水為主,辭意清新文字洗練。《終南望餘雪》尤膾炙人口。七律《望薊門》描繪邊地景色,抒寫立功報國的激動心情,意境融渾闊大,而風格秀明。《河嶽英靈集》說他“翦刻省靜,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淩俗”。《全唐詩》編存其詩1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注釋】
(1)楚山:楚地之山。
(2)南鬥:星名,南鬥六星,即鬥宿。古人有“南鬥在吳”的說法。
(3)潭橘:吳潭的橘子。
(4)洛橋:洛陽天津橋,此代指洛陽。
【譯文】
楚地的山脈綿延不斷沒有盡頭,返回故鄉的路是如此崎嶇蕭條。看到東海日出,彩霞繽紛,就知道要下雨了;聽到大江波濤澎湃的聲音,就知道夜潮來臨。我書劍飄零,羈留於南鬥之下,家鄉遙遠,家書難收,我家北風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吳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點回家,可惜無人把它帶到洛陽。
宿龍興寺
香刹夜忘歸,鬆青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係比丘衣。
白日傳心靜,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作者簡介】
綦毋潛(691年~756年,綦音qi齊),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歲遊學京都長安,與當時詩壇名家多有交往,漸有詩名。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落第返鄉。開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試,終於進士及第,曆宜壽導尉、左拾遺。開元十八年,入集賢院待製,為著作郎。在此期間,曾返鄉省親,路過洪州(今江西南昌),與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張九齡相見,並以詩作唱酬。開元二十一年冬,送詩友儲光羲辭官歸隱,受其影響,他萌發了歸隱之誌,便於當年年底離開長安,經洛陽,盤桓半年多,最後下定決心棄官南返。他先在江淮一帶遊曆,足跡幾乎遍及這帶的名山勝跡。留傳至今的詩也多描寫風光之作。
【注釋】
(1)龍興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2)香刹:寺院。此指龍興寺。
(3)比丘:和尚。
(4)心:禪心。
(5)青蓮:青色蓮花,佛書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來講佛法。
(6)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譯文】
白日遊覽龍興寺,晚上竟忘了回歸,寺廟門外的鬆樹林中吹來陣陣清風。燈活明亮照滿禪堂,佛珠係在念經和尚的衲衣上。僧侶們的心境像白日一樣明亮清靜,佛法精微像眼睛一樣純潔幹淨。天女所散之花飄落不盡,處處都有鳥兒銜著天上飛。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鍾磬音。
【作者簡介】
常建(708~765?),有說是邢台人或說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大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於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類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其實他對現實並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責,這在占相當比重的邊塞詩中尤為明顯。有《常建集》。。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
【注釋】
(1)破山寺:即興福寺,今江蘇省常熟市北。
(2)萬籟:一切聲響。
(3)磬:和尚念經時敲的一種樂器。
【譯文】
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山光秀麗怡悅群鳥性情,碧潭映影淨化人的心靈。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隻聽到院裏的鍾磬聲音……
題鬆汀驛
山色遠含空,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
鳥道高原去,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
【注釋】
(1)鬆汀驛:在今江蘇省太湖,具體地點不詳。
(2)澤國:指太湖極其吳中一帶。
(3)迥[音“窘”]:遠。(4)舊遺逸:舊日的隱逸之士。
【譯文】
從鬆汀驛看去,青青的山色遠遠和天空相連,東邊的水鄉澤國煙波迷茫。海上黎明之時,最先看到日出;江上白浪滔天,遠遠地能聽到風聲。鳥飛之道在高原上,人煙村落條條小道相通。哪知我要尋找的舊時隱逸之士,已不在這太湖之中。
聖果寺
路自中峰上,盤回出薜蘿。
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
古木叢青靄,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鍾磬雜笙歌。
【作者簡介】
釋處默:唐末詩僧,曾居住廬山,經常與貫休、羅隱等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