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嫋嫋: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泛:透出。崇光:崇,隆重,華美;光,光澤。
(2)空濛:霧氣迷茫的樣子。
【譯文】
春風輕拂著海棠花,花兒透出美妙的光華。迷茫的夜霧中彌漫著醉人的花香,朦朧的月光轉過曲折的回廊。夜已經很深了,隻因為擔心眼前的海棠會像人一樣因深夜而睡去,所以趕忙點燃紅燭,照耀著紅豔豔的海棠。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杜荀鶴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
【注釋】
(1)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裏憂鬱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譯文】
【譯文】:清明節的時候,春雨綿綿地下個不停,路上掃墓的人們想到去世的親人就悲傷。他們詢問附近哪有酒店,放牛的孩子用手指向遠處的杏花村。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