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足部自我按摩(1 / 1)

第二章 足部自我按摩

足部是人體的縮影

自古以來,中醫學就曾有過頭痛醫腳的說法。在人們感歎醫學神奇的同時,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的衰老首先從下肢開始”,而足部又是下肢運動最頻繁、最關鍵的部位。人們的雙足,是每天行走的工具。若將雙足底並攏放置時,就會構成屈腿盤坐向前俯伏的投影人形,因此又稱足部是人體的縮影、人體最敏感的“全息胚”。

身體各部分 足部均有反射區

有人將足部比作是人體的第二心髒,在循環係統中的遠端起到相當於“泵”的作用,這種認識並不完全對。人類的足部,其實集合了身體的所有髒腑、器官,在整個足部有規律地排列並對應相應的區域,我們習慣地稱之為反射區。

近年來,國內大部分省市、台灣地區及日本等地,非常重視研究反射區冶療法。就是說不在病變局部治療,而是治療相應的反射區,使其出現好的療效,即反射區療法。

刺激那麼小的足部,用於調整全身的功能,能受得住嗎?

人類賴以行走、站立、支撐的雙足,其足底是有一定韌性和硬度的,適量地刺激足底反射區不僅無痛苦,反而更有治療效果。

足五趾有多條經脈相連接

中醫的經絡學既古老又神奇,通過刺激經絡線上的穴位點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因安全、有效、無毒、副作用,已被世人所接受。中醫經絡理論認為,人體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其中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和陰維脈、陰蹺脈均起於足部,而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和陽維脈、陽蹺脈又都終止於足部,可見足部與經絡間的關係十分密切。經絡又與髒腑相通,故通過按摩足部的腧穴,可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節髒腑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身體有異常 足底有反應

心髒在血液循環中起著血泵的作用,足是人體離心髒最遠的部位,是血液循環的末梢,即使血液本身的壓力很大,讓血液在體內循環到足,也是比較困難的。而全身的髒腑器官在足底有相應的反射區,當身體的某部位有異常改變時,血液循環就差,在足底就會有反應,按壓最痛的部位,也就是疾病的反應部位,常可收到奇效。

按摩足部時間上的要求足部按摩講究的是刺激到位,因此刺激的時間長短顯得尤其重要。通常的情況下,雙足的按摩時間不低於30~40分鍾為好,若能早晚各做1次,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如果實在沒有時間,每天做15~25分鍾也會有效果。最好隔日操作1次,既有利於足部休息,又可促進代謝物的排泄等。一般以10次為1個療程,2~3個療程,就可以治愈。

需要注意的問題

1.飯前、飯後1小時內不做足部按摩。

2.足部按摩力求達到口渴,術後半小時內應飲溫開水1杯,250~500ml。以補充能量。

3.按摩前最好讓患者先用熱水洗腳或中藥浴足10分鍾,有助於按摩力度的滲透。

4.按摩左足時,右足應先用毛巾裹好,避免著涼,反之亦然。雙足按摩完畢,應立即穿襪或蓋被保暖。

5.在足部按摩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胸悶、心悸、四肢冷汗;脈搏細數等不適現象,應立即停止按摩,予以休息、飲水等對症治療。一旦出現休克立即搶救。

6.保健按摩也是先左足後右足。

7.足部按摩時,必須因人因病而異,掌握好時間和次數,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反射區的按摩,以每個反射區治療時間不少於1分鍾,不超過3分鍾為宜。

按摩後可能出現的反應

一般來說,在治療4~8次後,有些人會產生一些反應,但大部分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大可不必擔心,仍可以繼續治療。通常可能出現的反應如下:

1.足踝部腫脹,特別是有淋巴回流障礙的病人,這是一種正常反應。

2.下肢曲張的靜脈突然腫得更明顯,這是好的兆頭,因靜脈內血流增加所致。

3.足部有破潰口,這表示體內的有毒物質要通過次通路排出體外,這是正常反應。

4.有的人會出現發熱表現,這是機體與病原作鬥爭的結果。

5.排尿量增加,小便變黃,這說明機體代謝增強,將有毒物質排出體外。

6.有些背痛的病人,會感覺背部更痛,但過一天後就會消失,這是按摩後血流增加,經絡疏通的一種表現。

7.睡眠時間延長,這是機體得到休整的體現,也有的人會出現睡眠做夢,但不必擔心。

8.身體分泌物增多,如出汗、流涕、氣管分泌物增多、婦女白帶增多等,這是機體功能得以改善,代謝增強的表現。