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王禹偁(954~1001),宋代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貶知黃州,世稱王黃州。出身貧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登進士第,授成武縣(今屬山東)主簿,遷大理評事,次年,改任長洲(今江蘇蘇州)知縣。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召試,擢右拾遺並直史館。後拜左司諫、知製誥。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廬州尼姑道安誣告著名文字學家徐鉉。當時禹偁任大理評事,執法為徐鉉雪誣,又抗疏論道安誣告之罪,觸怒太宗,被貶為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四年移官解州(今屬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隨即召回。任禮部員外郎,再知製誥。
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學士,後以謗訕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貶知滁州(今安徽滁縣),次年改知揚州。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再召入都,複知製誥,上書提出“謹邊防”,“減冗兵,並冗吏”等事。與撰修《太祖實錄》,因直書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滿,又遭讒謗,於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貶出京城,知黃州(今湖北黃岡),鹹平四年冬改知蘄州(今湖北蘄春)。鹹平四年在蘄州卒,年四十八。《宋史》與《東都事略》有傳。
王禹偁自編《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叢刊》本。另有其曾孫王汾裒輯《小畜外集》,有清光緒年間孫星華刻本。近人徐規所著《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收集佚詩佚文多篇。
【注釋】
(1)興味:興趣、趣味。
(2)蕭然:清淨冷落。
(3)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社日
鵝湖山下稻梁肥,
豚柵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作者簡介】
王賀(生卒年不詳)字翁孺。西漢東平陵(今章丘平陵城一帶)人。齊國田氏之後,祖上曾為王,乃以官名為氏。漢武帝時官至繡衣禦史。時天下征伐不斷,民不堪驅使,群起抗爭,王賀奉命巡查魏郡(今河南臨漳),監督地方官逐捕“盜賊”。他行事平和厚道,遇畏葸不前、臨陣脫逃者往往縱而不殺。而別處禦史如暴勝之等人,誅殺二千石以下官吏及連帶處死者不下萬人。王賀遂以奉使不稱職被免官。曾自我解嘲道:“吾聞活千人有封子孫,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
因與東平陵終氏家族有怨,王賀舉家移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縣東)委粟裏,在當地頗受人尊重,舉為鄉老。後來,王賀之孫女王政君,嫁漢元帝劉奭,即漢孝元皇後。孝元皇後之侄王莽,以外戚專政,後於初始元年(8年)篡漢稱帝,建立了新王朝。
【注釋】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春秋各一次,稱為春社和秋社。
(2)豚柵:豬欄。雞棲:雞窩。扉:門。
(3)桑柘:桑樹和柘[音“嘖”]樹。
【譯文】
鵝湖山下,莊稼長勢喜人,家家戶戶豬滿圈,雞成群。天色已晚,桑樹柘樹的影子越來越長,春社的歡宴才漸漸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攙扶下高高興興地回家。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簡介】
韓翃(?~785?)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肅宗寶應元年為淄青節度使幕府從事。後閑居長安十年。大曆後期,先後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建中初,德宗賞識其《寒食》一詩,任駕部郎中,知製誥,官終中書舍人。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因許堯佐將他和柳氏的戀愛故事寫成《柳氏傳》而頗有名氣。其詩多送行贈別之作,善寫離人旅途景色,發調警拔,節奏琅然,但乏情思,亦無深致。明人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僅存詩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