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3)

第六章

我清晨從長安出發,回頭東望,離秦川已經很遠了,太陽從東峰上冉冉升起。天氣晴朗,遠處的山水明潔清淨,可清清楚楚地看見;長安城蜿蜒曲折,重重疊疊宏偉壯麗。秋風吹起,家家戶戶的竹林颯颯作響,五陵一帶的鬆林蒙上一層寒冷的色彩。我有歸去的感歎,這裏霜寒露冷,還是回去吧。

同王征君湘中有懷

八月洞庭秋,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裏夢,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何日複同遊。

【作者簡介】

張謂(?~777年)字正言,河內(今河南泌陽縣)人。天寶二年登進士第,乾元中為尚書郎,大曆年間潭州刺史,後官至禮部侍郎,三典貢舉。其詩辭精意深,講究格律,詩風清正,多飲宴送別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禦歸上都》等,其中以《早梅》為最著名,《唐詩三百首》各選本多有輯錄。“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寫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一百九十七)。

【注釋】

(1)帙[音:“製”]:書套。

(2)偏宜:隻適宜。

(3)京洛:京城長安和洛陽。

【譯文】

八月洞庭湖是一派秋色,瀟水和湘水緩緩北流入洞庭。不能回家鄉,隻能在萬裏之外做返家之夢。離家遠遊之客五更夢醒,更加寂寞憂愁。不用打開書套,隻想登上酒樓。我的朋友都在長安和洛陽,什麼時候能和他們一起暢遊?

幽州夜飲

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

【作者簡介】

張說(667~730)唐代文學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範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後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複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嶽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丞相。卒諡號文貞。與蘇頲(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采,掌朝廷製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

【注釋】

(1)幽州:古州名。轄今北京、河北一帶,治所在薊縣。

(2)高堂宴:在高大的廳堂舉辦宴會。

(3)遲暮心:因衰老引起淒涼暗淡的心情。

(4)劍舞:舞劍。

(5)邊城將:作者自指。時張說任幽州都督。

【譯文】

幽州地處北方,晚上涼風吹起細雨綿綿,寒冷之氣襲來,使樹林蕭瑟。軍中的高堂之上,正在舉行宴會,使我暫時忘掉了自己的遲暮之心。軍中的娛樂是仗劍而舞,邊塞的音樂是胡笳的演奏聲。如果我不做這邊城的將領,怎麼知道皇上對我恩遇之深呢。

春日偶成

雲淡風輕過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作者簡介】

程顥(hào)(1032~1085),宋代理學家、教育家。

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其家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舉進士後,曆官京兆府都縣主簿,江寧府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神宗初,任禦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於學術。《宋史》本傳稱:“慨然有求道之誌。泛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與弟程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在教育上,先後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庠,並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係。程顥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於培養聖人,“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已。不至聖人而自已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即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論語》、《孟子》則為“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大學》、《中庸》亦不可不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總之,教育必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以儒家倫理為教育之基本內容。程顥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不可“滯心於章句之末”,為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顥的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人為求學統淵源,於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為紀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於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於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為紀念二程所立。《嵩陽書院誌·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

【注釋】

(1)偶成:偶然寫成。

(2)傍:靠近。

(3)時人:當時的人。

【譯文】

天空飄著淡淡的白雲,春風輕輕地佛著人麵,時當近午,我漫步於野花之間,隨著一行垂柳來到河邊。當時的人不知我心裏多麼快樂,說我偷閑學那些到處遊蕩的少年。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麵,

萬紫千紅總是春。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漢族,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其父朱鬆,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其父朱鬆,進士出身,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對秦檜妥協而出知饒州,未至而卒。此時朱熹14歲,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裏夫。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曆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製、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